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小课堂】明朝皇帝数量和陵墓数量不相等,背后真相99%的人不知道!
到过咱北京的朋友们都知道明十三
虽说听到“十三陵”会想到不少笑话,比如:
——“大爷,请问十三陵怎么走啊?”
——“你问的哪个陵啊?”
——“我就想问十三陵!”
——“对啊,那具体是哪个陵啊?”
——“……”
很多人只知十三陵,
却不知十三陵的含义。
十三陵,顾名思义,
是由明朝皇帝的十三个陵组成。
那么,问题又来了
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
怎么这皇帝陵墓和皇帝的数量还不相等呢?
莫慌、莫慌
今天小编就告诉你这个惊天大秘密!
皮皮虾我们走,带你穿越去!
嘘!小点声~~
皇帝们在地下听着呢!
说到皇帝陵墓,那首先得知道皇帝们都长啥样吧!明朝自开国以来呢,从明太祖朱元璋传到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共传了16位皇帝。
看完这十六位皇帝的照片,
感觉像是在玩“找不同”的游戏啊,,
这明明长得一个样子嘛,
小编我二十几年脸盲症又犯了,
我看我还是直接说重点吧!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其中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不在这里,朱元璋建立明朝时,首都在南京,所以他葬在南京,就是现在著名的南京明孝陵。明孝陵是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最有名的景点之一。
还有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陵墓也不在这里,他的叔叔朱棣夺了他的江山,朱允炆把皇宫(南京的皇宫,朱棣时明朝才迁都北京)点燃以后失踪了,成了千古之谜。郑和下西洋的任务里,就有一条是去找建文帝。
其余14位皇帝中的13位,就连亡国之君吊死煤山的明思宗朱由检,都葬在了北京的明十三陵: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唯独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钰,却没被葬入十三陵。
上面这位就是景泰帝朱祁钰。其实朱祁钰的陵墓也在北京,但不在十三陵里,是在颐和园边上,玉泉山脚下。那么这位倒霉皇上为何入不了祖坟呢?如果不是因为接下来小编要说的这件历史大事,朱祁钰可能一辈子舒舒服服地当他的亲王呢!继续听呦~
在明朝正统十三年(1448年),“土木堡之变”中,蒙古部落瓦剌入侵大明,朱祁钰的哥哥英宗朱祁镇,受到大宦官王振的蛊惑,不顾大臣的反对,冒然御驾亲征,在不懂军事的王振的摆布下,明军在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剌军围歼,英宗被俘,瓦剌的统帅也先以护送英宗回京为名向北京进军。
皇帝被俘,北京危在旦夕,明朝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在朝臣的拥戴下,英宗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当上皇帝,改国号为景泰。景泰帝即位后,重用于谦等大臣(此于谦非德云社那位)。在于谦的指挥下,瓦剌的军队大败,不仅释放了英宗,保住了北京城的安全,明朝也转危为安。
可惜的是,本有机会成为一代明君的景泰帝朱祁钰,最终却在“夺门之变”中成为失败者。原来,英宗被释放后尊为太上皇,一直被景泰帝囚禁。景泰帝做皇帝的第八年突然身体不适,朝廷上一些支持英宗的大臣抓住景泰帝生病的机会,率领军队帮助被软禁的英宗重新登上皇位。随后,英宗皇帝为报复弟弟朱祁钰,宣布废景泰帝的帝位,仍称其为郕王。不久,年仅30岁的朱祁钰病逝。英宗毁掉朱祁钰在十三陵修建的陵寝,朱祁钰死后,朱祁镇不承认他是皇帝,把他在十三陵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不让他以皇帝身份葬入家族的皇陵,而是以“王”的身份把他葬在北京西郊玉泉山,这个陵墓后来被称为“景泰陵。”这也是为啥景泰陵又叫做“十三陵外又一陵”!
小编觉得呀,这“皇帝”二字,不管中间过程如何,能笑到最后的,才有资格葬入这“皇家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