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步思维法:教你从容应对中国式家长集体焦虑症(技术贴)
前言
前天DrBing发了关于“中国家长群体焦虑症”的“淡定妈”、“纠结妈”“鸡血妈”你是哪一种,瞬间收到了几百个回复。统计数据如下,“纠结妈”占80%,淡定和鸡血型各占10%,但鉴于部分宝贝不足一岁,各型妈妈极有可能随着时间进行转换。
这篇文章讲的是怎样摆脱焦虑,不再纠结。(本篇是“生命动机”系类文章末篇,请回复历史查看前面两篇)
DrBing不是神,没有万能大法。我们能做的是在自身条件情况下,最合理分配自己和孩子的精力、时间和财力,做出最明智的选择,而且得到内心的平静。
废话少说:你要学会做这5个系统思考:
1. 第一个是关于视野长度
首先你要把孩子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一眼辨认出来,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教育系统制定出来的所谓“必备技能”,DrBing称之为“体制型学习”,例如幼升小小升初等择校时校方可能要求的“领跑学习”(如提前识字,算数等)、思维训练、奥数、特殊才艺等等。
“体制型学习”特点就是:它只管用18年,一过高考就再无用处:
这是某名校的楼梯。请看看这些定理,谁之后还在生活中用过?中国教育体系:理科套公式,文科背数字,唯独忽略了每个学科真正的美和奥义。
第二类是陪伴终身的“生命型学习”:包括安全感和自信;礼貌、情商和沟通能力;促成体格发育和神经链路发育的刺激、运动和玩耍;喜欢思考探索的习惯养成;对至少某一种东西的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兴趣。上面多项综合起来就是:生存能力和生命感受能力。
家长最大的纠结来自于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在“体制型学习”上,出于巨大的精力、时间的压力把养育孩子最本质的“生命型学习”忽略了。当然DrBing不是不现实的人。第一类也是需要顾及的。但是在只有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情况下,家长在它上面可以允许投入多少,什么情况下应该放弃,冲突时保证哪一类发展,就有很清晰的思路了。
不能保证“生命型学习”的质量,孩子大学毕业出来一样要黄的。例如:前阵子传得很火的北大和美国BF大学双博士女学霸精神分裂流浪街头,最终被美国警察遣返回国的故事。女博士只懂得“读书”这个阶段目标,却不知道人生的终极目标其实是生活。
你只有看到最远的地方,承认孩子的教育是以“生命”作为时长,才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所有短视、阶段性并且割裂的各种诱惑。
2. 第二个是关于规律和次序
幼升小、小升初择校时很多学校要求孩子在知识上“领跑”,一下子搞得爸妈们争先恐后地把孩子送进了各种学前班,“恨不得把小学的知识全部在幼儿园里教完”,美其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起跑线存在吗?当然存在。
但不是幼儿园学小学,小学学初中,初中学了高中就叫“领跑”。实际上恰恰相反。近代教育发展了上百年,0-3,3-6,6-12…每个年龄段做什么,学什么,可不是谁家小谁一拍脑门随便想出来的。这个体系是根据儿童身体器官、神经、认知发育的特点设计出来的。
儿童认知发展祖师爷Jean Piaget(这是DrBing读书时系里供奉的老祖宗,谁论文没引用他准不合格)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进行了这样的分类
1.sensorimotorstage (感觉阶段)
发生在0-2岁,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是只采用感觉系统的(例如听,看,摸,咬)。例如说,一个一岁的宝宝眼睛被挡住的话,就会以为妈妈消失了,拿开挡住的手,觉得妈妈又变出来啦,好神奇。这个就是认知学最爱讨论的关于物体存在概念(Object permenance)的“PikaBoo”游戏。而感觉系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大力发育,例如婴儿在10个月左右耳朵会开心进行“声音录库”(taking statistic)的工作(Prof.P. Kuhl),所以说这是磨耳朵很有效果的年龄,早期的磨耳会大大提高孩子耳朵的灵敏度。
考德语B1时,听力是一段瑞士旅游介绍。考完后考场一下子爆炸了,全部人都对这一段瑞士口音德语怨声载道说一句都没听懂,只有我偷偷坏笑觉得轻松没压力。后来听力成绩出来就是满分。我很清楚知道这个能力是怎么来的,因为我打出生家里就是五语言环境:普通话,广东话,爸妈两方的两种土话,英语。所以说在适当的时期给予适当的刺激是多重要。
2.preoperationalstage (预备运算阶段)
这是第二个阶段,2-6岁。这个阶段孩子一步步建立对这个世界的“内在概念”的时间,而不是系统“知识”的时间。自我中心是这个阶段的特点。例如说你问3岁小明:你有哥哥吗?他会回答:有,小东。你再问小东有弟弟吗?小明很可能说:不知道哦,因为他们还没有 “别人”这个概念。 同样,他们也不理解守恒的概念:你拿同样的水倒到形状不同的容器里,问孩子水是不是一样多,他一定会回答不一样。你可以把水倒出来显示给他们水是一样多,但没多久当他忘了这事以后,你再做一次这个实验,他一定还是告诉你:不一样。
在这个阶段孩子可以通过数玻璃球,硬币,堆沙子等等刺激,建立“数”的概念。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过早进行“算数”的话,孩子建立内在概念的机会就被夺走了。前期先建立“内在概念”很重要,因为到了“学习”的时候,一点就懂了,这就是“悟性”,这就是“后力”。
我用这些例子想说的是,不尊重孩子认知发展的规律进行领跑是多么可怕。每个阶段,充分地做好这个阶段该做的事,才叫“跑好了起跑线”,相反只是把后面该学的东西提前,我反正看到的无数个例子:孩子在小学前2,3年各方面领前,一到高年级就优势丧失。而那些早期充分发育神经链接和建立“内在概念”的有“悟性”和“后力”孩子,一下可以毫无压力冲到各科最前。
外语更是一样。启蒙早期最重要的就是肢体本能反应,兴趣和大体语义感,这就像一栋房子的框架,单词只是砖块。要有框架,砖块才搭得起来。否则硬是搭上去没多久也得塌。所以中国人认为学英语就是背单词,最后背了不久忘个精光还说“英语太难学了”。前阵有个公众号做一个叫《百词X》的英语产品团购,6千个幼儿妈妈一夜之间买了下来:不懂科学规律真可怕!
所以英华兰把启蒙分成磨耳朵、嚼舌头、基本交流、自由交流、自然拼读几个阶段,先后次序搞反了事倍功半。英华兰很多0基础孩子岁家长都缠着我要上自然拼读,全部给我打跑了。因为孩子通过无意识对“字符”和“声音”的接触过程中自然会建立关于“拼读”的“内在概念”,这时候上课,一点就通。相反很多家长在各种培训机构忽悠下送孩子学自然拼读,最后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同一个道理:不懂科学规律真可怕。
DrBing从不建议妈妈们过分纠结于各种育儿知识(反正国内谁都出书了,伪科学、无借鉴性案例横行),但了解孩子的发育阶段特点和客观规律的确是需要的。我可以抽空写一篇Piaget的文章(国内几乎没有他的任何文献!),关于案例可以看孙瑞雪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这本书在国内育儿伪科学横行的大潮中算是业界良心。
点开图可以细看大图
懂了规律,就起码知道现阶段该做什么?什么是浪费时间。
3. 第三个是尊重孩子的特点,权衡利弊
有句话我很喜欢:草原上的小动物妈妈都拼尽一切办法让宝宝成为狮子,但最后,只有狮子宝宝长成了狮子,其他宝宝都成为了疯子。鸡血型妈妈很喜欢到处耀武扬威,给其他家长造成各种阴影面积的心理压力。英华兰6岁yoyo的妈妈有次在群里晒了书单,今年下半年才进小学的yoyo阅读量很大,3岁就能识字。一下子妈妈们就炸锅了,各种心理不平衡。
我跟妈妈们说你们不要急!yoyo同学是刚好比较早显示出对识字和阅读的兴趣,她喜欢就随她这是没错的。如果你家孩子也是,那就教他们识字,带他们阅读,否则千万不要追风、强求。每个孩子不一样;同时,凡事都有利弊:
孩子发育早期应该是更多地建立对现实世界的各种感官体验,但是过早进入阅读世界,孩子的思维就会转入解码文字的思维形式,牺牲了孩子发育感官的时间。大量阅读的人会怎样呢?过多沉浸在文字解码中,他们身体的各种感官神经就可能不会发育得很强大,严重的话,他们自我觉察和生命感受力就会降低(有点像身体和大脑分离一样):所以很多心理病都高发在高知群体,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凡事都有利弊。
乐器学习这个大坑也是。记不记得之前很火的一个华人5岁小孩上节目表演钢琴,全场惊为天人。主持人问你是怎么弹得这么好的?小宝是这么回答的:
看到没有,就是那块料。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感受力。为了让孩子也有个“才艺”让他死磕一个既没有兴趣也没有天分的乐器,甚至跟风考级让孩子失去了最本源的兴趣,得不偿失。
相反,如果你发现了孩子的特长或者兴趣,加以引导培养,孩子的方面进步之快会让你迅速可以抬起胸膛做人。
你只有了解并且尊重自己孩子的特点,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且淡定面对各种“鸡血”妈妈的耀武扬威。
4. 第四个是任何事情没有统一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很奇怪网上很多家长呈现两面倒的倾向:一帮圈养,一帮放养;一帮报班考级比赛一个不漏,一帮一个不碰。一竿子打死这事儿,我非常不理解。
例如上面的钢琴小宝:他不顺便考个级自己都说不过去是吧?太亏了。
再说奥数,奥数都说帮助建立灵活思维,是不是呢?这要看具体老师怎么教。如果老师引导孩子思考,建立一种问体多种解法的概念,再权衡价格和路途,合理的话当然上。但如果老师直接教公式那样灌输解题思路,就好像我们多年来背公式一样(你看前面的楼梯图,你还记得几个?)那吸引力就没那么大了。所以你做选择的时候要去了解,而不是一竿子说“学奥数”,“不学奥数”。如果你不愿意前期花时间了解的话,后面又是走了冤枉路。
有个妈妈来信,希望为孩子争取一个名校小学的学位,但学校是寄宿,这个问题怎么分析呢?首先1.分析孩子性格特点:他是外向独立的吗,社会性发育早吗?亲子信赖和亲密链接建立得如何?如果是,那寄宿对他影响不大,否,则亲子时光更重要,因为这影响这孩子将来的人格。2.名校真的那么好吗,是否更加个性化,还是仅仅升学厉害孩子会考试?家长素质如何,文化水平高吗?名校对比就近入学的学校差距高出一大截吗?如果是,则这个总体氛围才是值得投资的。3.为了入学全家必须节衣缩食大大降低生活质量吗?孩子是否会在总体有钱人孩子中感到自卑,经历不快乐的童年体验? 综合那么多考虑,我们才能做一个明智的决定。
再说一个近来的例子。英华兰6岁的Billy英语比赛意外拿了深圳市初赛第一名,纠结是不是要去参加决赛。如果你不认识我肯定觉得DrBing肯定支持散养,不考级,不比赛。当然不是(我什么时候说过!?)。世界上没有一竿子打死的事情。
聊天对话如下,这是一个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的例子。Billy妈妈后来感觉好多了。
能看到正面反面各种各样可能的因素,做决定时就一目了然了。如果你脑里一片浆糊,就把每个因素都赋一个值,粗暴地算出来,得分为正就干,负就不干,就这么简单。
5.第五是听取你内心的声音:舒服的才是最好的。
前两天好友粥悦悦发布了正式版的“自己舒服才是最好的选择”(这句话再她发出来前给我引用了无数次)。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它何止应验于喂奶?简直作用于整个人生。
画中的胡其萍老师是我的姐姐哦!大家微信搜索“盐妈”就可以关注这个给了DrBing很多指引的超级牛人!
记不记得你有过这样的恋爱经历:觉得这个人有点不对,说不出来不对在哪里,觉得直觉可能不太准吧,自己疑神疑鬼。结果有一天才发现自己浪费了多年的感情和青春。
女人的直觉是很准的。
尤其是女人,你觉得不舒服,吃力,犹豫不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感受。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在孩子培养上,最典型的就是你方法不对、方向不对,还所谓“坚持,什么都需要坚持”害的孩子和你一起挣扎。你错事儿少做一茬儿就有充足的时间做对的事情了。
做着对的事情,是很舒服的一件事。哪里来的什么坚持? ——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这个体会我无论在自己还是在我教过的无数个孩子身上感受都是非常强烈的。做对的事儿,很快就有正面回馈,大脑的海马体有个奖赏系统(rewarding system),生产一堆多巴胺让你和孩子觉得高兴,这时候连累都不觉得!
各种急功近利的家长,近乎变态、三天两变的各种教育政策,当然都在制造各种噪音,让我们没法听到自己心底最真实的声音。这个时候,你要能够静下心来,去听心底的回声,找到让自己舒服的状态。
那个才是对你,对你孩子最合适的一条成长道路。
总结
今天的文章讲了5个关于放下纠结的思维方法。看完,你一定已经懂得排除、屏蔽你看到真相的那些杂音,权衡利弊,在选择的时候掌握“度”。希望在你遇到选择和纠结的时候,DrBing这五个思维方式,能帮你找到最适合你的道路。
最后一定要吐槽一句:中国的育儿界真是一个灾难,一些最根基性的理论在百度都找不到任何资料,更别说各种伪科学横行了。。。真是处于原始时期。所以不要过度纠结各种理念了。
信自己,得永生。
截团通知
DrBing强烈推荐的亲子共读资源《粉猪》补团已经补货3次啦,今日必须截团啦!这是一套2-7岁磨耳朵期宝宝疯狂喜爱的动画片和配套用品,日用对白极多,非常适合亲子共读。福利请本公众号回复“猪小妹”领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购买。(本日有效,截团后本周发货)
如需转载无需申请授权,但请勿删除上方二维码图片
敬请理解,深表感谢。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点“阅读原文”进入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