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去「跑山」?
每逢周末,只要是天气允许,我都喜欢开车进山,来回最少140公里,多的时候300公里,最近一两年周末比较忙,一般都是当天往返,前两年还会经常在山里的农家院住上一宿。
周日,又是金子一般的秋日,于是早上9点不到,开车进山。在路上时,我问自己:为何进山?似乎平时很少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今天既然问到自己,不妨借机回答。
2005年左右的时候,我还不会开车,那时一帮朋友总是在每周周末约着自驾去「郊游」。说是「郊游」,往返800公里是家常便饭,最远的一次,周五晚上出发,周一凌晨回到家里,往返1400公里。那真是疯狂的岁月!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自驾游」的种子就在心里扎根。
因为没有驾照,所以只有当乘客的份儿。当时有个「老司机」,开车比较猛,第一次坐他的车进山,正逢山里下雨,他在山路的弯道上疾驰,我的心一直提在嗓子眼。但后来发现他开车技术好,而不是无原则的快,所以就逐渐平复下来,开始欣赏窗外的景色:雨中的山间,朦胧而湿润,第一次体会到这种美,从此念念不忘。
回京的路上,他老婆对我们讲:每次碰到心情不好的时候,他就会开车进山,在山路上开半天,心情就舒畅了。
原来开车跑山路还能有如此的「治愈」效果,我因此对于开车跑山有了一丝神往。
当我在2006年买第一辆车没多久,就跟同事去平谷琉璃台的山路「跑山」。这是一段新修的山路,等级不高,弯路很多,被称为「十八弯」。第一次开山路,紧张的感觉居多,一路上手心都是汗,有时担心对面来车占道,有时担心山上落石(这种感觉,像第一次露营一样,夜里总感觉帐篷外有小偷在偷东西,悉悉索索,因而整夜无法踏实的睡觉。后来发现原来所谓的「小偷」是半夜光顾的小动物,在四处搜索我们野餐之后的食物残渣。)
后来山路跑得多了,逐渐可以欣赏山路上的风景了。再后来,经常在周末去山里跑跑。
其实很多时候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在一天内,花6-8小时,去山里跑一圈。为什么?为什么?我并不清楚。但是我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感受:如果一段时间不去山里,就浑身不舒服。最长的一段「间隔」是一个月,浑身各种不舒服,一进山,各种治愈。于是不再问自己「为什么跑山」这种问题。
今天又碰到我对自己发问,那么我就试着去回答一下。我很难从逻辑,道理方面说清楚「我为何要去跑山」,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在山路上看到什么,我在山路上闻到什么,我在山路上想到什么。这也许是线索。
每次进山,我总会碰到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开着车,看似无目的的在山路上游弋。因为经常去陌生的山路上探路,会碰到同样的一些人,摇下窗户问:「兄弟,前面是什么地方?」,我一般这样回答:「我也不知道,瞎转」。
每次进山,我总能看到骑自行车的人,有孤独的一个人,有情侣二人,有大规模的车队;有人骑着山地车,更多的人骑着公路车;每次上山的时候,我总看到他们扭动着身躯,费力的踩着脚踏,最惊险的一次,一个小伙子踩下去的时候力气不足,连人带车倒在地上,幸好后面没有紧跟的汽车;也有一些人,迎面从山路上冲下来,速度极快。我曾经在下山的时候紧跟一些下山的骑手,发现他们的速度能达到40公里每小时。在山风里骑行,这种速度有一种快感。
每次进山,我总能看到骑摩托的人,一般是一个车队。这些车队的车型出奇的统一:哈雷车队,小踏板车队,重型机车车队(原谅我对于摩托车型的认知有限),少的时候三五辆,多的时候有几十辆,甚至上百辆。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在平谷熊儿寨四座楼看到的一个孤独的骑手,那时他的摩托车放在一边,他正斜躺在树林边休息。身下是绵软的落叶和松针,头顶是沙沙作响的树林,偶尔到此的游人三三两两从他身边走过,无人打扰。今天在延琉路怀柔界的「观景台」,我看到一对父子,小男孩大约10岁左右,全副专业装备,坐在摩托车的后座,非常沉稳,我问这个40来岁的父亲说:「你们从城里来吗?」,「是的,骑了100多公里」。寒暄之后,他们移步到路边阴凉地休息,原来,还有一个和这个父亲年龄相仿的人与他们父子俩同行。下山的时候,我让过他们,尾随他们开了一段路。这对父子让我想起《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作者带着他儿子旅行的照片。不知道若干年后,这个小孩长大成人时,是否也会像他父亲一样,爱上骑摩托车跑山?是独自进山,还是结队,或是和父亲一道?总之有一点要确信:在山风里长大的小孩和其他小孩不同。
每次进山,极少遇到堵车,偶尔碰到修路、或者事故堵车,大家也不着急,停下车,拍拍照,抽抽烟,聊聊天,看看风景,等放行时,再开车前行。曾经有一次,堵在了云南大理的一个田间小路上。我下车,拿起相机,拍了一张照片,后来做了很久的电脑桌面。
每次进山,我没有心思想别的事情,要么是全力的应对一个胳膊肘盲弯,谨防对面的来车,要么是在相对平直车少的路上,慢慢的滑行,欣赏窗外的景色。经常会摇下车窗,贪婪的呼吸山里的空气,山里的空气,润肺。
每次进山,除非碰到前面的车实在是太慢,我很少超车。并且,碰到后面的车赶路,我会自觉的减速让行,心想:你们赶路就先走,我看看风景。
每次进山,我都忍不住拍一些路上的照片,也曾安装过 GoPro、带 Wi-Fi的行车记录仪,方便抓怕路上的美景。后来进山多了,更愿意用眼睛慢慢的看,慢慢的忘记,不再贪婪的想拍下来。其实每次进山的路上,就仿佛在眼前播放一个公路片:山路、绿树、蓝天、骑车的人、骑摩托车的人、花儿、鸟儿都是这部片子的道具和群众演员。这个公路片没有导演,没有编剧,甚至没有拷贝,只会放一次。但每次看过之后,都是神清气爽。
虽然每次进山,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山路上,甚少的停车休息,但是就是这样的一部活的「公路片」,带给我们一种难忘的体验,并且吸引我们一次次的进山,没有目的,没有同路人,没有固定路线,但却让人乐此不疲,每次都有新的发现。
行文至此,你或许已经能感受到我为何喜欢在周末开车进山。其实不仅是我,那些和我们一样开车跑山的人,骑车进山的人,骑摩托车巡游的人,都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跑山。
为何去「跑山」?因为山在那里,真我在山里,而风在耳边,鸟儿在头顶。
参考文章:闲暇与财富,克服电动车「里程焦虑」的最佳方式
前一篇文章:回望初心
原创100天100篇之34/100,享受自己的每一天吧!
不愿意在朋友圈谈的事情,来小密圈(现已改名「知识星球」)谈吧。我已开通小密圈,我会在小密圈中记录我的坚持。而小密圈里,也聚集了1000多位对于生活同样敏感,同样积极,同样热情的朋友——我的读者们,过去的六个多月,我们成功在「小密圈」营造了一种不同于「微信朋友圈」的氛围。了解「小密圈」,请回复消息「小密圈」(非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