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需要有自己的标准?
(题图:俯瞰大地,拍摄设备:DJI Mavic Pro)
当我在两年前开始关注无人机的时候,我在大疆的Phantom(精灵)和 Parrot 的 Bebop 之间选择。最后,我选择了相对冷门的 Parrot Bebop,我在与很多人讲我为什么选择 Bebop 的时候,我说:「我希望有个便携的无人机,这样使用频率会高很多。它的大小,应该不超过目前的 Bebop,甚至要更小一些,质量要小于500克。一个便携的,功能和视频质量稍差一些的无人机,使用频率要高过那些全能的,高质量的无人机很多。」以这个标准看,我当时选择 Parrot Bebop 是一个正常的决定。
后来,大疆又先后推出了悟(Inspire 1)和精灵4(Phantom 4),大疆的创始人汪滔在评价精灵4时,曾说,这是一个「接近理想」的无人机,它把当时非常先进的「自动避障」,「指点飞行」等全部加了进去。对,我曾经一度在想,要不要就买这个精灵4。几乎要买了,还是最终决定再看看,只因为精灵4什么都好,就是在便携性上距离我的「理想标准」还差那么一些。
这一等又是一年多,直到2016年9月27日,大疆推出了御Mavic Pro。当符合我理想的机型一出现,我立刻在第一时间预约,并且在一周后的第一时间付款,后来也是在10月底的第一时间就拿到了 Mavic Pro。现如今,很多人发现自己的订单要在8周之后才可以发货。这几天去定,甚至要等到春节左右,懊悔不已。而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幸运的,只是「符合我标准」的机型恰好出现,我要做的就是毫不犹豫的「叩响扳机」。
还有GoPro,我买过 Hero 3 Black,后来除了 Hero 4 Black,因为开始支持4K,又购入。再出现 GoPro Session,把运动相机做到几乎1/4 GoPro Hero那么大的时候,我没有再次购入。因为在使用 GoPro 的过程中,我逐步形成了如下的观念:
「GoPro 要想成为大众产品,势必需要从最初的定位「极限运动相机」中走出来,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那些不进行极限运动的人,让那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很方便的使用 GoPro。」
基于这个理念,GoPro 需要做的改进是:加强防抖(平时走路没有滑雪、冲浪、跳伞、骑摩托车等等那样平稳的「云台」);改进人机界面,使之更易操控(在极限运动时,人们要做的就是先打开相机,开始录像,然后就尽情的去玩,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很多交互。)
GoPro Hero Silver 版本有液晶屏,但是没有4K,所以没有打动我;Session 虽小,但是操控依旧,所以也没有打动我。
直到Hero 5出现,我发现它的改进正好符合了我的「标准」:
防抖 - 尽管只是1080P 之下的电子防抖
改进型的液晶屏 - 操控和回看更加方便
声控 - 这让我在车上使用 GoPro 记录变得更加方便
裸机防水 - 这让平时的录音效果更好
所以,昨天在路过苹果店的时候,一看到有现货,就当场拿下。
所以,在无人机和运动相机这两个 Gadget 的购买和使用中,我都有自己的标准,我以这个标准去选择合适我的东西,在使用的过程中强化这个标准,为下次「购买」提供依据。这让我买的决策旗帜鲜明,用的时候也是能得心应手。
这种标准其实可以贯穿你的生活,比如,你想用的手机,电脑,电脑椅,床,书桌,吸尘器,甚至小到便携的三脚架,充电宝,车载充电器,充电线,收纳盒等等。虽然别人看起来是「任性的买买买」,但殊不知这些东西在购买之前,我的内心不仅「需要」,而且事先形成了一定的「标准」。
这些标准不仅适用于身边的这些实物,也适用于更广泛的范围,比如交友,比如股票。
以股票为例,我这几年下来,重仓的只有 Apple 和茅台两只股票。在没有看到合适的股票或者股价不合适之前,我要做的全部工作就是慢慢攒钱,耐心等待。等到心仪的股票价格进入合适的区间,就毫不犹豫的砸入重金购买。然后,又再次「潜伏」起来,任凭股市的涨跌,巍然不动。直到下次机会出现。
我曾经在之前的文章《结合大跌,谈一下“究竟什么是价值投资?”》中讲过自己选择股票和实际的标准。按照这种标准衡量,符合的股票和符合的时机少之又少。这不是坏事,人们最终能在股市致富,不是取决于自己能买卖多少只股票,而是取决于自己能否在合适的时机,买入合适的股票,并且持有足够长的时间。这个「合适」,就是意味着后面有非常鲜明的标准。
小结一下:我们的人生就是要建立自己一套标准,按照标准去选择与自己相处的东西,没有达标的物品时就静静等待,直到物品(or 机会 or 人出现)。不断在生活的阅历中提高自己的标准,不断得到自己想要的品质生活,最终达成「内心 - 标准 - 行动 - 物品」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