查看原文
其他

每天阅读一本书

2016-11-09 张辉 辉哥奇谭


(题图:秋天的落叶,摄于我所住的小区)


为什么要每天阅读一本书

前几天在给大家介绍一篇有关 Elon Musk 的文章时(How Elon Musk Learns Faster And Better Than Everyone Else),文中提到,Musk 每天阅读两本书。我还没有去考证这个说法的可靠程度。但它的确引起我的深思,因为最近在实施每天的「写作第三空间」时,发现写到一定程度时,「存货」不多。如果把写作看成一种知识的输出,那么我们就得去审视自己的知识存货和知识输入。


因为存货取决于输入,所以先来看看输入。我们知识库的输入包括阅读、看电影、旅行、自己实践,听牛人分享等等。而在这些方法当中,「最易得」的就是阅读。这是一种间接知识的传承,但是因为历史久远,也是相当成熟。不过在这几年,恰恰因为各种原因而忽视了阅读。别说每天阅读一本书,最近两年,每年的阅读量可能就是20-30本,这个实在太少了!


所以,我在想,能否做到每天看一本书?这个看起来很挑战的目标仔细分析还是有方法可以做到的。


怎样阅读才好?这样的目标是否能达到?

阅读量首先取决于时间,其次取决于方法。我们先来看看时间。在每天保持原有工作、锻炼、日常生活、睡眠节奏的前提下?哪里去找这阅读的时间?


我们来看看手机在过去24小时的「能源消耗」- 这个电量消耗基本上可以视为我们使用手机的频率和在各个 App 上的分布。显而易见,微信是其中最大的消耗者。少则30%,多的超过70%!即使按30%来计算,也是每天差不多1小时的消耗时间。而微信中,消耗最多时间的,则是朋友圈。


所以,如果我们能从「微信时间」中挤出一些时间,还是非常可观的。这个「挤出」的时间,每天少则30分钟,多的时候会超过60分钟到90分钟。


除此之外,我们平时浏览一些轻松网页,打手游的时间如果再节省一些,则每天省出的时间可以达到平均60分钟左右。


以上是时间的可行性分析。而且,我相信,如果一旦养成阅读的习惯,就像我们养成用微信的习惯和打手游的习惯一样,我们会习惯性的在碎片时间阅读。这无疑会使阅读时间提高很多。


除了时间,还有单位时间的阅读速度。如果我们一小时无法「看完」一本书,那么我们也很难实现每天阅读一本书的目标。然而我认为,平均一小时看一本书,是完全可行的。


首先,90%以上的书籍,如果按照和你自己的相关性,以及本身知识的「原创性」、「启发性」几个指标来衡量,都是无需去关注的。另外,一本书,即使是经典著作,其中的核心观点,也可以用很少的几页纸概括。稍早一些的互联网思想的经典书籍《长尾》,其核心思想不过是书中的3-4页。而全球销售超过的千万的经典文学哲学著作《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其精华之处,也可以用不超过10页的摘抄概括。


所以,我们阅读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那1%左右和你相关、经典的、有启发的书,再从其中找到10%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除了阅读纯文学著作,其他的书都可以按照这种看似「功利」的方法快速阅读。


关于快速阅读,有以下几个想法:


  • 不择手段:在阅读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的「洁癖」,比如,有人只喜欢「纸质书」,有人读电子书的时候只喜欢电子墨水,并且只喜欢某一款「Kindle」。这就难伺候了。我建议阅读的时候要不择手段,充分利用各种介质阅读,比如纸质书、Kindle、iPad。告诉你一个「惊人的发现」。其实用非常大的 iPad Pro 以及 Macbook 这样的电脑阅读,速度是非常快的。不仅我是这样看书的,我发现我身边的一些「小牛人」也是用电脑在看书。相比纸质书籍,它缺少一种庄重感,但是在搜索,比如把《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中所有讲到「良质」的地方全部罗列出来,这只有电脑这类电子介质能方便的做到。还有做笔记,做分享,永远是电子设备要胜过纸质书。当然,我坐飞机的时候,不仅会带 iPad Pro,也会带 Kindle 和纸质书。读书呢,就要不择手段。

  • 不择时间:首先,如果能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则是最好,但是没有的话怎么办?大家一般把不期而遇的碎片化时间全部都浪费掉,因为觉得没什么用。其实可以用于阅读,前提是你把阅读变成像看微信或者打手游一样方便。随手可以拿起,然后随手又可以放下。有很多人喜欢「沉浸感」。但沉浸感是一种很昂贵的体验,需要特定的时间空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长度,需要前戏,也需要后戏。而在这个时代,让我们向「碎片化」臣服吧。利用碎片化,去做一些随手可得的阅读。你看看,每天我们花在朋友圈,花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这样的新闻中的时间不都是阅读时间吗?那里面没什么太多有价值,成体系,深入的知识,还是来看书吧!

  • 抓住重点,抓住相关处:看书的时候,不要像兔子一样安静,随波逐流,要像猎狗一样敏锐,灵动,永远要知道自己拿起这本书的目的。要快速的去找你在此书中的猎物所在。猎物有两种主要的类型,第一就是核心思想,比如找到长尾理论的依据,背景,阐述和重要的例子。又比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就是要找到「良质」的阐述。第二,就是和你自己相关的东西,比如《少有人走得路》,你可以看你重点关心的部分,看看哪些内容可以解释你目前人生道路,感情上遇到的挫折与问题。仅此而已。

  • 注意输出:只输入不输出,其输入效果也不好。读书一定要注意输出。输出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摘;可以是拆书,把书的逻辑框架,叙事步骤拆解出来;可以是一段读书笔记的分享;我对于「好书」的标准很简单,就是至少有一点可以影响到我的思想,我愿意后续拿这个观点去分享。所以,阅读一本书,找到一处可以分享的地方,这个是基本要求。这就和你每天用一张照片来概括今天的生活经历一样,要求不高,但是做到的人不多。不过还是希望你能做到。


读什么?

还是回到读什么这个问题上,其实前面已经说过,你需要找到的是10%,甚至是1%,0.1%的书去阅读。符合这种条件的书其实很少。所以,有一些书,是可以反复阅读的。我最近几年反复阅读的书包括:

  • 少有人走的路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 穷查理宝典


这些书,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感觉,所以,每个月重新读一次经典书籍,都不为过。这也部分解答了很多同学的疑问,即每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阅读一本书,会不会不深入。


其实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应该顺应潮流,以量取质。在相对广泛的阅读中,不断建立和提高自己的阅读标准,然后以这个高标准去筛选书籍,留下那些真正深刻的,对你有启发的书籍,不断的深入,不断的再扩充,由此打下相对坚实的阅读基础。


关于好书的筛选,我想我会另写一文和大家探讨。


基于以上想法,我打算在接下来的30天,实施「每天阅读一本书」的计划。尽管有一些教条,但是可以以这个挑战作为自己阅读生涯的重启。我会公布自己每天阅读的书,以及至少「一点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