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伊顿公学前教务长不慎说出的英式精英教育真相(中国教育也许没那么糟)

2015-08-18 环球时报 英华兰的DrBing


前言


昨天的文章《数字痴呆化》(点击链接阅读),DrBing说到,技术是双刃剑,iPad等电子产品落在落后家庭手里,是摧毁孩子心智的鸦片,落在优秀家庭手里,则是如虎添翼。技术再次加剧了不同家庭孩子将来命运的两极分化:聪者愈聪,愚者愈愚,往后就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今天开的系列,先从各国教育制度探讨各国在“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上不同的思路。英国,估计是世界上对“阶级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社会严格划分为“upper”、“middle”和“working”class。英国人对口音的讲究曾经一度让人发指。小贝在功成名就后,有八卦媒体对比了多年前作为新晋球员时的口音和现在的口音得出结论——他绝对找过口音较正师,从当年的小混混街头口音,练成了现在的Posh Accent(上流社会口音)。这说明,他努力地站好队伍,显示出自己该有的形象——包括口音。


这就是阶级固化。


贵族式精英教育是阶级固化的产物。


下面的文章,就知道英式精英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你面对中国教育时,可能会更合理的心态。


正文


近日,BBC拍摄了一部《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的纪录片,片中5位中国老师为英国汉普郡的博航特中学的学生教授不同科目。


目前,这部纪录片中英国学生与中国老师之间的互动,已经引起了对中英教育差异的广泛讨论...


其中,一位英国的教育家是这样看的:



“如果这5位老师来的是伊顿公学,那他们肯定都会很开心。因为这里的孩子能力都非常强,不会让中国老师失望。”曾于1997年-2008年期间担任伊顿公学教务长的Oliver Kramer如此评论。

Kramer表示,英国的中学分为私立和公立,两者相差甚大,在优秀的私立学校,课堂纪律一样严格,大部分私立中学也是寄宿学校,而英国私校“精英”教育学起来一点不比中式教育轻松,结果就是:伊顿公学、斯科特中学等私立中学,聚集了全英国7%的学生,却占据了牛津、剑桥每年录取的学生中的50%,而未来,他们将成为英国的首相、国会议员以及社会精英人士。但是,要想进入私立学校,孩子从六岁就要开始准备,然后经过残酷的筛选(包括对家庭条件的考察),才有可能进入顶级的私立中学。

而像BBC纪录片中的这种公立学校中,学习压力小,学生被名校录取的概率小得多。三年后,他们的收入和所处的阶层将与名校生迅速拉开。

这位伊顿公学的前教务长,很诚实的点破了英国精英教育的实质。

英国的精英教育,不是什么快乐教育、放羊式的教育,而是跟中国一样,奉行严格、刻苦的苦读教育。

说难听点,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Kramer教授也直言,私立名校多数学生来自富裕家庭,精英教育可说是由特定的社会阶层群体所塑造出的教育模式。

如果BBC这部记录片,最终向英国人传递的是“中式教育”不适合英国的信息,那么只能说BBC还在帮助特定阶层愚弄英国人民,让他们安于英国教育体制现状,而不是向中式教育学习,去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个英国孩子。

相比起来,中国的大学名校生来源,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国家提供的公办教育。

中国的教育体制,从主观上,不分阶层,不分身份,不分贵贱。实际上是为所有的孩子,提供了类似英国精英才能享受到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中国依然在按照“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哪怕将来你是一个收银员,你也跟将来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接受的是统一标准的基础教育。

因此,在中国,教育的结果可以因为天分而不一样,但是起点却是公平的,这就是教育平等。

中国学生的水平也许不如英国的私校学生,但是平均水平却远远高于英国,这就是中国高质量的公办教育与英国教育双轨制导致的结果。这就是西方大众求之不得的最大的公平。

让人无奈的是,西方普通人享受着没有学习压力的快乐童年,如今在中国正在受到追捧。

然而很少人去注意,在西方双轨教育体制下,孩子想快乐就别想上好学校,就没有突破自己阶层的未来。从6岁开始人生就已经分流的体制下,社会阶层固化、个人上升通道狭窄。而这是西方社会无法继续保持领先的根源之一。

新中国的一位伟人曾说:六亿神州尽尧舜。如果非要给中式教育一个另类的标签,那就是“鞭策每一个人努力”。

事实上,全世界高水平基础教育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区房,高级教师向私立学校跳槽、各种高成本的素质教育加分、现代时髦的推荐制……今天,我们的教育正在被附加越来越多的西方教育特色。可我们不希望看到,因为一些精英阶层的私心,中下阶层的惰性,导致我们的教育以学习西方先进为名,滑向一个不公平的体制。

这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将是一种釜底抽薪的自我了断。


DrBing总结


上文首发“环球时报”,有为我国教育自吹自擂的嫌疑,不过这也没错,党报难不成还打自己脸?请中立待之。


现在说正经的。

一个社会一旦进入和平状态到某个时候,无可避免的就是阶级固化。以“拼爹”作为流行词的近年,这个现象在中国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所有人都必须承认,高考无论多不合理,但他的确是目前最公平的。引发我们焦虑的,其实是:


1.富裕家庭有支撑起孩子优质教育的家底,而穷人甚至普通人家没有:这是全世界都一样的,中国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钱,可以用知识抵足!


2.大学急功近利扩招后,我们看到家庭高投入后却是大量普通大学毕业生仅仅是从事着“卑微”的工作,从而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



3.发达国家的孩子,却可以选择放弃“努力”,而是“快乐童年”中成长,作为一个普通人,不需朝不保夕担惊受怕地过完普通人的一生。我们不能——我们不努力,随时可能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但这就是中国目前发展的阶段,我们只能放平心态接受它。


在质问国家对我们做得够不够多之前,可能应该先反问自己:“作为家长,我够不够努力?


关注我:英华兰的DrBing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DrBing其他文章/公开课/分享


英语启蒙系列 / 插上语感的翅膀飞翔

回复 线路图 《英语启蒙线路图》

回复 磨耳朵 《0-6岁 磨耳朵》

回复 嚼舌头 《6-9岁 嚼舌头》

回复 基本交流 《9-12岁基本交流》

回复 自由交流 《12岁后 自由交流》

回复 自然拼读 《自然拼读》

回复 必修课 《英华兰家长必修课》

回复 活动 《DrBing和英华兰小朋友活动视频》

英语启蒙杂谈

回复 英法德 《分享我无痛掌握英法德三语的经历》

回复 kissy 《3岁宝宝Kissy妈妈的无痛英语启蒙心得》

回复 启蒙阶段 《英语启蒙磨耳朵阶段的特点》

回复 磨耳朵套装 《磨耳朵的正确打开方式》

回复 英语意义《孩子学英语的根本意义到底是什么》

回复 玩转粉猪《玩转Peppa实现语义输出》

回复 家庭英语《DrBing咋咋呼呼塑造家庭英语氛围》

家族遗产系列

回复 爸爸 《我的二货爸爸留给我的教育点滴》

回复 妈妈 《成为母亲是人生的重新起航》

回复 命运 《四个德国孩子的命运差异》

回复 遗产 《什么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大遗产》

生命动机系列

回复 生命动机 《什么让孩子将来乘风波浪》

回复 感情原型 《感情原型和早期体验主导孩子的一生》

回复 焦虑症 《中国家长集体焦虑症》

回复 五步法 《五步法让你放下焦虑》

回复 开心 《贫民窟的千万富翁》

杂文

回复 锤子 《我家锤子比你钉子多:德国工程师素养》

回复 跨文化 《英语背后的跨文化能力》

回复 欧洲 《欧洲:深沉典雅的童话之诗》

回复 顿悟 《见证孩子破茧成蝶的伟大时刻》

家长智商系列

回复 智商 《家长的低智商总有一天坑到娃》

回复 穷养 《浅八我身边穷养富养女生的区别》

回复 丛林法则 《幼儿园开始的丛林法则》

回复 匮乏感 《匮乏后遗症、穷人病和贱人病》

回复 奇葩 《物质富养家庭超奇葩案例》

回复 非理性 《从人贩子死刑看:群体非理性》

两极世界系列

回复 脑神经 《脑神经科普:聪明的孩子大脑是怎样》

回复 压力 《学霸和学渣是怎样在0-6被注定的》

回复 痴呆 《数字化痴呆——数字时代孩子的必然疾病》

刚开的梗(会各自成为系列)

回复 博士与书 《两个德国博士与书的亲密故事》

回复 名字 《你有没有给孩子乱起中英文名》

回复 正面管教 《从小花生米发飙事件看正面管教》




老规矩,右下角有“写评论”功能

转发给有需要的人,这是对DrBing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