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的意义:成为母亲是女人人生的一次的重新起航
前言
今天是母亲节,网上铺天盖地的说的是歌颂母亲的伟大、辛苦或者甚至各种吐槽。今天DrBing想跟大家用另一种视角看待“母亲”,这个人生角色。
成为母亲是女人人生的一次的重新起航:这是一个关于你自己生命的命题。
我的母亲
Drbing的母亲在40年代出生在一个银行家家庭里。建国后自然就经历了家族背景带给她的巨大不幸,外公在她四岁时死在监狱里,外婆从此疯疯癫癫。“狗崽子”、“黑五类”伴随了她整个悲惨的童年。按照她的说法,以她的才智和对科学的热爱(那个时代的人动不动就想当科学家,和现在的小年轻动不动就要创业一样),本来应该可以轻松考入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但因为成分问题,只勉强进入了现在看来是“野鸡大学”的武测(幸好后来并入武大,不然估计她死前都还为此事吐血吧)。毕业后就是文革,她分配到了惠州潼湖的鸟不拉屎的农场里工作,整整十年,她的智力、理想和健康也在长期的日晒雨淋的农作中慢慢被消磨殆尽。
后来她遇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护身符:DrBing的二货爸爸,那个“有一搭没一搭”但“根正苗红”的凤凰男,花了好大的劲儿才把妈妈从潼湖调到了他在广州任教的大学。那时大学还没有复课,大家无所事事。文革期间,爸爸和妈妈就完成了至今我眼中最惊天动地的一件壮举:冒着生命危险趁图书馆烧书前把禁书连夜用板车偷出来。这为后来我的巨大的阅读量提供了最基本的土壤和资源。
后来姐姐和我相继出生了。文革结束。随着学校复课,妈妈在30岁这个年龄,才算进入了全新的人生。首先她面对的是完全一窍不通的新学科:机械,但她很快就从实验员晋升到助教,进而到老师,后来是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最后正教授和系主任。39岁她开始学英语:从语言学看,39岁起学会一门外语可能性几乎为零。50多岁时身任多个国际协会的会长职务,还为学校签订了日本、波兰、德国等多个国际姐妹学校合作,60岁时已经去过40多个国家。
成就自己的人生,或多或少都要牺牲家庭,的确妈妈经常不在家,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工作。但我现在想起来并不觉得缺少陪伴。回忆中,每个寒暑假都要陪妈妈到各地开会,帮妈妈改作业换零用钱,或者在她实验室和她一起学电脑,当然还有,每次想起妈妈偶尔做的滑肉片炒蘑菇就口水直流——这种陪伴不是母子单纯地腻在一起,而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一种双向成长:
她得到了她的事业进步;我得到了我后来成长原动力的底质熏陶和典范,所以说这是一种双向成长。
在她被评为省级名师那一次,我到她学校大堂听了她的演讲。一开始又是那段我听得会背的祥林嫂式的悲惨童年的哭诉。顺带一提:妈妈在学生中口碑两极分化:她上课经常喜欢讲人生、讲历史、讲视野、讲情怀。有一批学生会忍不住说“教授你给我们讲些能让我找到工作的吧,别老吹BB”,所以听到这段时我满脸尴尬。
这时我听到下面这段我从来没听过的:
“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憎恨社会,我恨害死我爸爸妈妈的制度和人,我经常有跑去杀人放火然后自杀的想法。但是自从我成为了母亲,我的人生改变了。我好像得到了一次审视自己人生的机会。”
“看着自己孩子的成长,她们的每一个变化,都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新的启发,对自己有新的觉察。这时我发现,我内心所有的灰暗面,都会无意识地投射在两个孩子身上:如果我不改变自己,她们只会成为另外两个我的复制——憎恨世界而且永远得不到幸福。于是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让自己幸福起来,积极起来,除此之外我别无选择;这成为了我多年来不断努力的根本动力。”
此处省略自吹自擂华丽丽奋斗史三千字。
“所以说,是因为我成为了母亲,我才得到了重生的机会,成为了今天的自己。而我的两个孩子今天也成为了各自想成为的人。谢谢你们,我的孩子,没有你们我不会成为今天的自己。”
这时千人的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其实我对我这气势强大的虎妈(虎妈这里是指她对自我实现的强烈动机)一直是一种很纠结的感情。不过这次演讲真是有点把我感动到了。
所以DrBing成为一个儿童教育学者以后,一直坚定的认为:
儿童教育如果把教育对象定位为孩子,那仅是皮毛。
儿童教育如果是教家长怎么教孩子,那还是有点肤浅。
儿童教育最深刻的一层,应该是让家长看到自己人生和孩子人生的关联意义,实现和孩子一起的“双向成长”。
母亲这个新的身份,在你人生和人格定型多年后,给你再一次成长的机会。
和孩子一起的双向成长,自己的二次重生
母亲自己的成长也有两个层面。
第一层的成长是外在的成长:
很多女人成为母亲之后,把自己全部人生的重点放在孩子的身上,希望他们成才。当然这没有不对,但是很多情况,这些妈妈忘记了自己人生的充实和愿望,自己的人生停止了前进,好像不放弃自己的人生就是亏待了孩子一样。结果是,当孩子18岁离开家到远方念大学的时候,忽然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
相反,你要看到母亲这个身份给你重新审视自己外在人生的机会,你如果重新追求自己的外在成长,你给孩子带来的榜样作用将会是如此巨大。相信我,榜样的效果将会远远超过你风里雨里送他去培训班,日日夜夜陪她做作业和节衣缩食供他上名校。《四个德国孩子的命运差异》里,我说的“家庭土壤”指的就是家长榜样的力量和熏陶。同时,你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也会让你感受到人生的充分和完整,而不是在孩子离开你独立生活的那一天,感到怅然若失:作为结果,你会无意识地不断干预他的工作,婚姻甚至亲子关系,来保持自己的被需要感,结果是怎样无需多说。
这个过程你当然需要掌握到“度”。很过事业成功的家长把孩子扔在一边,最后孩子成为了内心怯弱、无所事事的“少爷”。我的母亲,在我四岁的时候就带我去北大开会。她并没有为了省事把我扔在家里,而是忍受了一个4岁幼儿对旅途造成的麻烦,把我带在身边。很多年后,每一次我去北京出差,都会重回北大,看看当年曾经见过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
去年还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文字:
回溯当年,我看到的是一个年仅4岁被反锁在破烂的小招待所里,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一个人画画却得意洋洋的孩子。那个孩子的形象一直投射到现在。那段经历,对我是无比正面的:这就是榜样的作用。
第二层是心灵和人格的成长:
在我十多年来的教育从业生涯中,接触了无数的家长。和之前《生命动机》那篇文章提到过的情况一样,只要有机会我就会问她们的童年体验。国内的家长——我的同辈人——很可惜的是,十个总有八九个的童年面貌总是不开心的。这八九个里,也绝大多数会把自己不快乐童年所造成的“内在关系”无意识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例如你曾受父母的压迫,你即使内心及其厌恶,但往往不由自己地把这种压迫投射在孩子上;这个循环的结果,就是成为“家族轮回”的根本原因。结果是你会各方面阻拦孩子形成“积极人格”,最后影响他们的生命。
成为母亲,是你重新审视自己“内在关系”和人格的一个重要机会。所以我常常提醒家长反思自己的早期体验和成长过程,只有重新认识自己,才能改变自己,跳出不幸的“家族轮回”。这是对你人格的一次重新塑造,也只有当你拥有完整的人格时,你孩子的人格才可能完整。
如果你不能看清成为母亲后你的人生两重的“再次成长”的意义,对孩子再多的期望和付出都会是徒劳的。就好像那句经典的话:自己飞不了,生个蛋要蛋飞。当然,结果是,蛋也是这么想的。
相反,当你把自己的成长放进视野以后,你和孩子的人生,都会因此充实起来。
后话
我的母亲作为一个天天抓着学生讲人生讲理想,却反响者甚少的人民教师,因为口水病对呼吸系统长期的伤害,很早就因肺癌去世了,享年64岁。不过我觉得她的人生是充实的,即使她在养育方面有很多过失,我觉得仍然是时代造成的。
如果我想起爸爸时的感受是爱,那么想起她时,是敬意:
这是一个用她自己生命的富足为我做出了典范的人。
祝我在天堂的妈妈和天下所有的母亲,母亲节快乐!希望看到这段文字的每个母亲,都能开始思考,母亲这个职责对你自己人生更深刻的意义。
我的母亲叫左宗义,在百度百科至今留有她的词条。
英华兰的DrBing
如需转载无需申请授权,但请勿删除上方二维码图片
敬请理解,深表感谢。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点“阅读原文”进入英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