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就是不断跳出现在的盒子
同样是一篇旧文,与《工作几年就该给自己“清零”啦》和《35岁时的职业感悟:慢下来》结合起来看会更有感触。
Day 1:今日行驶700公里,抵达江苏徐州,德州到徐州之间的服务区国家电网充电桩有很大的问题,试过四五个服务区的,只有第一个可以用。这导致今天下午过得很纠结。针对今天的感悟,我计划写一篇《电动车怎样才能FreeStyle出行?》,敬请期待。
工作13年后的焦虑
一年前,也就是2013年,本科毕业的第十三个年头,也迎来了我的35岁。长期以来积累的各种压力爆发,我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最核心的焦虑就是:10年后我的竞争力在哪里?10年后在这个依然保持青春活力的公司,在这个野蛮生长的行业是否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与焦虑磨合的过程中,我写了一些文章,做为反思的结果。其中包括《工作几年就该给自己“清零”啦》和《35岁时的职业感悟:慢下来》。这两篇文章分别发在“改变自己”公众号和公司内网上,分别有数万的阅读量。从大家的反馈中,我发现:这个焦虑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有,很多同学朋友都有。原因很简单,很多一线的干将,是85年左右的,而这些同学,也会马上迎来自己的30岁,也会有自己10年之后做什么的焦虑。在此,我分享自己和“焦虑”磨合的最大心得:这就是承认在这个行业,不焦虑是不可能的。早一点焦虑,比晚一点焦虑好,因为你还有青春的尾巴可以抓住。
就这样,时间很快到了2014年,我已经能学会与“焦虑”和平相处。把焦虑变成一种警示,一种启迪,一种推动。。。工作生活也恢复了平静。
初识“盒外思考”
今年初夏去以色列出差。以往只在新闻中见识的国家突然出现在自己的身边。后来我感叹,特拉维夫这个只有40万人口的城市,人数基本相当于北京回龙观(北京的一个居住区)的人数,却能孕育出超过5000多个创业公司,真是活力无限!我问自己:是什么样的机制和思维方式孕育了这种创新。当然,你见到的每个以色列人,每个以色列公司都可以讲一个他们版本的“为什么”,包括宗教,军事和大学等机制。但一家咨询公司的一个短暂接触给了我另外的启发。
咨询师上来就给我们每个人一张印着黑白图案的纸板,让我们按照所示的虚线将纸板平分为3个矩形。然后告诉我们挑战是:把这三块纸版拼成两个马背上的骑士图案。结果,在限定的时间内,没有人能做出来。
结果答案揭晓,原来只要把图板换个方向就能拼出来。为什么没有人能拼出来?答案很简单,这个纸版在拆分为3块之前,上面印着一个图案。这个图案影响了我们的思维。
而这个公司把这个在暗中限制你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图案”就叫Box,而他们所推崇的就是如何Thinking out of Box。就是如何才能破除自己内心本来的限制与障碍。
从以色列回来之后,我经常想起这个案例。发现,这个思想上的Box,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比如:
你一直做研发,那么研发的思维习惯对你而言就是一个盒子。
如果你一直在做财务,那么财务的工作惯例对你而言就是一个盒子。
如果你一直在国企,那么国企的氛围对你而言就是一个盒子。当然,如果你一直在外企,外企文化对你而言也是一个盒子。
如果你很少出国,那么国内的环境对你而言就是一个盒子。
如果你很宅,很少出北京,那么北京的各种环境(自然、人文和网络)对你而言就是一个盒子
……
这样讲下去,每个人,每天都处在各种各样的盒子里。区别只有,每个盒子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可能不同。
为什么要“盒外思考”
其实盒子里一直很舒服,因为你很熟悉各种细节。这种熟悉让我想起一个同事说的:上下班的路线都可以自动驾驶回去。在公司也是这样,当你一直处于一个盒子中时,你知道边界在哪里,坑在哪里,哪种活是好活,容易升职。。。总而言之,你熟悉各种游戏规则。
如果工作、生活就这样一直熟悉下去,即使发展,也是线性匀速的再发展,一切结果都在掌握之中,这该多好!
但是,不好意思,从历史看,这种舒服的盒子注定要被打破。至少有四种力量会惊扰这个盒子的宁静。他们分别是:
你身边的年轻人 —— 我在刚去Motorola的时候,周围同事叫我“小张”。现在在百度,周围的同事客气的叫“辉哥”,更客气的叫“辉爷”了。我所经历的这种变化,大家迟早都会经历。越是快速成长的企业和行业越有大量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传统,环顾你周围几个座位,如果看不到一两个刚毕业一两年的,年轻的身影,说明你的环境有点“老化”了,要当心啊。这些年轻人更有冲劲,更愿意学习,待在办公室的时间更长,成本比你还低。。。这就是所谓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人,最终会占领这个世界,就是早晚的问题。你唯一要问自己的是“我什么时候会被叫大叔或大姐?”
技术发展的力量 —— 我是同龄人中很早拥有电脑的人,在1993年高中的时候就有了第一台286电脑。而现在,3岁小孩已经把iPad玩的很熟了。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变!《奇点临近》中有一个说法,即技术会以指数特征增长(指数增长的一个典型是巴菲特的投资以20%多的年均复利增长40多年,实现4000多倍增值)。按照这种趋势,不出30年,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你是否问过自己,会不会出现你今天所擅长的一些“技术活”被机器代替的局面?百度CEO Robin最近强调一句话“人们会习惯忽视量变,但质变的时候会被打得措手不及。”我理解这就是揭示的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对于指数力量的忽视。针对技术替代人力的担心,其实美国人担心的更早,大家可以参考丹·平克的《全新思维》(我们早期的文章中介绍过)和埃里克·布伦乔尔森的《与机器赛跑》。
黑天鹅的力量 —— 欧洲大陆的天鹅没有黑色的,所以,欧洲人开始以为没有天鹅是黑色的。直到他们第一次踏上澳洲大陆,发现了黑天鹅(这种品种在北京圆明园也有引入),才重新修改了自己词典上对于天鹅的描述。塔勒布在《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和《反脆弱》中都提到了“黑天鹅”的例子。他借这个例子讲一种极其罕见的事件,但一旦发生,就可以颠覆世界。书中举的例子包括9.11事件。我们经历过的例子包括2000年互联网泡沫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也就是说,不到10年左右时间,就有两三次这样的全球性的“黑天鹅”事件发生(频繁发生“黑天鹅”事件可能是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一个副作用)。那么以后呢?虽然我们无法预测这种“黑天鹅”事件何时会再次发生,但这种事件一旦发生,会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你是否有能力挺过这种事件,从而具备“反脆弱”的能力?如果经济危机爆发,你是否有能力挺过减薪、裁员甚至几个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颠覆式的创新 —— 我在Motorola的时候,曾经一度打算能在那里干到退休(很多外企的人都有同样的梦想啊)。可惜好景不长,2007年iPhone和Android系统的诞生打破了一切固有的秩序。原先活的很好的全球企业突然发现自己的主业要被一些“外来者”颠覆了!原来在这些企业中做着美梦的同事们发现:梦要醒了。还有最近很火的滴滴打车,只花了两年,今天已经是几十亿美元估值的公司了。如果你所在的行业门外,有这样一批虎视眈眈的颠覆者,你怎么可能舒舒服服的过日子?所以,今天你的日子越舒服,你就要越发担心。因为舒服意味着你所在的行业和公司有利可图,利润率高,大家都会虎视眈眈。
不要温顺的走入那黑夜
我们的生命以七八十年计,一个公司短则几年,长则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我们的职业生涯一般会持续20年到30年的时间(按照退休的规定,可能是40年)。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生命体,都会在某个阶段,进入一个短暂的,相对平稳的阶段。这就是所谓的舒适区,我们所说的“盒子”,说到底就是“舒适区”的物化。
舒适区理论把人的生存环境分为舒适区,延展区和恐慌区三个区域。成长的最佳方式是从舒适区走入延展区,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但是常见的错误是一直希望待在舒适区,直到外力打破平衡,被迫一下子进入恐慌区。
但无论我们怎么否认和回避,任何一个生命体都有生老病死。这就像最近随着电影《星际穿越》而流行的诗句:“不要温顺的走入那黑夜”,是诗人迪兰·托马斯写给病重的老父亲,也体现了人类对于“终结”的思考。
对于大家而言,思考“黑夜”看起来还太早,但是,如果我们不勇敢的跳出自己的“舒适的盒子”,我们就会在未来某天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恐慌的地带,从舒适区一下在跌落到恐慌区,这就是最坏的结果。
我们要做的,不是等到“老年”,不是等到外力临近的时候再去“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所以,请勇敢的跳出自己的小盒子,打破舒适区,尽早进入延展区。
参考文章:35岁时的职业感悟:慢下来(同样是一篇四年前写的文章,对今日依然有启发,大家也可以从中发现我这些年的思想脉络)
前一篇文章:工作几年就该给自己“清零”啦
原创100天100篇之41/100,享受自己的每一天吧!
不愿意在朋友圈谈的事情,来小密圈(现已改名「知识星球」)谈吧。我已开通小密圈,我会在小密圈中记录我的坚持。而小密圈里,也聚集了1000多位对于生活同样敏感,同样积极,同样热情的朋友——我的读者们,过去的六个多月,我们成功在「小密圈」营造了一种不同于「微信朋友圈」的氛围。了解「小密圈」,请回复消息「小密圈」(非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