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Get一本好书|格拉德威尔《异类》:那些成功了的娃,居然按的不是常理中的套路
DrBing | BOOK REVIEWS
文:DrBing
大名鼎鼎的畅销书连环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Malcolm Gladwell相信大家都听过了(《引爆点》《决断两秒间》 《异类》 《大卫和格里亚特》),此大神的书经常能抛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读着非常刺激!
既然今天Bing的主文提到了他的《异类》,那就把这么著名的一本书的主要观点一股脑提炼出精华给你!这也是一本对儿童教育有不少启发的书,适合家长看!
废话少说,上内容。
《异类》这本书想通过对“成功人士”人的成长路径的分析来证明:
那些牛逼的人看似完全依靠聪明和个人奋斗,其实是骗你的。
事实上,他们一直得益于某些隐蔽的先天优势,或是非凡的机缘。
出生的时代与地域对个体的影响巨大。
概念1、马太效应
为啥有些学生是学霸,有些是学弱?
很可能仅仅是一开始的一个小小运气。那些获得这些特殊运气的娃,在最初的竞争中获得了微小的优势,但随着马太效应的不断累积,最终形成了人生巨大的差异。
加拿大职业冰球队有大量球员的生日集中在年初(1~3月)。因为加拿大冰球训练体系的年龄划分以1月1日为分界线,教练们会从9-10岁的孩子中选拨表现优异者进行重点培养。
而刚好在这个年纪中,几个月的年龄差,就会让年长的孩子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而正是这一点优势,导致年初出生的孩子具有更大概率脱颖而出,接受到更优秀教练的指导,更好更高强度的训练。这些优势一点点累积,等他们到13岁或者14岁时,他们就真正变得更好了。
Bing结论:生得早不如生得巧啊。
概念2、10000小时法则
心理学家Anders Ericsson在世界顶尖水平的柏林音乐学院展开了一个研究。
他们将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分为3组:
1、天才组,2、优秀组;3、平庸组。然后进行了详细的背景调查。
研究发现一开始,所有学生的练琴时间都大致相当—每周2小时至3小时。
但当他们到了8岁,不同组练琴时间开始产生差别。
天才组练习时间开始明显多于其他两组:
9岁时每周练琴时间为6小时,
12岁时每周8小时,
14岁时每周16小时,
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练琴时间不断增长,
到了20岁上下,他们每周练琴时间是30小时,总投入时间到达10000个小时。
但是,优秀组学生到20岁练琴时长累计为8000小时,
平庸组的练琴时间累计只有4000小时多一点。
Ericsson研究的结论是:
第一,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
第二,也不存在劳苦命:有付出就有回报,没回报是因为你付出不够。
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10000小时。
书中举了比尔·乔伊、甲壳虫乐队和比尔叔叔的例子。
怕篇幅长,还是说我们最爱的好书推荐人比尔叔叔吧。
比尔·盖茨本来也对计算机没有任何兴趣。七年级时,他从公立学校转入了西雅图湖滨学校(私立)。
转学的第二年学校就创建了计算机俱乐部,有了专门的机房(当时很多大学都甚至还没有电脑)。后来湖滨高中与C-Cubed的合作,盖茨在ISI和TRW的实习经历,保证了他对计算机编程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来练习,而这在当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条件。
这些机遇保证了等到盖茨与保罗艾伦创立微软编写basic时,他早已是一个非常高水准软件开发工程师。
Bing结论:这是一个私立学校广告。
概念3、门槛效应
英国心理学家Liam Hudson写道:
智商170分的人比智商70分人生当然没法比,但和130的却可能不相上下,只要过了某一个门栏,区别就不大了。
例如说:一个智商130分的科学家跟一个智商180分的科学家,都一样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既然智力因素仅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作用,那么超越这一程度,智力发挥不了作用的时候,另外一些因素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斯坦福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世界各国通用的标准智商测试的发明人)从1921年开始,先后对25万名中小学学生进行了智商测试。其中有1470名学生的智商在140至200之间。等到他们成年,没有几个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很少有全国知名的人士,收入还算可以,但并不属于高薪,大多数只能算普普通通。
调查中调查组当年也测试过的,不属于天才群体(因为他们的智商不够高)的两个小学生,后来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威廉·肖克利和路易斯·阿尔瓦雷斯。但是当时他们两个都没有被选中,
特曼测试的结论是:智商对于人的职业或者生活,只起到一个门槛的作用,而且这个门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很高。
Bing结论:原来我大学时60万岁多一分不要的追求是无比正确的。
另:智商130就够用了,但如果130都没有怎么办?
概念4、实践智力
有这样一种特殊技能,它能让一个人:
在连工作都没有的时候搞定一笔银行贷款!
能让一个人在身无分文时说服丈母娘把闺女嫁给自己!
在让一个人在公司连续三个Q赤字时还搞到一笔融资!
心理学家Stemberg称之为实践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包括: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你不说但我知道你其实就是想要那个嘛。。。
不管用什么法子我都能把事情搞定。。。
这种技能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能力,是一种与特曼智商测试所考查的逻辑分析能力完全不同的能力。
其实,就是DrBing常说的能力嘛!(娃的学历教育和能力教育,两者间你的精力怎样分配?)
普通智力与实践智力平行存在,两者无关。学弱经常说学霸都是无能书呆子,这个假设并不成立的。同样,在学校一塌糊涂的学弱如果拥有实践智力,可能进入社会后成为一方霸主。
实践智力从何而来呢?来自社交常识。
这是门学问,是一系列可以习得的技能,获得场所是家庭。
概念5、农耕,观念与教育
努力工作的精神品质在亚洲人身上很常见。
而西方大众文化中,学霸是遭鄙视的,
勤奋学习是要遭雷劈的(之前《为嘛学霸在美国饱受歧视?》就8过这个问题)
在西方学校亚洲生因为勤奋经常被蔑视。
西方学校每年有放不完的假。动不动就是几个月,
各种节日一来又是各种休息,没完没了。
美国学生每年在校时间平均为180天,
韩国是220天,日本是243天。
西方尚懒,东方尚勤,这种观念差距是哪里来的呢?
来自农耕文化:以水稻为主要种植物的亚洲农民,
每年种植两季甚至三季水稻,休耕时间很短。
耕种的次数越多,收割的粮食也越多。
西方农业却恰恰相反,无论是麦田还是玉米地,
每隔一段时间必须休耕,否则土地很快会贫瘠。
西方的教育改革者对学童大脑耕耘的方式就容易理解了:
他们知道,要娃有良好的表现,就要休耕,
娃的大脑不应该开发过量,不然,会把娃鸡坏的。
这就是西方教育尚懒的来源 (很明显,Gladwell并不认同快乐教育)。
最后结论是:
富裕家庭孩子与贫穷家庭孩子的差距主要是在非在校时间内形成的:
富裕家庭鸡血,贫穷家庭放羊,
最后,差距就放在眼前了。
概念6.玛丽塔之幸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家卡尔·亚历山大把巴尔的摩市650名公立小学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进行数学与阅读技能的加利福尼亚测试,然后随年级增长追踪成绩变化。
以下是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学生阅读成绩表,按家庭经济状况分——高、中、低收入家庭。
一年级入学时,不同组娃知识与能力差别还不太明显。富裕家庭比贫穷家庭得分平均高出32点。学生在五年级时的成绩。经过4年的学习,穷人家的孩子与富人家的孩子成绩差距开始成倍扩大。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
一种解释是,贫穷家庭的娃学习力渣,因为他们不够聪明;
第二种解释:学校教育使差学生变得更差,学校没有提供足够的教育。
后来,亚历山大又做了两种对比测试:一个是三个组在校时间的能力增幅(下图):可见增幅并不大。
然后是非在校时间的能力增幅(暑假):
这里三个组增幅的差距就超级大了!
就是说,贫困家庭娃暑假就放羊,没有任何长进。富人的娃孩子暑假期间跃升了52.49点——真是摩登版的龟兔赛跑啊。
结论是:富裕家庭娃与贫穷家庭娃的学业差距,主要是在非在校时间内形成的。
Bing结论:这是一个课外补习班广告。
另:Gladwell本人肯定是鸡血派家长当中最鸡的那个。
汇报完毕,欢迎讨论,如果喜欢看我精简读书汇报请留言告知!
﹀
|这是DrBing公众号|
【知性逗比,欢迎关注】
﹀
合作微信2509258539或 yhlberry
1《太空日记》+航天模型
推荐年龄:4岁+
从来没有来自中国航天员一手资料的科普书,这次遇到了!含40段珍贵太空录像,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等航天员们首次作为特约记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天马行空33天”的太空探险,以第一视角为孩子们揭秘地球之外的生活,给孩子们做太空、航空航天、宇宙知识科普!这一本国家级的大手笔科普书极为难得。
书
大量珍贵视频
还有四款模型任选,学知识,动脑又动手,点燃娃对科学的热爱。
长按下图剁剁剁
2舟山野生低盐虾皮6罐礼盒装
补钙圣品”宝宝虾皮“你肯定已经听过了,这是款网红爆品,火得不得了。口感、卖相都一级棒,返场之王。吃货赶紧囤起。详情请看今天次条。
长按下图剁剁剁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