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也能出“贵子”,一个18岁浙大新生的自白
导读
昨天DrBing的文章《穷孩子富孩子思维差异》提到一点“接触了无数的家长,观察到有些家长省吃俭用花了大价钱,孩子的教育却收效甚微;有些家长并没有做什么高额的教育投入孩子却发展得很好。”用通俗的名词,前者就叫做盲目跟风吧。我们都看到“优秀的人”大多年少时就知识丰富、成绩优秀、多才多艺、爱好广泛、获奖良多。于是家长们攒足了钱,要把孩子往这些指标上折腾(所以经济不吃力才奇了怪了)。但知道有一个成语吗——东施效颦。
“形”一模一样,神半点没有,效果很惊悚的耶。
殊不知,这些“优秀”的孩子的外在表现,其实是一种内在质地的外在表象而已:好奇,自驱,专注——孩子天生就有的特质——回想下宝宝一两岁忘我地独自玩一小时积木泥沙那些画面,难道不是惊人的相似吗?他们的父母做的仅是很好地保护,发掘和顺应了孩子的这种本能,让它发展成了孩子稳固的人格而已。当然也有另外一些孩子,他们也有这些特质,早年却没有表现成“成绩优异,六艺精通,获奖无数”,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这些特质会为他带来无穷无尽的后劲,插翅而飞,远远超过那些“东施”。
失去外力的一天,“东施”们必定是迷惘的。
下面是一个没文化、普通人家的孩子(浙大,今年入学)在高考结束后对自己成长历程的自述。他不是什么高考状元哈佛女,但他对自己过往人生的总结和以后人生的规划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都已经让我深信,他会拥有一个很好的未来,成为《寒门难出贵子》的反证。也许这种案例会比状元、哈佛女更值得普通家长们借鉴。
上两周狂写文章把DrBing文曲和逗比储备都用完了,这几天先搬搬优质砖块。另外这种没有任何营销企图的个人真实自白,比1点2点3点blablabla的理论文更能获得直观的感觉。更起作用的难道不是通过这些积累、潜移默化来的总体育儿观吗?育儿问题,其实是父母意识形态的问题。
看完8一下,你还会把孩子变成“东施”吗?(右下方自觉写评论)
到底什么是“赢在起跑线上”
作者:凡心
一群狂欢的大学新生
作为从一个刚成年的孩子,我觉得我的角度能给大家来带一些不同的思考。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我看来,这个观点真没错!只是很多家长都不懂到底什么是“赢在起跑线上”。
我有一个很颇有争议的童年。父母没文化,为了生计也很忙,所以我从小学一直寄宿到高中。也因为没文化,他们从来没有给我报过什么声乐、奥数、钢琴这种所谓能“赢在起跑线”上的课程,一直我都相当于被“圈养”着“放养”——班里不突出,老师不重视;父母不管。于是乎,我度过一个其他小朋友都非常羡慕的小学时光——六年从未补过课。但是,其他小朋友因为在上各种课程,什么奥数、声乐、钢琴、舞蹈、绘画等等,所以小学时他们的表现都蛮不错,各种小红花,各种优秀生,各种五星级。而我小学毕业也没当上过什么队长,有过什么荣誉。
但是今年高考考完,考试成绩非常理想,进入了梦想了3年的大学。然后一个月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暑假进化计划,正在学声乐、素描、太极、摄影、MS Office、PS;每天练字一小时、学英语一小时、阅读英文名著两小时,吸收知识;独立安排一次为期半个月的藏区自由行;不定期看电影,和朋友骑车,聚会。
而我所看到的其他同学高考考完之后,连平时态度最端正的同学,也开始玩起了游戏。然后糊里糊涂地出成绩,糊里糊涂地填志愿,糊里糊涂地上大学。对他们来说,学业就像是没有目标时外加上去的紧箍咒,有这压力的时候正经一些好好用功,等到松掉之后,他们就成了孙猴子,彻夜狂欢。而我的同学已经算是非常优秀的了,比他们还要low的高中生更是数不胜数。我估计全国99%的毕业生暑假都在尽情享受,看动漫、看小说、玩游戏、刷微信、刷空间……
童年——人生的顶峰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个笑话:人生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是高考前6个月,这时你——
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
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
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
现在呢,除了玩手机,废人一个。
我稍微改动一下,是不是也能博诸君一笑?
听说,人生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是自己的童年,这时你上能跳芭蕾拉丁,下能弹钢琴古筝,
前有珠心算,后有奥数题,画得了素描,写得了书法,
昂头挺胸三条杠,品学兼优三好生,
现在呢,除了玩手机,废人一个。
我小学时一个才艺兼修的女同学,钢琴十级,校合唱队,还是中队长。当时如果要在我和她之间选一个三好生,班里48个人,除了她自己不能投以外,剩下47票都会投她。而她现在整天窝在家里玩手机,问她还会不会弹钢琴,她说早就忘光了。
我一个小学很要好的朋友,他当时成绩比我好,奥数也拿过奖,结果现在甚至连二本都没有考上。
很多家长现在在做的,很多孩子小时候学了各种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却逐渐淡忘了这些技能。等到长大了父母不管,自己没有目标的时候,就如废人一般,整天就知道刷空间,刷微信,其他一切无能。他们就像被给了许多鱼的饿汉,但是不告诉他们如何去钓鱼,等到鱼吃完了他们就只能饿死了。
而有那么一小部分的孩子,他们的家长没有在他们小时候教会他们技能,只是让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等到他们长大,他们却懂得如何充实自己,如何提升自己,如何进化。他们就如被教会钓鱼方法的饿汉,就算现在饿着,未来一定能钓到大鱼,自食其力。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明什么?你就算赢在起跑线又怎么了?你后来不坚持下去,不保持自己的优势,你照样被别人赶超,被甩到西西伯利亚!
金字塔
我的一位叔叔曾经无意间对我感慨道:“唉,你爸妈教导你的方式就是好。什么都不管你,让你自己发展,然后你现在的眼界比别人开阔不知道多少倍。”
他的话让我开始思考自我,发现我的人生有如一个倒金字塔。童年时自己的技能量非常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的技能却越来越多。我童年时最多只会玩玩泥巴丢丢溜溜球,现在已经学会了摄影、做视频、PS等等,变成一个推理爱好者、单车爱好者、台球爱好者,以及OSX控和R&B控,偶尔能跳一跳鬼步舞,下一盘围棋。在电脑和社会方面的知识自信远超同龄人,偶尔还会思考艺术人生哲学。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我自己主动会去了解去学习这些东西。
而很多人的人生却像是一个正金字塔。他们童年时候受父母之命学会了诸多技能,然后在时间的流逝中却逐渐淡忘了它们,而自己又不会去学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技能,最后无能又无奈地成为废人,叹一口“穷屌”。
这一段时间在学声乐和太极,给我的感触颇深。这两者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让自家孩子学,也有自己想学的人在上。因为太极是一起上的课,对比非常明显。那些被逼着去上的孩子就处处偷懒,无论是刚开始的热身跑步,还是拉伸韧带的训练,更有不情愿者,甚至直接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反观那些有意愿好好学的人,跑步都自动延长距离,拉伸训练尽可能地做标准,即使累的不行也咬牙坚持,汗流浃背不喊一句苦。这就是自愿和不自愿之间的差别。你让孩子不情愿地去上课,课的效果必然打折,如此一来,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又有何必要?这怎么可能叫做赢在起跑线上?
独立人格
所以,我想真正所谓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让孩子在童年时候就形成独立思考的人格。
形成独立人格,意味着你自己能去发掘自己的喜好,能走上自己的路,无论何时,你都有内在的动力驱动你前进,不需要任何人的监督,也不会有些许堕落。因为你已经知道,自己所做的都是为了你自己,为了自己的未来怎么说都要拼劲全力!
我小学六年读完了郑渊洁先生写的所有的书,他的书奠定了我的思想基础。那种叛逆又略带个性的鲜活人物深深吸引着我,让我不断去思考,我是谁?我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特?在这样的思考中,我逐渐形成了独立思考人格的雏形。
从幼儿园开始,我就接触到了计算机,自从二年级家里有了电脑开始,我的世界开始了一段全新的进化。电脑提供给我的,不是一个花花绿绿的社会,而是一个冰冷无情的世界。你能想象一个十岁的少年一个下午都坐在电脑面前,不是玩什么梦幻西游的游戏,而是为了解决一个USB HUB插上机器以后显示unknown device的问题,把百度搜索一直翻到十页以后去寻找解决方案这样的场景吗?十年以来我遇到过不计其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每一次的解决方案都是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尝试、失败再尝试的结果。电脑方面的问题,只要涉及软件,我从来都是自己解决,因为没办法,父母一点也不懂。而正是这样经历,加快了我的独立人格的形成,同时也让我提前感受到了世界会给你的深深的挫败感,以及解决问题之后得到的“我也能行”的自豪感。
这两段童年,估计是我最不愿割舍的时光,为此我没有什么朋友,更使眼睛深到300°。但是再让我来一次,我也不曾后悔。
因为我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人格,我是在为我自己活着,我对我的未来不会犹豫和迷惘。
关注我:英华兰的DrBing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DrBing其他文章/公开课/分享
英语启蒙系列 / 插上语感的翅膀飞翔
回复 线路图 《英语启蒙线路图》
回复 磨耳朵 《0-6岁 磨耳朵》
回复 嚼舌头 《6-9岁 嚼舌头》
回复 基本交流 《9-12岁基本交流》
回复 自由交流 《12岁后 自由交流》
回复 自然拼读 《自然拼读》
回复 必修课 《英华兰家长必修课》
回复 活动 《DrBing和英华兰小朋友活动视频》
英语启蒙杂谈
回复 英法德 《分享我无痛掌握英法德三语的经历》
回复 kissy 《3岁宝宝Kissy妈妈的无痛英语启蒙心得》
回复 启蒙阶段 《英语启蒙磨耳朵阶段的特点》
回复 磨耳朵套装 《磨耳朵的正确打开方式》
回复 英语意义《孩子学英语的根本意义到底是什么》
回复 玩转粉猪《玩转Peppa实现语义输出》
回复 家庭英语《DrBing咋咋呼呼塑造家庭英语氛围》
家族遗产系列
回复 爸爸 《我的二货爸爸留给我的教育点滴》
回复 妈妈 《成为母亲是人生的重新起航》
回复 命运 《四个德国孩子的命运差异》
回复 遗产 《什么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大遗产》
生命动机系列
回复 生命动机 《什么让孩子将来乘风波浪》
回复 感情原型 《感情原型和早期体验主导孩子的一生》
回复 焦虑症 《中国家长集体焦虑症》
回复 五步法 《五步法让你放下焦虑》
回复 开心 《贫民窟的千万富翁》
杂文
回复 锤子 《我家锤子比你钉子多:德国工程师素养》
回复 跨文化 《英语背后的跨文化能力》
回复 欧洲 《欧洲:深沉典雅的童话之诗》
回复 顿悟 《见证孩子破茧成蝶的伟大时刻》
家长智商系列
回复 智商 《家长的低智商总有一天坑到娃》
回复 穷养 《浅八我身边穷养富养女生的区别》
回复 丛林法则 《幼儿园开始的丛林法则》
回复 匮乏感 《匮乏后遗症、穷人病和贱人病》
回复 奇葩 《物质富养家庭超奇葩案例》
回复 非理性 《从人贩子死刑看:群体非理性》
两极世界系列
回复 脑神经 《脑神经科普:聪明的孩子大脑是怎样》
回复 压力 《学霸和学渣是怎样在0-6被注定的》
回复 痴呆 《数字化痴呆——数字时代孩子的必然疾病》
回复 英式 《英式精英教育真相》
回复 德式 《人傻钱多的德国教育公平》
回复 美式 《“美国梦”支撑的美国教育》
回复 寒门 《寒门难出贵子》
回复 穷人思维 《穷孩子富孩子思维差异》
刚开的梗(会各自成为系列)
回复 博士与书 《两个德国博士与书的亲密故事》
回复 名字 《你有没有给孩子乱起中英文名》
回复 正面管教 《从小花生米发飙事件看正面管教》
回复 开学 《帮娃度过开学适应期》
老规矩右下角可以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