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要硬核,不要营销

辉哥奇谭 辉哥奇谭 2021-03-14

昨天看到华为发布折叠屏手机,相比于三星之前发布的折叠屏手机,华为这款Mate X的确设计更佳,这是华为手机产品第一次让我产生了购买冲动,尽管我知道这样形态的硬件产品出来之后,软件生态比如App的适配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为什么这样的产品Apple不能率先推出?我的猜想是这样:关于手机未来形态,折叠应该早就被Apple的设计团队探索过,但是「受累于」iPhone的App生态,苹果在推出新的硬件之前一定是非常谨慎。也就是说,独立于软件生态的硬件创新,是苹果不会考虑的。可以参考iPad,尽管这是最流行的Pad产品, 但是相比于iPhone的App丰富度,iPad还是要相差好几个档次。所以,折叠手机这样的产品Apple短时间内是无法推出的。

关于折叠手机,我印象中大约一个月前,小米也搞出一些动静,当时看了一段视频,小米的高管在微博上晒出把玩一个折叠的工程手机。但区别是,小米只是晒出了一小段视频,而三星、华为拿出了真家伙。不仅可以开发布会演示,而且都宣布了上市时间。

晒视频和宣布上市的对比,就是营销和硬核的对比,这体现出几家公司在综合实力上的差别。

其实小米在刚推出第一代手机时并不仅仅靠营销,而是有相当的「硬核」的。印象中,我当时刚去百度没多久,听说小米推出 1999 元的第一代手机,大家非常震惊。一个资深总监在微博高度评价了小米手机给人的震撼感 —— 这是第一次让人们感觉到类似于iPhone这样的产品可以做到低于2000 元的价位。当然,早期大家很难以 1999 元买到这样的手机,而能买到的手机都是以 2400 元左右的价格从黄牛处获得,此处深层次原因不展开。

当然,因为小米主打的是性价比,我不是典型的用户群,所以也没有产生购买冲动 —— 但这不影响我在当时非常看好小米。我甚至草拟了一封邮件,预测了一下小米的估值的增长趋势。即在小米只有大约 10 亿美元估值的时候,我预测了它走向 500 亿美金的走势,提醒管理层要关注这家公司,但这封邮件最后没有发出来,只存在了草稿箱。

回到当时,以 1999 元的价格,小米推出略逊于iPhone的智能手机,就是硬核能力。那时候,华为在做什么?当时我正好有同事做公司,帮华为代工低价产品,那时候华为手机基本上是为运营商做定制机。我在购买电信流量套餐时,还被捆绑了一个华为手机。当然,这样低性能低价格的运营商定制手机不是拿来用的,而是拿来当「移动WIFI」的,电池电量还不足。总而言之,回到当年,如果说小米已经穿了西装进城玩耍,华为还在挽着裤脚在乡下种菜。

华为在什么时候华丽转身的?我记得突然有一天发现,身边一堆总监以能买到华为Mate 7为荣,因为当时Mate 7全国缺货,正好有个同事以前在华为,有关系能买到少量Mate 7 —— 我们把这批Mate 7戏称为从生产线上趁热乎拿下来的。

这是华为手机真正第一次走入我们的世界。

后来这些手机公司的走势很有意思,华为在旗舰手机上越来越硬核,开始看起来不过是屏幕、指纹、摄像头级别的差异,后来逐渐演变为CPU、5G基带芯片、影像技术的差异。而另一些手机厂商则沉溺于营销 —— 两代产品之间只有像素级的差别,但是营销的方面却花了更多的心思。

期间我的主力手机依然是iPhone,但短暂的切换成了锤子。当然,那一段经历并非愉悦,因为锤子T1给人的预期远高于实际体验 —— 死机、卡顿、无法接打电话、无法OTA升级等等相继发生,所以没过多久,我只能放弃锤子T1,一个看起来漂亮,但用起来却非常硌手的产品。

毫无疑问,这也是一个被营销拉动的产品,而非基于硬核技术的创新和积累。后来回想起来,锤子手机的很多小创新,最大的作用是为营销造势,于手机综合竞争力没有任何实质帮助 —— 这也是很多「小厂」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没有实力作硬核级的创新。

但同时也是态度决定的,因为很多厂商受益于营销,最后沉溺于营销。

说回小米,其实小米在早年完全有机会率先转身作硬核级的创新,这一点从小米早期投资做手机芯片可以看出,这方面的努力不是没有。但最后的结果能看出,还是不够坚定。如果把从2011年到2019年中国手机发展史拉出来,对比小米与华为两家公司的区别,就能看出来很明显的走势差异,小米高开低走,华为低开高走。为何会产生如此差距?

在我看来,产生这样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小米与华为终端在定位、战略和打法上选择的差异。小米定位于Costco,选择了「低毛利大规模」,用手机给自己的电商引流为战略,打法上依赖营销。而华为定位于Apple,选择了精品路线,赚硬件钱的战略,打法上依赖于底层技术积累和产品创新。

从外界看起来差别是小米总是营销第一,技术第二,而华为狠下硬功夫,投资技术,投资产品创新。这种差别短期看不出来,但时间一长,差异就明显了。虽然余承东是华为高管的异类,喜欢在微博上打嘴仗,但是华为在打嘴仗的同时,却实实在在做了硬核级的研发投资,而且是非常坚定的做,这是小米无法比的。

小米早期受益于低价,受益于营销,但最终也为低价和口碑营销所累。红米手机的推出让我开始困惑于小米的选择:这种低价低性能的产品是硬件公司的大忌,量起的快,口碑走的也快。Motorola当年形势不错时提出了要1000天赶超Nokia,片面的追求销量,结果把自己推向深渊。

最终低价等同于口碑营销,但低价的结果却是「低毛利」,如果把自己最终定位于「电商」,那么低毛利的确是竞争力。但是如果把自己定位于一个以手机产品为主的公司,低毛利却是一剂毒药,因为硬件产品低毛利,短期无法支撑真正的旗舰产品,长期无法支撑起硬核技术投资。

无论「低毛利」起初是因还是果,低毛利最终变成了「因」,小米在上市时公开宣布「以低毛利为纲」,而营销变成了唯一可以依靠的重型武器。

营销的本质作用不是制造口碑,而是控制预期,最终固化消费者心智。对消费电子品牌而言,制造最终口碑的是产品本身。产品为皮,营销为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所以,回顾2011-2019年手机发展史,小米选择了一条看起来宽阔的大路,但缺少护城河,友商们很容易模仿学习,导致最后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而自己除了营销,在产品技术与渠道方面都乏善可陈。而华为选择了一个窄门,「结硬寨、打呆仗」,拼命投资于终端技术的内核层:4G、5G基带、移动CPU、操作系统等,最终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二者的对比给我们自身以启发:个人发展也要着眼于长期的赢,不要局限于短期的利好。个人的口碑营销,形象包装不是不可以,但没有那么重要。长期来看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硬实力:认知水平和经过实战检验的能力。取巧得来的东西,不扎实,不长久,也不值钱。

辉友「Dan」已经在知识星球连续分享画画300多天

向Dan学习,培养自己的硬核实力



参考文章:只有情怀和梦想是可怕的

前一篇文章:永远别说买不起

57/365

来知识星球,培养自己的的硬核实力。

即刻加入,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