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放系统」的魅力

辉哥奇谭 辉哥奇谭 2020-02-21

我的一个明智决定是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交换信息和能量。如果我是一个封闭系统,情况要比现在差很多。


我从小并不是一个非常外向的人,虽然我不孤僻,但也没有那么爱热闹。小时候可以花长时间独自解决一个小问题而不去找人玩耍。但是长大之后发觉自己比较受人欢迎,也比较健谈,一度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外向还是内向。后来我才了解到,判断自己是外向还是内向的关键点在于:「内心的能量来自何处?」如果主要通过独处获得能量,属于内向型的人,如果主要通过社交能获得能量,则属于外向型的人。以这个角度看,我属于典型的内向型。

但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内向型人,我在工作之后没多久,就在自己笔记本的封面写了如下的人生的信条:

Experience and Share —— 体验与分享

这个人生Slogan严格来说有语病,但后来我用同样有语病的Apple的Slogan Think Different来做「自我辩护」。

其后十几年的工作和生活,我不断践行「体验与分享」的精神,不断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好东西和想到的好观点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我在最近各个部门的OKR实践中,总要不断做自我介绍,每次谈到自己曾经是「工程师」,写过代码的时候,很多人都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但事实的确如此,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第二份工作、第三份工作都是工程师。但是事实表明,我在写代码方面并没有天赋,虽然我很喜欢写代码。自己前后所写的代码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有投入商用。在第三份工作,也就是Motorola工作期间,自己所负责的「增强型短信」EMS模块最后被砍掉,而自己那时候理论上处于「失业状态」。

但神奇的是,我很快有了新工作,而获得新工作的最大原因来自于自己当时在部门的邮件组不断分享自己看到的Linux相关的新闻。老板觉得我对于新的事物感兴趣,于是把当时一件影响全局的事情,同时也是没有人做的事情交给我做 —— 做全局的性能优化。幸运的是,这件事我完成的非常好。这个任务搞定之后,我又先后接了两个任务,同样是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而且没有人负责的项目。

事后我想,如果不是源于我爱分享的特点,我是断然不会获得这些机会,并有快速成长的幸运的。

在离开Motorola之后,我这个特点依然保留了下来,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总是倾向于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好东西第一时间拿出来分享。这一特点在我的朋友圈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会分享自己拍的照片,写的文章,用的好App、书、电影、新出的电子产品、有深度的文章等等。不仅分享,我还尽量做到高质量的分享。比如分享一个微信文章时,我会把文中重要部分高亮,并截图分享;在分享一个App时,我会分享自己使用这个App的体会;在分享一本书的时候,我也是把书中我感触最深的部分做笔记分享。

有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我在去年8-10月期间,三四次在朋友圈提醒北京的朋友注意新能源车牌的摇号,并且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后来有20多个朋友告诉我,他们听了我的建议,切换成新能源牌照申请,并且在今年2月拿到了新能源牌照。如果你现在申请的话,需要等7年以后。尤其是今年突然发布的「限外令」,那些平日依靠外地车牌的朋友将面临无车可用的境地。昨天一个朋友和我谈起这件事情,还唏嘘不已。

虽然我每天要分享5-10条朋友圈消息,但是因为分享的高质量,不仅很少有人抱怨,反而得到了很多鼓励和赞扬。这一点在每年春节时体现的特别明显,一些朋友会主动在春节时给我发「大红包」,而且都不约而同的表示:我的朋友圈让他们受益匪浅。

不仅如此,我因为不断分享自己的各种观察和思考,还赢得了很多业界朋友的认可。大家当初可能只是在业务来往时见了一面,加了微信,但是通过我的朋友圈,大家从偶遇变成更深度的认识,有一些还成了很好的朋友,会探讨一些业务和机会。这种「机遇」,如果不是因为我在朋友圈的持续分享,很难想象还有什么途径可以获得。

我不仅自己选择做开放系统,也要影响更多人成为开放系统,推动组织、部门成为开放系统,主动去分享信息,交换能量,这样公司就能成为生命力强大的生态系统。

今年五月加入新公司之后,我用自己「爱分享」的特点,去影响公司内更多的人成为「开放个体」,在这个过程中,最有力的武器就是Wiki。

我和IT部门在公司内部推动大家使用Wiki,希望把公司内部的Wiki打造成公司的「百科全书」。我用Wiki记录每日工作日志,在各个部门布道Wiki的好处与用法,推动大家在Wiki上建立部门主页,推广使用Wiki个人主页功能…三个月时间,Wiki的使用量大涨,而且有越来越多高价值的信息不断被更多人分享出来。

有更多的人用Wiki主页介绍自己的生平,有好几个部门把自己的重要信息用Wiki记录和分享,有些小组把自己工作成果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在Wiki上介绍,有同事征集大家对于新功能的建议与思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 HR部门用Wiki来征集大家手里保存的公司「老照片」。之前的方式是在全员群发一个通告,附上一个邮件地址,请大家发照片到这个邮箱。

但是我们建议使用更加开放的方式,即用Wiki公开征集,大家在评论区直接上传照片并简述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这开启了全新的局面,有越来越多珍贵的公司历史照片被贴了出来,从第一个办公室,第一个工程师的电脑桌面,新办公区的施工照片,第一辆车造型评审会到新食堂的第一顿饭。我相信这张Wiki页面会不断的「成长」下去,成为公司的「活历史」。

如果我们用过去的邮件方式,一定是完全不同的局面,这就是「开放系统」的好处:大家的想法互相激荡,各种创意层出不穷。

我在公司内介绍《赋能》一书的核心观点时,强调公司应该从「深井型」走向「网络型」,而转变的第一步是「打通信息流」。通过大力推广Wiki系统,我们走出了「打通信息流」的第一步 —— 一种开放型的组织初见雏形。

通过开放与分享,我获得了特别重要的工作机会;而公司通过开放与分享,又迈出了走向网络型组织的第一步。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体会到了开放交流信息,积极交换能量的独特魅力。

希望我们个人,整个组织能在「开放系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受益。

PS. 我知道本文发出之后,又有很多人希望加我的朋友圈,对此我做一个统一说明:目前朋友圈人太多,会逐步清理,暂不开放加人。如果希望看到我朋友圈的内容,可以加「知识星球」,朋友圈的内容大部分会同时发「知识星球」。此外,如果我会不断在「知识星球」观察分享状况,如果觉得合适,需要以后进一步互动,我会主动加你。


参考文章:不要让自己的朋友圈空空如也

前一篇文章:利益共同体

365天,每天坚持写作之236/365,爱上你的每一天!

只看文章不行动,你会一无所获。在「辉哥奇谭读者群@知识星球」,大家每天都在行动、记录和分享。我鼓励希望想改变的朋友加入这个社群,因为你会获得一个全新的氛围。

加入「辉哥奇谭读者社群」,与1900多位朋友共同开始,记录自己成长的每一步,请扫描如下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