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报道|“古气候定量重建:方法与进展”研讨会顺利召开

20181020-21日,“古气候定量重建:方法与进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组织的重要学术活动。

会议由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发虎院士、副主任侯居峙研究员、副秘书长陈建徽教授共同召集,有来自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球环境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北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5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由陈发虎院士主持,他首先对参会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然后简要阐述了古气候定量重建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号召各位专家结合各自目前的研究工作,围绕古气候定量重建的方法与进展等进行深入讨论。

在微体古生物与古气候定量重建方面,许清海教授、郑卓教授、赵艳研究员、吴海斌研究员、陈建徽教授、曹现勇副研究员等分别从孢粉表土样品采集方式、定量重建方法的选择、重建结果的显著性检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并达成孢粉-古气候定量重建研究一定要夯实植物学和生态学基础的共识;羊向东研究员和张恩楼研究员分别讲解硅藻转换函数和摇蚊记录定量重建古气候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在地化指标的古气候定量重建工作方面,谢树成教授、贾国东教授、孙青研究员、赵成研究员、侯居峙研究员分别介绍了通过地质微生物脂类重建古气候的前沿进展,阐明不同指标对于定量重建气候的优势和不足,共同认为要做到优势互补;刘卫国研究员和饶志国教授分别讨论了氢氧同位素指标和泥炭纤维素碳同位素指标对于重建古气候的意义。在古气候模拟方面,姜大膀研究员和程军副教授首先总结了古气候模拟工作中的进展和不足,进一步强调要推进古气候定量数据与气候模拟需求的对接。最后阶段,吕厚远研究员作为特邀专家代表进行报告并作总结发言,希望将来优秀年轻人做更多的原创性研究,进行方法上的创新,在科学目标上做到准确定量,在气候重建的社会目标上做到准确预测。

在各主题报告期间,陈发虎院士、肖举乐研究员、鹿化煜教授及各位专家学者开展了热烈讨论。陈发虎院士对此次研讨会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希望大家从各个角度推进古气候定量研究工作,特别是要促进基础数据共享、重建方法的规范化;呼吁不同方法和指标的研究多进行广泛的合作,促进更有影响力的成果产生。

本次学术交流研讨会结合各位专家的最新进展,搭建了一个古气候定量重建研究的交流平台,进行了充分思想碰撞,达成了推进未来工作的共识,对提升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陈发虎院士主持研讨


许清海教授作报告


吴海斌研究员作报告


谢树成教授作报告


姜大膀研究员作报告


吕厚远研究员作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