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功着陆!顺利出舱!欢迎回家!

海南日报 2022-12-27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9时20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后,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



“感觉良好”x 3!

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




北京时间

2022年12月4日21时01分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

陈冬、刘洋、蔡旭哲

全部安全返回、健康出舱

正在进行重力再适应





陈冬顺利出舱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安全顺利出舱。陈冬:我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



刘洋顺利出舱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刘洋安全顺利出舱。刘洋说,回到祖国怀抱很踏实,中国航天永远值得期待。



蔡旭哲顺利出舱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蔡旭哲安全顺利出舱。
欢迎回家!
为中国航天点赞!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于2022年6月5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期间,先后进行3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在轨迎接2个空间站舱段、1艘载人飞船、1艘货运飞船的来访,与地面配合完成了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交接班,见证了货运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最快世界纪录等众多历史性时刻,并利用任务间隙,进行了1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以及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活动。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图片来源: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陈冬成为中国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200天的航天员。

新闻多一点
从距地面约400公里的空间站回到地球航天员们的身体会经受怎样的考验?一起听听专家的介绍


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各个器官系统要再适应重力环境
据介绍,长期在轨驻留后重返地球,对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是一个综合的考验。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室主任徐冲表示,航天员返回地面后,身体从上到下各个器官系统都要再适应重力的环境,比如前庭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平衡功能、肌肉的协调性,包括整个体液分布的改变。



舱内给予口服补液

舱外配备专用航天员抬送座椅


为了帮助3名航天员更快地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地面工作人员要在打开舱门的第一时间展开一系列措施,促进航天员身体机能的恢复。


徐冲介绍,航天员返回地面时,医监医保人员要在返回舱内协助航天员体位调整,并给予口服补液,促进航天员快速重力再适应。此外,舱旁有专用的航天员抬送座椅,可以为航天员调节比较合适的体位,促进重力再适应。



针对着陆场正值冬季,气候寒冷,徐冲表示,“将压减航天员寒冷环境下的暴露时间,医监医保车里环境温度可以控制,车上还可开展系列医学检查、医学评估以及一些恢复手段。”
此外,专家介绍,3名航天员返回后还要进行为期半年的恢复训练,经过细致的观察评估后,转入正常训练。


航天员将带回

多种医学科学实验样本


3名航天员返回要携带的“行李”,除个人物品外,还有一批医学科学实验样本,主要是体液和细胞学样本,可以让地面研究团队更好地了解人体在太空生活中产生的变化。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李莹辉介绍,“行李”中包括航天员的血液、尿液、唾液,科研人员可以从更深层次、细胞分子基因的层面,去研究人对环境的适应性,这也使我国拥有了自己的在轨环境适应遗传资源库。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微博、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值班主任:王凯
值班总监:黄敏
内容审核:林叶
责任编辑:陈楚宁

日报妹推荐(戳下方标题)

12月3日0时—24时海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奔走在陵水田间地头,她为村民筑起一道道防疫“安心墙”


事关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热点问题解答来了


觉得内容好看

点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