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大伙儿“钱袋子”越来越鼓,海南在出招……

海南日报 2023-07-25



收入是生存之本,是民生之源。主题教育要求“践行宗旨为民造福”,而为民造福的一个直观体现,就是要把收入提上去、让“钱袋子”鼓起来。只有“腰包”鼓起来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会更有底气。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时嘱托,“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无论是推动自贸港高质量发展,还是推进共同富裕,都需要先把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把“蛋糕”做大切好,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也正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实践指向。从数据上看,2018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79元;2022年,这一指标达到30957元,收入不断攀高。就拿今年一季度数据来看,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70元,同比名义增长4.7%……这一个个数据,是海南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的有力见证。


在三亚火车头万人海鲜广场,商户向消费者展示鲜活的红龙虾。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为民造福,贵在增收有道。海南居民收入逐年稳步递增,原因何在?密码就藏在一个个民生实践中。比如,狠抓产业培育,以海口市施茶村为例,在政府支持下,当地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石斛产业,配以生态旅游,点“石”成“金”,鼓了百姓腰包,产业兴了,群众增收的底子更硬实了;再如,坚持就业优先,通过就业驿站、援企稳岗等措施,千方百计稳就业,把自贸港政策红利释放带来的经营主体激增和投资项目建设加快转化为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再如,鼓励创新创业,借助旅游消费优势,培育夜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亮点,为群众增收拓宽空间;又如,下大力气解决房价、菜价等民生之痛,强化兜底保障,切实减轻群众负担……从健全工资增长机制,到完善分配制度,再到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一系列举措确保了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在万宁和乐镇六连村,村民在为养殖的蛋鸭投喂饲料。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只有新起点,没有终点站。持续推进百姓收入增长,就要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中把“蛋糕”越做越大。为此,要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政策落地,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扭住产业这个关键,全方面、多渠道推动产业蓬勃发展,不断扩大就业空间;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着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措施,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百姓共享海南自贸港发展成果,让钱袋子更鼓、日子更红火。

在陵水隆广镇五一村荔枝种植基地内,农户采收荔枝,喜笑颜开。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当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自觉砥砺初心使命,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打造更多贴心可感的民生成果,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足、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023年5月11日《海南日报》A04/05跨版版面图


幸福故事荟
一天能卖200杯冰粉,收入近千元海口星州夜市“95后”摊主李健盟——他的增收“契机”,是“夜太美”


在夜市摆摊卖冰粉,一天最多能卖200杯,收入近千元,这让摆摊创业的“95后”小伙李健盟感到既惊喜又满怀期待。


5月9日,下午5时许的海口琼山区星州夜市内,各摊主已陆续到位,李健盟在进行开市前的最后准备。


随着夜色渐浓,夜市变得热闹起来。“您需要什么口味的冰粉?椰奶是我们的特色。”在自己的冰粉摊前,李健盟正忙着招呼客人。虽然刚来星州夜市摆摊不到两个月时间,他已经拥有不少稳定的客源。


“五一”期间,海口夜经济持续迸发活力,海大南门夜市人气十足。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不但收入上得到保障,还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天大家都激情四射,活力满满。”李健盟告诉海南日报记者。


2021年大学毕业后,李健盟选择在北京从事互联网行业工作。一年后,他辞职回到海口,选择以越来越火的夜经济为契机,在夜市摆摊创业。


“摆摊是一种低成本的创业模式。”李健盟非常看好摆摊的前景,他觉得这种方式对一些资源相对较少但想干事的年轻人而言十分友好。


从海口西溪里夜市到星州夜市,大半年的摆摊过程中,李健盟发现,不管是摆摊的人还是摊上的产品都越来越年轻化,大家都在不断提高摆摊的“调性”。


不满足于简单地摆摊,有“调性”的李健盟还将互联网思维注入“摆摊大业”中,迅速组建了一个团队,扩大摆摊规模,从1个摊位扩大到现在的3个摊位,销售品类也从冰粉增加到椰子冰激凌和手冲咖啡。


与此同时,李健盟还引导团队通过直播扩大影响力、吸引消费者。“我们的直播间粉丝量已增至3万。”团队成员之一的李娟每天都会通过直播间分享美食,让大家“云”逛夜市。


如今,这个找准方向的年轻团队,正在夜市的烟火气里迅速成长。


李健盟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筹备开办一个写字楼咖啡馆,“既可以在工作日满足写字楼用户群体的需求,也可以对夜经济起到有效补充。”李健盟说,在夜市摊位方面,接下来他们计划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加入,不断扩大摆摊规模。


返乡当“管家”,吃上“旅游饭”

琼海路坡餐叙特色餐厅经理王小沈——

她的增收“名片”,是“国际范”


初夏的琼海博鳌镇南强村,已是绿意醉人。一间间古朴的民居掩映在槟榔林和椰子树下,青砖古道曲径通幽,三三两两的游人不时停下拍照“打卡”。


在南强·大路坡美丽乡村的花田边上,一家充满海南热带田园气息的餐厅里熙熙攘攘,游客围桌而坐,席间飘来阵阵香味。


“每天都有游客来村里玩,店里的生意好着呢。”路坡餐叙特色餐厅经理王小沈告诉海南日报记者。


南强村是博鳌有名的华侨村,早期的南强村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村民主要种植橡胶、槟榔等热带经济作物。早些年,由于务农收入微薄,进城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转折发生在2017年,南强·大路坡美丽乡村一、二期项目启动建设,餐厅、花海、客栈、书屋、酒吧等配套设施陆续建成。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机会,甚至吸引一部分年轻人返乡,王小沈便是其中之一。


在上海就读酒店管理与服务专业的王小沈,毕业后曾在上海工作近4年。“起初,留在上海是因为大城市的机会多,也有适合自己专业的岗位,没想到,回到家乡后也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所长。”王小沈说,刚入职路坡餐叙特色餐厅时,她还是个餐厅主管,依靠着专业的管理知识和丰富的服务经验,不到两年时间,她已经晋升为经理,“现在的收入和在上海时差不多”。


“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我们接待了不少‘国际朋友’。”王小沈说,当时有不少外国参会嘉宾到路坡餐叙特色餐厅“打卡”,为了做好外宾的接待服务,包括王小沈在内的所有餐厅员工都进行了相关培训。


“在外宾到来前,餐厅会及时对接了解客人的饮食习惯,并有针对性地调整菜品,这也得到了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王小沈说。


如今,每逢节假日,路坡餐叙特色餐厅的餐位总会被提前预订一空,今年“五一”假期也不例外。“随着海南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餐厅会越来越火爆,我们的日子也会越过越舒心。”对于未来,王小沈信心满满。


10亩豇豆地,亩产增收1000斤

三亚豇豆种植户洪良忠——

他的增收“秘籍”,是“科技派”


“在‘博士村长’团队的指导下,今年我们又迎来一个丰收年。”5月10日,提起这一季的豇豆种植,三亚崖州区临高村豇豆种植户洪良忠笑着说。
洪良忠在临高村郎芒田洋有10亩豇豆地,每年冬春季节,豇豆种植是老洪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2022年,三亚崖州区推出“博士村长”项目,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在“博士村长”易克贤团队的指导下,洪良忠在自家田里全面实施豇豆农药化肥减量技术,产量明显提高,豇豆品质有效提升,每亩产值可达2.3万元。

在三亚崖州区城西村,“博士村长”团队成员(右一)在田间与农户沟通豇豆种植经验。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我种了一辈子豇豆,科学种植让我尝到了更大的甜头。”洪良忠说,受益于“博士村长”团队推广的新技术,10亩豇豆采摘期提前10天,亩产增收1000斤,因高品质每斤收购价增加1元,农药减施一半以上。
“近年豇豆蓟马、斑潜蝇、枯萎病等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农户存在盲目施药现象。我们集成了病虫害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植物诱导免疫和科学用药等综合防控技术,在减肥减药节约成本的同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保护环境,让农户切实受益。”“博士村长”易克贤团队成员张起恺说。
认真学习农药化肥减量技术后,洪良忠在地里搭起防虫网、铺上地膜、挂起粘虫板,按指导有序施洒叶面肥、土壤改良剂、食诱剂、复合微生物菌肥等,一套“组合拳”出击后,地里的病虫害明显减少。
“今年2月是豇豆上市的旺季,当时周边同期种植的豇豆因为病害原因都已经罢园。”洪良忠透露,得益于科学管理,自家的豇豆地一直采收到四月份,采收时间明显延长,为他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相比以往愁卖、怕检测,今年,洪良忠的豇豆成了收购商眼中的“宠儿”,送往批发市场的豇豆往往在短时间内被抢购一空,价格也高出不少。“因为豇豆品质好,收购价格最高能达到6至8元一斤,周边的农户都主动跟我学习种植新技术。”洪良忠自豪地说。
采收时间增加、收购价格增加、亩产增加、化肥农药减少,在“三增一减”中,洪良忠喜获“豇豆财”。
原标题:让鼓起的钱袋子装满更多获得感


来源:海南日报
记者:郭萃 陈子仪 黄媛艳
值班主任:李国栋 
值班总监:刘冀冀 史雅洁
内容审核:陈咏棋 樊学玲
责任编辑:陈楚宁 曾敬

推荐阅读(戳下方标题)

暴雨四级预警+防汛防风Ⅳ级应急响应!海口等多市县将有暴雨+雷电


这些海南人身边的幸福事,甜!


天舟六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觉得内容好看

点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