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刷屏的“寒门状元之死”,为什么会引发群嘲?

河南共青团

有态度 有温度 有深度

全网好青年都关注



来源:综合自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作者:阿祖)、中国新闻网、南方日报

一夜之间,一篇名为《一个出身寒门的高考状元之死》在朋友圈刷屏。文内提到“谈理想的有三种人:傻X、骗子、去世的他”。



简单说,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聪颖过人的寒门学子,通过勤奋努力实现人生逆袭考上名校,却因为人正直,不帮富二代作弊、不为老板做假账而处处人生受限。更为悲剧的是,25岁就因病早逝。


截图自“才华有限青年”企鹅号,微信公号文章已被删除


文章发布十几个小时后,“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然而,对文章刷屏引发的争论和反思并没有结束。


网友质疑真人真事,还是毒鸡汤?


《一个出身寒门的高考状元之死》首发于微信公号“才华有限青年”,是“咪蒙”公号矩阵中的年轻成员。


这篇爆款文章发布之后的那个午夜,成为朋友圈转发语的“分水岭”。


最开始的几个小时,很多人转发文章时的转发语是:


“看哭了!每个人都用力地活着,然而,人间不值得……”


“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这个社会@#¥%……”


“这个男孩真的太惨了!好人为什么都不长命?真希望这个故事是假的……”


也许是“希望假”的网友一语成谶,没过多久,对于这篇文章的质疑引发文章第二轮刷屏。


“太假了!bug好多!”


“怎么文章里都是坏人,就作者自己又有钱、又有本事、又善良?玛丽苏小说看太多了。”


禁不住推敲的细节和逻辑

随着文章越来越受关注,对文章内容真实性和价值观的反思越来越多。虎嗅APP提及的几点bug引发广泛认同。


其中,主人公2013年参加高考,高中时看过《灵魂摆渡》,而《灵魂摆渡》的上线时间是2014年。这成为质疑否认作者“非虚构写作”的硬核实锤。



针对文章中提及毕业2年就成为阿里巴巴P7级的员工,阿里巴巴公关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情况不属实。


而除了故事真实性有待商榷,作者对自己人设的打造,成为引发读者反感的另一重要因素。


优秀毕业生,25岁职场小白就能单独与重磅投资人谈笑风生,在北京租住1万月租的公寓,有能力和爱心负担同学妹妹的学业费用……


而文章中出现的其他人:不给打小抄就群殴的富二代、逼迫正直会计做假账的黑心老板、对年轻姑娘不怀好意的投资大佬、只会吹牛皮对男主去世麻木不仁的高中同学……


如何不被“毒鸡汤”欺骗?

然而,就在文章被指出重重问题之时,依旧有网友提出自己的看法:就算是假的又如何?那重要吗?影射的事实不存在吗?

这种观点并不是主流。


更多人希望“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如果非要用“爱的马赛克”隐藏部分真实,就不要处处强调“这都是真的”。


因为,“善必须以真为前提。”




那么,在毒鸡汤屡屡刷屏的今天,善良的你如何不被“毒鸡汤”蒙蔽了清澈的双眼?@鹿之谷中 在微博上给出中肯建议:


1、没有明确信息来源的,不要相信;


2、“我有一个朋友”这样的故事,不要相信;


3、试图用一个完美的故事给你讲人生道理的,不要相信;


4、出自某些团队之手,不要相信。


聊聊理想和信仰


今天,与大家分享一篇文章,一起来看看我们眼中的“理想”、“信仰”和“主义”。

文/阿祖

先说信仰

这个十一,回了老家兰州。顺带去了甘南,看了被誉为“世界藏学府”、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拉卜楞寺色彩富密的大经堂中,诸多喇嘛们用低沉而浑厚的声音同时颂经的场面,足够让人震撼;但引发我最多思考的,却是衣着光鲜时尚的汉族青年男女,也在拉卜楞寺各种经堂外,模仿着藏族同胞的模样,亦步亦趋地磕长头、虔诚地膜拜。我猜想,他们或许并不真的明白藏传佛教的教义,不了解口中默诵经文的意义,但并不影响用这样的仪式表达虔诚。同行者在朋友圈中这样写道“我们向往远方,常常要停下脚步,喊着需要等等灵魂,嘴里咏颂着不明所以的经文,然后在别人的信仰里长跪不起。”如此场景,据说西藏更多;由此而有网上一段传闻:朝阳区有30万散养的“仁波切”。


——我问自己:这究竟是信仰的坚定,还是信仰的迷茫?


正如诸多学者所论,我们似乎正处在这样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缺乏信仰”成了对国人精神状态和这个时代最主要的批评声音之一。


的确,人不能没有信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没有信仰。信仰虽虚空,却正是因为有这种超越眼下现实、叩问终极价值的“虚空”,才能给我们每个人以继续奋斗下去的力量。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不值得信任;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和民族,没有希望和前途。


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当是什么?我相信,其实所谓信仰,总是有的,根植于每个国人内心深处,能够为多数国人所理解和认同,而又对现实生活能有所超越。那是我们不知不觉中顽固坚持,但大多数时候却羞于启齿的东西。


我的信仰是什么?


其实说来很简单,5个字:为人民服务。或者学究一点: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过得更好。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上述,便是我的信仰。


北大读书时,大一到大四,便都已有学生干部团委老师问我们是否入党,要求递交入党申请书。当时我是沉默的、拒绝的——希望想一想。原因很简单:我还没有想明白。是否决定加入一个政治组织,应当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后的、理性的、自主的选择。直到研究生时,我觉得想明白了,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申请书不是网上抄的,而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下。其中许多字句,现在都还记得: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让自己,而且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愿与所有志同道合者,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后来,我听说了一个词,“公共理想”。当时、以及现在的我,支撑着我不断前行不断努力的,或许就是因为了这样一种公共理想。


人们说: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为信仰而努力的人是充实的。


这种感受,有时候,我确能体会一二。


再说主义

说到主义,自然不能绕开一个世纪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之先生觉得应当解决问题,而非空谈主义;李大钊先生则觉得,“问题”与“主义”并不能完完全全的分离。


一个世纪后,历史给出了答案。


被誉为史上最成功的创业故事:一群平均年龄27、8岁的年轻人,硬是凭着对主义的信仰、对信仰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带领着当时那个残破的国家、那个濒临亡国灭种的民族,走到了今天。


问题要不要讲?当然要,不解决问题,何以奢谈主义?


主义要不要坚持,当然要。因为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主义,会有不同的做法。无问题,则主义必然沦为空谈;无主义,则问题的解决无方向。


让多数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便是我所坚持的主义。我相信,也是我所在的政党,所秉持的主义。


这个政党,在历史上、在现实中,有很多的不完美,我知道。但我同时知道,这个政党,在历史上、在本质上、在更大范围更大比例的现实中,从未放弃她原本最坚持的那些坚持,从未放弃把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带领走向复兴的努力。


中国是否正在变得更好?当然。


年轻人对这个国家是否有信心?同样当然。


我看到,2014年,“我和国旗合个影”的微博话题红遍网络一周排在话题榜第一位参与量超过2亿,很多年轻的网友说,从没想到,风花雪月的微博上会有一个话题能让人感动得流泪。


我看到,那些由85后甚至90后创作的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红遍网络,与片尾《追梦赤子心》一起弹出的,是那句“幸福,并感激着……”——这些孩子们,今天可以在微博上晒着茶叶蛋调侃着对岸,这是一种他们的父辈想也未曾想过的自信的肆意流淌!


我看到,9·3阅兵,“这盛世,如你所愿”的微博一天就有两百多万的转发;最赞的评论是那一条:““开国大典的时候飞机不够,您说飞两遍,现在再也不需要飞两遍了,要多少有多少。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我看到,当利比亚那个被冲到海滩的男童照片传遍全球的时候,无数网友评论,谁想让我的祖国变成那样,请从我的尸体上踏过……


以上所有这些,仅关乎“问题”、而与“主义”无关吗?我相信,任何负责任的、有理性思考能力的人都不难理解。


有了这个“主义”,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吗?我自然也不会天真地这样认为。改革和发展,我们都还在路上。


同样的道理,因为这个“主义”的看似遥远,它就是“谎言”且永远不可实现吗?这样的理解,同样肤浅。大学读书时,哲学系的同学喜欢讨论关于“终极关怀”这样的话题。既是“终极”,而且“关怀”,则必然漫长且遥远。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漫漫,但总有光明在前方,因其修远而放弃,是短视者、短志者的见识和所为。


更何况,对于中国,从目前几十年近百年的历史来回顾,这条路,走对了。


说了那么多,关于青年人的“信仰”和“主义”,还是那句曾经在微博上已经发出去的话:


你有你的幻灭,我有我的信仰”,“你看不见我的努力,但我知道我的脚步从未停息;你嘲笑我的梦想和现在,我用奋斗创造自己的未来——你好,青年”。


大家都在看

猪猪那么可爱,你怎么可以盘它?!

大范围雨雪+大风降温到河南!更糟心的是…

共青团河南省十四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胜利闭幕

真正用力活过的人更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