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在39岁到来之际

2017-02-11 张辉 辉哥奇谭

快过39岁生日了,我想写点什么,来纪念这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节日。其实没有特别好的梳理,所以就想到什么写什么好了。大家看到的如下的内容,都是我的「意识流」。

没想到日子过的这么快

我经常能回想起自己上大学的那会儿,刚毕业的那会儿。想起在2002年刚进 Motorola 的时候,我当时的部门经理问我多大了,我说24,他说「好年轻!」。现在我们依然经常重复这样的对话,只不过现在变成我来发问,对方回答,然后我来感叹 Ta 好年轻!高考之前的日子是非常难熬的,但是自从上了大学,日子就飞快的流逝,一晃已经快39岁了。

虽然日子过的快,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不能接受

如果在大学刚毕业那会,让我想象一下自己39岁的样子,想象一下自己「奔四」的样子,我是拒绝的。因为一下子想到「不惑之年」,是令人不适的。但是时至今日,当39岁即将来临时,我却没有半点的不适,我坦然接受自己在一天天「年龄见长」。因为我现在觉得自己比30岁那会儿还年轻。每天运动,每天学新的东西,每天分享新的东西。我感觉到自己的体力在变好,心情在变好,心态也越来越好。这算不算岁月的一种馈赠?

怎样让自己变得年轻?

永葆青春是自古以来所有人的梦想,我也不例外。我觉得,让自己变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寻找一个环境,让自己沉浸其中,慢慢的受影响。让自己变年轻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公司,平均年龄比自己小很多。当我在33岁进入这家公司的时候,其员工的平均年龄为25.6岁。当我39岁的时候,这家公司的平均年龄并未明显增长。当你的身边环绕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时,你的思想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环境对你的影响远远超出你的预期。

真正值得你关心的人很少

真正关心你的人,值得你关心的人很少,屈指可数。我们的常见错误是与这些「极少数」人相处时间太少,花费的精力太少。当你幡然醒悟时,往往是悔之晚矣。与其在意身边一些扯淡的事情,与其在意各种新闻 App 假借「懂你之心」,给你不停的推送的各种消息吸引你注意力,与其在意朋友圈、微博上那些圈粉吸精的各种事件、人物,不如来和这些「极少数」的人多多相处。你会感到由衷幸福。

「财务自由」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幻象」

在大众意识中,「财务自由」几乎是人生的最高目标。大凡人生,会分为两个阶段,财务自由之前和财务自由之后。财务自由之前,你起早贪黑,忍辱负重,磨砺前行;财务自由之后,你睡到自然醒,海边随意「北京瘫」,动不动就 Fuck your money。媒体告诉你一个确切的数字,说你只要达到这个数字就可以「财务自由」,但是当你好不容易到达了,媒体又告诉你,数字变了。然后当极少数人到达了这个10倍的数字,然后媒体又告诉你,财务自由有不同的层次。你刚刚到达的是一个低层次的财务自由,还有更高的财务自由等着你。这不是蒙人吗?你当我是一头蠢驴吗?

真正的财富在你自身

当你去找公司,找老板要高薪的时候,却发现每次你为之付出的更多。我看见很多同龄人已经一头白发,这就是代价。其实我想说真正的财富在你自身,在于你的「独一无二」。《从零到一》这本书的核心思想讲成功的商业模式是「垄断式」的,只有垄断,才能避免恶性的竞争,才能拿到足够的利润,才能安心做事。但是,个体怎样实现「垄断」?怎样建立自己的护城河?只有一个答案,重新回到自身,把自我的独特性和社会需求做最好的匹配。千军万马挤独木舟的事情,我们从考大学一直到现在,为什么不思悔改呢?公司不会许你真正的财富,只有你自己才可以。

我们人生的很多疑问可以通过「溯源」找到

每次和父母相处一段时间,就能发现一些问题的答案。比如,我为什么喜欢分享自己的所见所得?我为什么其实是一个内向的人,喜欢在独处中获得自己的能量?我为什么容易焦虑?我为什么很敏感?我为什么行事相对保守稳健?这些都可以在与自己父母的相处中找到答案?有一些特点是耳濡目染继承了父母身上的特质,有一些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逆反」品质。你自己身上的特点,你与爱人相处的模式,你与子女相处的模式,都可以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那里溯源。如果说成长之旅就是寻根之旅,那么每隔一段时间和父母相处一段是最好的启发。

以对方希望的方式去「满足」对方是缘木求鱼

我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刚签了华为的 offer,给父母打电话说。他们从来没有听过华为,以为是皮包公司,他们的理由就是「好公司为啥不上市?」。当他们终于知道华为是家还不错的公司时,我又打算离开深圳,去北京发展。以后的每一次换工作,我都是事后一段时间才告诉他们,因为我总是做出和他们意愿相左的决定。在股票投资上也是一样,我坚持自己的长线,与家人产生很大的分歧。过了好几年后明白一件事情,自己过的好是最重要的。无论是自己换工作,业余时间做微信公众号,还是坚持长线投资一些蓝筹股。虽然开始都「违背」了父母的意愿,但是自己坚持下来,结果很不错,他们最后也很欣慰。如果你是一个产品经理,不要试图以消费者希望的最直接的方式去满足他们,这是缘木求鱼。当年亨利福特说过,当你问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时,他们会告诉你: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马。

不要愚孝 - 你过的好是最大的「孝敬」

我们的成长教育中,少不了「孝顺」的教育,直到今天,如果你去北京南城的一些胡同,墙上的壁画依然是「二十四孝」,我每次路过这样的壁画墙,看到其中一些故事,就觉得无法理喻。「孝顺」二字,依然是很多中国年轻人心头的枷锁,本来很简单的尊重,善待父母,变成了事事依着老人。我总是给父母讲,如果大家都听从老者的话,事事让老人顺心,社会永远不会进步。老话讲:父母在,不远游。但是比起同一个城市的同龄人,我算是走得很远的,自从上大学起,就离开家乡。二十多年过去,父母常把我和家乡的同龄人对比。一方面感叹距离远,一方面又有一种欣慰之情:因为我自己过的好,不啃老,而且每年都带着父母去旅行。所以,对「孝顺」二字的反思是:「顺」着未必是「孝」,自己过的好,有能力对老人真正的好,才是「孝」。

持久的感情是「互利的伙伴关系」

大学初恋的时候,把所有对于爱情的幻想都寄托在对方身上。那时哪里是爱对方,分明是爱自己的内心的感觉。但是,当感觉一次次幻灭之后,才发现,朴实的感情才是长久的感情。随后又在若干年的磨砺中发现,最好的感情其实是「互利的伙伴关系」,大家能共享相对一致的价值观,能为一件事情共同努力,彼此变成对方 Mate,这是一种更加稳固的关系。有好事的科学家研究说,男人每6分钟一次性幻想(这个传说我找不到出处,可以找到的类似的消息说:俄亥俄州立大学调研表明:18-25岁的男性平均每天会有34.2次性幻想,女性有18.6次性幻想)。弗洛伊德说,性解释了一切。凡此种种,是你我无法逃离的本性。但是这种伙伴关系却让人觉得踏实。

我们习惯梦想,但梦想往往成为空想

其实每个人都习惯梦想,尤其是看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在新年来临之际做很认真的「新年誓愿」。但是历经若干年之后发现,大凡新年之际的梦想总是落空,因为没有持久的行动去跟进。人是喜欢做梦的,但是梦想总是落空,我们也在梦想的起起伏伏中一岁岁变老。

比豪言壮语更重要的是每日坚持「微行动」

去年8月开始的晨练,9月开始的「晨间写作」,让我突然明白,其实比起新年之际的豪言壮语,每天小小的坚持更为重要。而且这种变化,未必需要始于新年。像现在坚持比较好的「微写作」、「微锻炼」都是从去年的第三四季度才开始的。这几个月的坚持,让我的体型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也让我重新开始真正的经营我自己的原创公众号:辉哥奇谭。这都是非常出人意料的效果。

大多数人逃避真正的思考

其实我们都愿意逃避真正的思考,很简单的一个事实:大家宁愿在朋友圈看很多人对于某件事情良莠不齐的分析,但就是不愿意自己去事情的源头看一下。比如前两天大家在转载美国无人驾驶车的测试数据,这个数据其实是美国官方公开的数据,但是没有人去看,反倒是在各种中文的翻译、转载中争执不休。包括朋友圈隔段时间就会出现的耸人听闻的有关日本核辐射的新闻。每次碰到这样的新闻,我都是找我一个经常去日本的朋友。他自己去研究朝日新闻,研究日本官方的公报,然后告诉我比较贴近事实真相的情况。通过这些事情,我发现人群与生俱来的弱点就是「好逸恶劳」,喜欢「浅知识」,喜欢「二手知识」,不愿意自己探究。我不知道这个弱点的起源是什么,但是这已经是「人群」的共同特点。当然,基于这一点,如果任何一个人,愿意针对任何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稍微深入分析一下,看一下那些消息的源头,看一下原始数据,都会得到比95%深刻的理解。这也是知乎上那些大 V 在做的事情。其实并不难。

思考真相短期令人不适,长期令人平静

从某种角度上说,真相大多是令人不适的。我想这也是很多人逃避思考的原因,因为辛辛苦苦分析出来的结果,却令人不适,令人不安。比如,关于人生的真相,那就是「你会死亡,你会老去,你人生的大部分梦想都会落空」,这个真相这是令人不寒而栗啊!但是对于这些人生真相的直面和思考,最终能令你平静,因为你会去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而人生的意义,是让你免于「一事无成的老去」这种恐惧的唯一支点。

人生最大的挑战并非「挣更多钱」,而是为自己「赢得更多自由可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从大学毕业起,脑子中的自然模式就是「我要挣更多的钱」,在一家公司,我拼命向上爬,我挤掉竞争对手,我想每年都好的绩效评级,我想升职加薪…;如果这家公司无法满足我,我就换一家公司;如果每家公司都无法满足我,我就去创业。这些「挣更多钱」的想法不知道愁白了多少头发,消耗了多少原本鲜活的生命力。但是,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无论是你欲望的提升,还是通货膨胀,都会抵消你之前的努力。当你到达彼处,当彼处又成了此处,你又被迫继续前行。这是有问题的,这是一个无底洞。在我看来,人生最大的挑战并非正更多的钱,而是为自己赢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空间和时间。这让人生才是螺旋上升的过程,而非原地蒙眼转圈。任何以「时间换金钱」的诱惑都要坚决抵制。

对你人生最重要的几件事情往往得不到足够的资源

人生的要事不多,亲情、家庭、健康、个人发展等屈指可数。但往往就是这些最重要的事情,根本得不到足够的资源(包括金钱、时间和注意力)。我看过一个有关空难的系列调查,其中有一个是日本的空难。在机组确认无法挽救飞机后,空姐给所有乘客发放纸和笔写遗书。后来,散落在空难现场的遗书被大家收集起来,大家这才发现:很多人在临死前都在后悔同样的事情:「整天忙碌,没有时间陪家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什么这种遗憾要留在临死前?

「说心里话,做自己」看起来很难,但是做下来却很自然

很多人不敢在朋友圈、微博说心里话,因为有父母、同事、领导在圈子里,怕他们看到,怕他们有别的想法。所以,后来大部分人的朋友圈就变成「广告圈」了。当然,有「聪明」的朋友使用了两个不同的微信号,一个专门给职场上的人看,一个才真正记录自己的生活。假设不是所有人都有精力去经营两个「朋友圈」,那么我认为,大家还是应该有勇气在朋友圈「做自己」。我发现一些身居高位的人,当Ta 真正离开这个岗位之后,朋友圈才变得「鲜活」、「真实」起来。在此之前的朋友圈,基本就像官方运营的,毫无生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不需要有太多顾虑。如果在自己的朋友圈还不能做自己的话,你能在哪里做自己?一辈子带着面具生活,哪里有幸福可言?都是看别人眼色行事。

你只要在一件事情上能真正投入100小时,就能比95%的人出色

大家经常会提起「一万小时」定律,一方面这成为大家打鸡血的方法,一方面又成为很多人放弃的理由。因为 Ta 无法拿出一万小时做一件事情,这个过程太漫长。其实相比于一万小时,我觉得「100小时定律」对于大多数人更适用。我发明的「100小时定律」:普通人只要在任何技能或者知识领域能认真的投入100小时,那么他对这个技能的掌握和对这个领域的理解和就能超过周围95%的人。比如「商业保险知识」,比如「游泳技能」,比如「写作技能」,比如「视频编辑」技能。这100小时,每天如果3小时的话正好是一个月,如果是每天一小时的话需要三个多月,每天半小时的话需要半年多一点。这也是我强调每日坚持「微练习」、「微行动」的根本原因所在。

房子没那么重要

大多数年轻人把「买房子」当成自己最重要的目标,其实没有必要。我问过所有年轻人急着买房的理由,基本上都是「怕买不起」,而非「怕住不好」。「拿给房子月供的钱去租房,住的条件只会好」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就是无法抵御「害怕房子涨到买不起」的恐惧。其实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和人民币长期贬值的预期,大多数城市的房价没有那么坚挺。为了房子牺牲太多梦想,是不应该的。年轻人要有勇气「逼」自己:如果收入涨不过房价,不如回老家。穷则变,变则通。该逼自己的年龄,不要轻易认输。

放弃「攒钱」吧

父母一代从小给我们灌输的理念就是「攒钱」,仿佛钱真的是「攒出来的」。的确,父母这一代的积蓄大部分来自于「辛苦攒钱」,但是你见过哪个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是攒钱攒出来的?要想真正富有,一定得改变这个观念。要把当下的钱再投入到自己的个人发展中,尤其是提升理念,提升认知。这才是最大的财富源泉。为了攒钱而不敢投入到个人的发展中,这就是对自己未来的犯罪。

持续升级认知,永葆青春

春节期间,一本《未来简史》刷屏,其核心理念就是未来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前提下,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人。大家要么升级自己的认知,升级自己的理念,成为「少数智人」,要么成为大多数「废人」(社会不需要你再提供什么劳动,各种初级的 IT 工作,配药工作、组装工作、交易员工作、律师工作等,都是典型的要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工作)。而现在医学的挑战可能逐步从为人治病变成让人永生。其实「永生」的概念还是很惊世骇俗,耸人听闻的。但是,不断升级自己的理念,升级自己的心智,升级自己的认知,的确能让你保持年轻的心态和身体状态。我在几个月前写过一篇文章《人生的要务: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也是类似的意思。我们要升级自己对与健康的理念,升级自己对于代际关系的理念,升级自己对于学习的理念,升级自己对于工作的理念,升级自己对于财富的理念。每一次升级,都会让你的「打怪」技能提升一个层次。对于世界最好的隐喻手段:「游戏」就在一次次提醒你,攒资源「升级」技能,升级装备是最重要的。原地踏步只会让自己成为别人的奶牛。

谨以此文献给即将进入39岁的我,也献给所有阅读此文的年轻朋友,无法祝各位「万事如意」,惟愿大家珍惜当下,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活出自己生命的意思。

参考文章:人生的要务: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

前一篇文章:2017年梦想检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