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与包容

辉哥奇谭 辉哥奇谭 2021-03-14

昨天我们去看了电影《阿拉姜色》,整个电影院只有五个人,如果我们没去看的话,只有三个人。描写西藏的电影看过一些,但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藏语片。这是一部由藏族导演松太加,藏族演员容中尔甲、尼玛颂宋、赛却加共同完成的电影,片中语言也是某个地区的藏语方言。

电影的基本情节是一位年轻的母亲被查出身患绝症之后,就踏上前往西藏的朝圣之路,一千多公里的路,她要磕长头过去,每天最多能「走」5公里,顺利的话,需要一年时间抵达。

她的老公开始反对这件事情,但是无法转变她的心意,便为她雇佣了两位背夫 —— 另外两位年轻女孩。这两个女孩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找借口跑掉了。正在这位母亲无比艰难时,她的老公骑摩托赶过来,而那沉默寡言,一直住在姥爷家的儿子也赶过来,陪伴她继续走下去。

无奈病魔还是没有放过这位年轻的母亲,她最终倒在了一个村庄附近,最终再也没有起来。老公按照民族习惯,安排了她的后事。

片子进行到这个地方,我内心觉得:这部片子在讲藏族的生死观。老公在处理这位女子身后事时神色凝重,但并不是痛哭,他与庙宇中的喇嘛把「死亡」称之为「往生」;这位母亲在去世之前谈自己为何要磕长头去拉萨朝圣,提到自己在查出绝症之后就下了决心,即便知道自己很可能会死在途中。她说自己并不愿意插满管子,最终在医院等死。

其实看到这里时,我脑子里想到的都是生死观,这给我一个启发:我对自己年老临终的状态有了明确的想法:同样也是死在途中,而非插满管子躺在医院里,或者在养老院。我们传统的想法中,视死为生的对立面,所以一般都很忌讳「死亡」。学校和家庭并不会和你做「死亡教育」,我们日常生活中闪过有关「死」的概念时,也会迅速转移注意力。

但如果片子就此结束,它无法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是一部普通的电影。这位年轻的母亲在临终之前讲到自己下定决心磕长头朝圣的真正原因是:她的前夫在病死前,曾经希望去西藏朝圣。所以,在这次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她就义无反顾踏上朝圣之路。而她随身背包里的盒子里正是她与前夫二人生前的合照。

讲出这个秘密,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她现在的老公在帐篷里,陪伴她走完最后的旅程,并未对此有更多的言语。但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这位男子内心的波澜。

有一个细节很关键,他在为妻子办身后事时,喇嘛需要她的一个遗物。他拿出照片时,喇嘛问:他们一起「往生」吗?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他沉默不语,但是在把照片贴在往生者的墙壁上时,稍加犹豫,他把照片撕成两半,把二者分开贴在墙上。中间隔了若干张其他往生者的照片。

原本他计划先送小孩回去,自己再返回妻子去世的这个村庄,继续完成妻子的遗愿。但是没想到倔强寡言的小孩并不愿意回去,而是执意要一同前往拉萨朝圣。没办法,只能二人一起朝圣。

这里面又有一个关键的细节,他们在出发前,父亲在寻找这个小孩时,发现他在对着两头驴子哭,原来小驴的母亲也倒在地上,逝去了。而后,这个小驴神奇的就跟上了这个小孩,寸步不离。村里的人也说不知道是谁家的,因为现在大家耕地运货用得都是拖拉机,大家视之为一种缘分,于是小驴陪伴父子二人上路,小驴成了新的「背夫」。

他们经过漫长的旅程,终于抵达拉萨郊外,父亲决定在距离拉萨三公里的地方休息几天,找一个吉日再进拉萨。他们在洗漱整理时,父亲突然发现这个小孩一直背着的背包里,还是妻子的那个盒子。小盒子里,装的是一张被粘在一起的照片,就是他撕开贴在墙上超度亡灵的那一张。

看到这一刻,我才终于明白这个片子在讲什么,当然,这是我的理解,并不强加给所有的读者,大家权且一听。

这部片子并非讲生死,而是以朝圣为场景,以生死为铺垫,讲「爱」,讲一种我们常人很难理解的「大爱」。这位女士虽然不善言谈,但是在临终前对丈夫却表明了一种复杂的心情,她并非不爱现在的他,但是她一直希望完成前夫的遗愿,那是她在陪伴前夫最后一段人生路时所许下的愿望。

而现在的丈夫,在知道她的想法时,虽然内心充满了挣扎、不甘,把二者照片撕开贴在墙上就是这种心理的暗示。但是他仍然愿意继续磕长头朝圣之路,去完成妻子的遗愿,成就妻子内心的爱。

而这个倔强、沉默的小孩子揭开了另外一半谜底,原来这个小孩在母亲改嫁时,曾经打算一同前往。但是感觉继父并不接纳他,不喜欢他,于是一个人回到了姥爷家。这是他与继父之间关系紧张的最根本原因。而他真正实现了母亲的遗愿,带着他生父生母二人的照片,来到了拉萨…

电影在这位男子看到这张被粘合的照片之后戛然而止,随后是简单的话外音。通过这些话外音我们能听出,他最终坦然接纳了面前的一切,他这一年来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成就妻子内心深处的爱,对此他已经释然了。

所以,到这个地方,我突然明白导演想讲什么,他希望讲的是一种大爱,这种爱,不以占有为目的,而以成就对方的幸福为出发点。用这种爱,可以理解妻子为什么会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毅然上路;用这种爱,可以理解老公为何在知道妻子的最大秘密之后依然愿意走完剩下的朝圣之路。

片中不断强调的一个词是「缘分」,尤其是这头失去母亲的驴子。村里的人在谈到这头驴子与这对父子的相遇时,也用的是「缘分」一词。缘分代表一种自然而然的相遇,也代表一种自然而然的离开。当我们用缘分去理解当地的生死观时,也会突然醒悟:即我们的躯壳与精神的相遇也是一种缘分,来的时候是一种缘分,不必过于惊喜,走的时候也是一种缘分,不必过于悲伤。来了,就坦然接纳,走了,就释然放手。

那么缘分究竟是什么?缘分其实是这种大爱的同义词。因为这种爱,是不以遇见就占有为目的,而是以成就对方的幸福为出发点,所以我们会对所有的遇见心怀感激,对所有的离开充满理解。如果我们只接受她的到来,但不接受她的走。我们只在意占有她的全部,却从不过问她内心的向往,这不是大爱,这是一种自私的,出于妒忌之心的占有之爱。在这种观念之下,也不会理解何谓真正的缘分。

但我们在世间看到的绝大多数所谓爱情,都是占有对方的全部为前提的。我们要求的是忠贞不渝,白头偕老。大家在践行这种理念时,恨不得抹去对方的所有过去,恨不得占有对方的所有未来。我从内心深处,是不认同这种理念的。因为这与大众认知可能并不相符,所以我很少在文章中谈及我对于「爱」的理解,也不希望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片中男主角容中尔甲也曾解释到:「朝圣并非这部影片最核心的元素,重要的是片中这个重新组合的家庭以及成员之间的彼此包容和责任。」

所以,这种大爱,其实也是包容。当我们认同这种爱,认同这种包容,我们对于出现在生命中的每一位有缘人,都会有「成就对方幸福」的心态。视每一次遇见为缘分,以成就对方幸福为大爱,这就是我对于本片的理解。大家权且一笑,迅速忘记它。

对了,电影名《阿拉姜色》其实是一首祝酒歌,片中有两次,大家围着篝火,以石为酒,唱一首很美的祝酒歌。我在网上还没有找到片中祝酒歌的歌词。我隐约觉得,从片名到关键的场景情节,其实也体现了「酒神」精神,这是一种非常潇洒释然的对待生命的态度。与我文中所提到的大爱、缘分都有内在的联系。我们曾经在历史上有过酒神精神,但是后来却越来越沉重了。

PS. 我在「知识星球」上发起了有关「爱与包容」的讨论,很多辉友发出了肺腑之言,令人感慨,欲知详情,请查看星球的第一个置顶帖。





参考文章:爱,不是占有

前一篇文章:以更长周期去做投资决定

365天,每天坚持写作之302/365,爱上你的每一天!

发掘你的10倍成长潜力,与2700位一见如故的「辉友」同行,来辉哥的知识星球。如果你今天加入了,请在今天微信评论区告诉我你加入的原因,你对知识星球的期待,你自己希望通过加入知识星球实现的愿望。这些反馈会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你,帮助你。

即刻加入,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