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的终点不是高考

辉哥奇谭 辉哥奇谭 2021-06-05

几乎每位在座的读者都是高考的产物,大家怎样看待高考?不知是否还能想起自己早年备考、考试、填报志愿、等待分数的焦灼岁月?

有趣的是,几乎没有成年人喜欢高考,但是大家在生养自己的孩子之后,又把高考设为对孩子教育的终点。一些人在刚出生的孩子旁边放着一个卡片,上面写着:距离高考还有6000天。

家长所有的努力最终都为了孩子能考上好大学,无论是课外的兴趣班还是学区房。我们辛苦几十年的结果是让孩子重复自己走过的道路:PK、不断升级打怪直到在高考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考入名校。

这样训练出的孩子极有可能在大学毕业时努力找一份看起来光鲜的职业,然后再重复父母一代的打怪升级之路,成为这个社会的中产,为了翻过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几座大山」,每天努力着、消耗着,但却很有可能面对与父母一样的问题:只知道参与竞争并努力取胜,却不知道自己一生究竟想要什么。

这个游戏看起来会无穷无尽,不仔细想还好。如果仔细想想,会吓出一身冷汗,因为这是一个几近无限的循环,需要不断拼命才能留在游戏中。很难越级翻身,但很容易下滑。我的一个朋友说,他今天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来源于「恐惧」,他担心自己不够努力的话,孩子会下滑到另一个层次。这种恐惧,在很多家长心中蔓延滋生。

回想我自己的成长过程,我在某些竞争中是胜利者,在另一些竞争中是失败者,但是让我真正找到未来之路的是「超越竞争」的理念。终于有一天,我不再关注与别人的比拼,我更关注自己的长期目标和固有特长。

比如在解决有关金钱的焦虑时,我不是与别人比拼,也不关注大多数人怎么做。我关注的是人生的总财富,换言之我要解决30年后的养老问题。我最终选择的是一条极少人走的路,比如我从6年前开始大量投资极少数股票,并且从未卖出,不断加仓。

又比如我坚持日常写作,哪怕看不到任何明显的收益。选择职业道路时,无论是做布道师还是做组织工作,都不是「大众之选」。甚至每次我告诉别人我在做什么时,大部分的第一反应是:「还有这种工作?」

这给我以启发 —— 是否可以用同样观点去看待孩子的教育?这样我们就有机会帮助孩子超越竞争,而非陷入竞争。而超越竞争的关键之处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目标足够长远 —— 孩子在18岁以前所接受的教育是为了一生福祉打下基础,而不是仅仅参加高考,考上名校。

把高考当成教育的目标,是绝大多数家长所犯的错误。这个目标看起来具备一切诱惑力,它足够具体、几乎人人都这样设立目标、有很多机构和资源帮你来实现目标、实现目标的模式几乎是现成的… 但是我们人生的最大教训都来自于:我们没有为选择深思熟虑,反而在执行上殚精竭虑。我们太容易选择一个「大众之选」,然后再努力去PK,希望自己和孩子足够幸运,可以从竞争中取胜。

要想超越高考,我们必须把眼光放在孩子的一生。这并非要求我们为孩子一生负全部责任,而是强调我们要尽可能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对孩子一生有益的东西上,而不仅仅是高考。

很多家长误以为只要孩子高考成功, 进入名校,人生就赢了一大半。其实看看我们自己就知道,这样的选择,只是苦旅的开始。而且往往当孩子幡然醒悟时,他自己往往已是中年。

第二、回归孩子自身 —— 其实人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如果有机会帮助孩子更早的认识自己,帮助他从小开始成为自己,将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有很多身体上的成年人,在他们成年之后依然无法认识自己,只知道听从安排、模仿、竞争,这是一件悲惨的事情。他在大多数时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满脸抱怨与倦怠,但又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方向在哪里。他们往往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不喜欢现在的事情,但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

与此相反,我所认识的在年轻时代就出类拔萃的人,很多人在十几岁时就清晰的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些人后来成长为出色的企业家、设计师、艺术家和工程师。

通用的教育强调短板效应,希望接受教育者补足每个短板,像马云这样数学只能考几分的人注定要多次参加高考,而且也无法考入名校。但人生的终极游戏其实强调长板效应。人类历史上的常胜战略是以优势兵力攻击,那些在早期就清楚自己人生方向甚至是目标的人,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他在有限的点上所投入的精力和资源,远远超过应付考试所需。这是他们在进入社会后更快超越竞争,脱颖而出的关键。与此不同的是,大多数人所谓的全面发展,只是应付学校试卷的能力而已,职业所需的能力,他得从0开始培养。

说到教育的具体挑战,可以借鉴管理学上的动机图谱理论。动机图谱理论表明,不同动机对工作者的绩效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越是复杂、需要创造力的工作,就越发需要内在动机起作用。而内在动机是否能发挥作用,又与人类的三大隐藏心理需求相关,它们分别是:自主、胜任和关系。

取得考试成功,更多的是外部动机,而人生是否能成功,更多的取决于他是否能更早的被内部动机所驱动。对于孩子,自主意味着自我选择和自我管理,即他可以做他真正愿意做的事情,有自己明确的人生梦想;胜任指他的能力可以适配挑战,达到期望的结果,而在有限的地方集中资源,是胜任的策略;关系对孩子而言,是他能爱其他人,并被其他人喜欢和尊重,这又与同理心密切相关。

帮助孩子逐渐实现自主管理、胜任挑战和拥有良好的关系,成为教育的具体挑战。这些目标的达成,能让孩子终身受益,而不只是适应高考。

希望我们的孩子,不再重蹈覆辙。


参考文章: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前一篇文章:关爱买不到


到底要不要生小孩?生孩子需要做哪些准备?是年轻时生育还是等攒够钱再生?我最近会在知识星球聊聊,关注这个话题,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或者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