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顽皮的野孩子会更聪明、更有出息?

Bing 英华兰DrBing 2020-02-19

社会不想错过我的推送?

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每天8:30准时推送

时而严肃时而笑岔气的干货Bing陪你吃早饭


Dr Bing  |  育儿


我Bing从小就是一只见墙就上、见树就爬的野猴子,非常贪玩,经常跌伤碰伤,曾被誉为“校医室最频繁访客”。


所以我看到这张照片特别有感触。



小学对面就是省地质局,有一个很大的花园,而且省内建筑施工打地基,找到的矿物都会卸在局里(以致我现在还能说出百多种矿物名称和化学式)。


对于当年的我,地质局简直就是一个到处是惊喜的大宝库。


根据家规,我只要完成了当天作业,随便怎么玩。于是我一般在放学前就发疯似的做完作业,然后在地质局玩到7点多天都黑了肚子饿了,才回家。回得特别晚的话,家里就留剩饭菜。


然后有次在地质局找到几根大水泥管子,我就爬了进去摇啊摇啊,没想到那里地势有点斜,然后管子就连着我一直滚,起码滚了10米。


我醒来的时候是在地质局医务室,头上包着纱布。爸妈也收到电话赶了过来。后来妈妈带着我提着礼物去地质局,感谢救了我的叔叔阿姨和医生。


我当年这么荒唐的野猴子,现在的回忆中,居然不记得爸妈有骂过我一次;从没逼我做文静淑女。否则,我怎么可能从3、4岁就有自主行动能力,一直野到14/5岁?


我觉得我爸妈的做法,就是尊重天性。我觉得我不是天生特别野,而是家里的纵容程度造成了我特别野。



小G,一个三岁的小女孩,有一天,看见哥哥姐姐们在切水果,她也要切。我给她一把小刀,我其实有一点犹疑的,但我还是给了她。


果然,小G没一会儿就切到手了。我拿了一个创可贴,给她贴好。


过了没几天,小G又想切水果,我正在想要不要给她,最后还是给了她。然后,她又切到手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小G还是问我要水果刀,我想她已经切到两次手了啊,可是我还是给了她。


她就第三次切到了手。


不过,从那以后,她也切水果,但是再也没切到手了。


如果你的孩子切到了手,你会不会还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她刀?


其实,孩子想要尝试和探索的许多事情,都是存在风险的,关键要看,孩子是否能承担得起这个风险


小G切到了手,我没有很夸张地说“是不是很疼啊”,她自己也没有特别难过,贴上创可贴就算了。


很多大人,看到娃切到了手,跌倒了哪里破了皮,就特别紧张 “啊,宝贝你流血了”,娃就觉得自己好像受了很严重的伤,也变得紧张起来,本来没想着哭的,也嚎啕大哭了。


然后大人又说:“你以后可千万别玩刀了,太危险了”,娃以后就不能玩刀了,默认刀是危险的。


可是,难道娃子不需要学会使用刀吗?一把切水果的小刀,大人又在旁边看着,有多大的风险?


也不过是像小G那样,切破几次手,慢慢就学会了用小刀,自己也不觉得怎么样。



其实四岁后娃子用小刀切水果,切到手的情况都很少。只是小G才三岁,手指没那么灵活而已。


即使她还没那么灵活,我们也没跟她说“你不行”,还“感谢你为我们切水果”,她觉得自己做的事情还蛮有价值的。


所以,很多探索都伴随着风险,我们权衡一下,娃和妈,能够承担的风险,就让孩子去做。孩子即使受一点小伤又怎么样,比起“我不行”这种持续的挫败感,擦破点皮真的不算什么。



娃有一个认识社会,形成一些被社会认可的行为,而后才能被社会接纳。这个认识,其中有一个重要环节,除了教之外,就是让他自己试

娃是在不断尝试中成长的


比如,西方国家家里的桌椅边角是不包的,娃撞过一两次后,知道厉害,就会避让,娃打翻了碗或者故意折腾不吃饭,那就下顿再吃,他知道这样会挨饿,以后就不会这样了。

我们常说,
顽皮的野孩子聪明,多有出息。为什么?因为顽皮,试的机会特别多


各种试错的刺激,会让他自小就会有更多的经历,从而发育更好。还记得《脑神经科普:聪明的孩子大脑是怎样的?》中的小白鼠实验吗?


环境可以塑造聪明的大脑。即使资质一样的孩子,在不一样的养成环境,大脑发育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神经学证明——大脑是否聪明,最重要的是神经链接网络的发达程度。什么叫做发达呢?1.神经粗,2.链接多,密集编织成网。


(哈佛大学加恩-维登教授新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拍照得到的大脑神经网络图)


“笨孩子”大多只有一条路,就是俗话中的“死脑筋”;娃子“野”多了,尝试的机会多了,就能“此路不通还有路,条条大路通罗马”。


灵活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大脑神经链接的发达程度。


如果这也不让试,那也不让碰,取代孩子去完成本该由孩子自己去完成的事,过度溺爱,这是取消或代替娃应有的成长过程


但是,在尊重孩子天性,让娃多尝试的同时,也要有规则。



有些动物有一个特征很明显,长到一定的程度,成年动物就会将幼崽赶走,否则就会与成年动物争食,还会妨碍幼崽的成长。


养过鸡的都知道,母鸡先是宁肯把含进嘴的食物给小鸡吃,小鸡长到一定程度,与母鸡争食时,母亲就会把小鸡赶跑,这也是为了让小鸡懂得自己去觅食。


这就是规则

如果野孩子也到没规则,就变成熊孩子。


3月27日,11岁的小哥哥带着妹妹乘坐电梯,中间哥哥突发“奇想”,尝试在电梯内做“伸展运动”,他一边用手臂撑住墙,一边用脚抵住电梯门。


于是意外发生了,当男孩把脚蹬在电梯门上时,伴随着一股白烟,电梯主控板弹出墙壁,电梯内侧的安全门“飞”了出去,两个孩子被吓坏了,幸好没有发生意外。


随后小区物业找到他们父母,商谈维修费用问题的时候,孩子母亲在业主群里的回答亮了:


“明明是电梯质量不行,跟‘纸片’似得,还怪我们家孩子。如果不是我们家小孩检验了电梯的质量,将来要是老人坐电梯的时候遇上点什么事,那可咋办?


于是得出一个结果:“非但维修电梯的钱我们不会出,物业还要感谢我们!”


娃喜欢玩电梯,也不是第一次听闻的事情。


今年6月,咸阳一小区,一小男娃在居民楼里的电梯里小便,这样的“恶作剧”多达1天3次,且持续长达半个月之久,导致电梯经常充斥着一股尿骚味。


小男娃被逮到后,父母的态度和反应却跟上面的家长截然相反,并没有做出过多辩解,而是迅速做出了两件事,坦然承认错误


第一,妈妈在第一时间道歉,并在业主群发布了孩子的道歉信。


第二,爸爸监督儿子打扫电梯1个月以示惩戒。


所以,野孩子和熊孩子之间,只差一个规则。


Bing总结:

有些妈妈会跟我Bing抱怨:“我家孩子太好动啦,太皮了,头痛啊!怎么办呢?”其实热闹的娃跟安静的娃,各有各精彩。


而且,娃就是一好奇心爆棚,十万个为什么,好动乱窜的物种。如果这不许做,那不许做,不压得娃憋屈抑郁,就是原地大爆发。


其实,可以尊重娃的天性,确保没大危险的情况下,让娃去野,尽情地野


如果这也不让试,那也不让碰,取代孩子去完成本该由孩子自己去完成的事,过度溺爱,这是取消或代替娃应有的成长过程


但要注意,很多探索都伴随着风险,我们权衡一下,娃和妈,能够承担的风险,就让孩子去做


最后,最最重要的是,野也要有个度,有个规则,不能让娃野成毫无尺度的熊孩子。


野孩子跟熊孩子之间,就看家长怎么平衡了。


推荐阅读

《棍棒教育又双叒回潮?》

get完这波花式"激公带娃"干货,娃甩出别人家的孩子N个银河系》



今日团品
圣诞                 珍藏版

1Learning Resources磁铁套组玩具

断货王Learning Resources磁铁套组玩具来啦!培养娃动手能力创造力,好玩又涨知识,全网抄底团购价,还买一送二。详情请看今天次条。

|这是DrBing公众号|


【知性逗比,欢迎关注】

合作微信yhlberr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有赞微小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