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为何从来不提「年薪百万」

辉哥奇谭 辉哥奇谭 2021-06-05

我为什么从来不把「年薪百万」挂在口头,作为吸引读者的噱头?

有如下原因,大家看完之后就明白了。

对于不同城市以及不同家庭,年薪百万的意义不一样。

之前和一个上海的朋友聊天,她提到自己有个朋友同在上海,虽然年薪百万,但是抚养两个孩子,同时供房贷、养车子,压力很大。

对于这个案例,我一点都不惊讶,因为我也有过同样的感受。

让我们先简单计算一下:如果税前年收入是100万,扣除税、五险一金之后,到手至少打7折,也就是税后年薪70万,每月到手是5.8万。

一线城市养两个娃至少得三居室吧,房租最少是1.5万。如果希望给孩子有一定质量的生活,每月每个孩子身上至少得花5000元,两个孩子加起来每月至少要1万元开支,这还不算请阿姨的钱(一般是6000+)。

日常生活、吃饭、养车加起来每月再消耗1万元不算多。如果在租房的时候还有房贷,按照现在房价,每月还2万元房贷不算多。

这样林林总总加起来,每月基本开支就已经超过5万,这还不算旅游、购买电子设备等非必要、非日常的开支。

所以,百万年薪在一线城市养两个娃,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很多不在一线城市的人不理解,「为什么不能省着点花?!」

但只要你身处其中,就不会提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些人其实也没有过什么「奢侈」生活,他所选择的只不过是他这个阶层的平均水平而已。

当然,如果能在二线甚至是三线城市,税前收入达到百万,那绝对是不同的状况;如果在一线城市父母是当地土著,住房无忧,这个收入也是相当了得;或者自己单身,一人吃饱全家不愁,那么百万年薪也是潇洒异常。

我在34-35岁之间最焦虑的时候,其实收入相比社会平均值来说并不低。工资+奖金+股票(如果每年兑现的话),差不多有税前80万。但是经济压力非常大。

因为我在北京算北漂,而且自己几乎是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我们双方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光是支撑我们上大学就已经消耗了所有积蓄,所以当我们想买房时都无法提供帮助。

因为我不想过早兑现股票,所以每月到手工资也就是2-3万,除去租房、养车、日常生活、旅游、每年回家等等,一年到底就所剩无几。

所以以当时的经济状况,我是不想要孩子的,因为很难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生活。也是没有条件买房的,虽然有月供的能力,但是没有首付。

基于以上的案例,我认为脱离具体的情况,单纯的谈论「百万年薪」毫无意义,这是我很少提「百万年薪」的最重要的出发点。

除此之外,我在推广自己的想法时,很少提「百万年薪」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认为从统计上看,人群中最终能达到「百万年薪」的人占比会比较小,即使在美国,中产阶级的年收入中位值也不过四、五万美元每年,也远达不到「百万年薪」的水准。

所以,为什么要向更多人的谈论「水中月」呢?

但我非常相信一点,只要大家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都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都有机会提升个人的认知。落到个人收入上,几年下来有50%甚至几倍的提升并非难事。

所以,我更在意的是相对值,而非绝对值。

因为相对值意味着改善,意味着提升,是每个人通过正确的方法努力,就能实现的。

而且一旦实现,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有非常明确具体的意义:你会更加自信,家人也会因此而受益。

这种正向反馈持续下去,生活会越来越好 —— 这就是我在过去几年所谈论话题的实质: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让每一天都有其意义,那么每个家庭的生活都可以改善。

上一篇:我为什么买了iPhone 12 Pro?

相关文章:职场中年,请把工资收入变为次要收入


每个人通过正确的方法努力,就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但用「正确的方法」的前提是,有正确的认知。

在改善家庭财务方面,我个人坚信只靠工资收入是不够的,我们要为自己打造三种收入,投资是其中之一。

如果以我35岁的财务状态持续下去,即使一直高薪也很难在去年的时候实现买房的愿望。帮我买房的主要因素,是我在经历34-35岁的焦虑之后,逐步具备了投资意识,并从股票投资中实现了可观的收益。

可大多数人会说,投资有风险,尤其是投资股票,普通人都是赔钱的。

借用《富爸爸穷爸爸》作者罗伯特清崎的话,「投资无风险,无知才有风险」。我也想说,尽量努力不要成为普通人,成为少数擅长投资、可以驾驭金钱的人。

关于为什么要学会投资,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听听我的语音。希望你能有所启发。


辉友听完语音的反馈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