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瘟疫下的英雄——真正力挽狂澜的人,从来都是有识之士

Bing 英华兰DrBing 2021-01-21

不想错过我的推送?

请收藏甚至丧心病狂地“添加到桌面”
时而严肃时而笑岔气的干货Bing
带你鸡娃并客观认知这个世界
DrBing |  人物

人都说,时势造英雄

每一次公共事件,都会推出时代的英雄。

今天,我们就来讲两个不同时代“白色恐怖”背景下的英雄故事。



时间倒退回110年前,是1910年,大清帝国灭亡的前一年。

就在那年深秋,沙俄西伯利亚两个贩卖皮毛的生意人来到了满洲里,住在一家旅馆里。

入住当晚,他们身体就开始出现不舒服,发烧、咳嗽、咯血,没过几天就死了。

和两个俄国人住在一起的还有两个素不相识的人,没想到他们也被传染,几天后也以同样的症状病死,尸体旁边都是血痰。

很快,这种恐怖的病症就弥漫到整个哈尔滨,被感染的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据统计,那时哈市每天平均死亡50余人,最多时一天死亡200人。

之后,疫情又沿着中东铁路,从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一路狂奔,直杀北京。

直到这时,后知后觉的清政府才万分惊恐的意识到——瘟疫来了!


面对瘟疫,当下之急就是赶紧找人想办法控制,但找谁呢?

清政府并没有太多可控挑选的对象——他们手下的那帮宫廷御医基本不可靠,对付瘟疫,还得找这方面的专家才行。

恰逢此时,一个绝好的人选出现在清廷的视野——此人就是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的伍连德。

伍连德,31岁,剑桥医学博士,精通西方医学,而且在西方时专做传染病研究,熟谙细菌学、流行病学,简直是天赐之人!

清政府虽然昏庸,但在治理这次鼠疫上还是有明智之举的——那就是任命伍连德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给了他绝对的权利。

临危受命的伍连德来到哈尔滨,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搞清楚这到底是什么瘟疫?

按照他在英国时学到的方法,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解剖尸体化验,但在当时的中国根本行不通。

没办法,他就偷摸找来一具日本籍女人的尸体,藏在地下室里秘密解剖。

果然,显微镜下,鼠疫杆菌暴露无遗。这也是中国第一例有记载的病理解剖。

但伍博士很快陷入了矛盾之中——按传统理论,鼠疫杆菌是通过啮齿类动物和跳蚤传播,只要做好鼠类和跳蚤的灭杀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而滴水成冰的东北严冬,动物活动困难,并不是鼠疫传播的好时机,为什么还会大规模爆发呢?

经过走访调查,伍连德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理论——这次的鼠疫存在人传人的情况。

而且从呼吸道感染症状严重的情况判断,极有可能是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呼吸传播。


但是,这个理论在当年相当于痴人说梦。

法国的鼠疫权威专家梅斯尼当时也在东北,他对伍连德的说法嗤之以鼻,仅仅按传统理论进行防护,便放心大胆去诊断患者。

结果,六天之后,梅斯尼染病去世。

学术界大为震惊,相信了伍连德的说法。

于是,伍连德就按照自己的判断,系统地提出了一整套防治方案,并在清朝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实施。

第一步,确定传染源。

士兵挨家挨户搜寻感染者,一旦发现马上送到医院,按重症、轻症、疑似进行分级处理,避免交叉管理。

然后,病人房屋用生硫磺和石炭酸消毒。

此时他遇到最难啃的骨头——尸体处理。

中国人入土为安的观念根深蒂固,但当时东北大地土硬如铁,根本无法深埋土葬,那就只剩一个办法——烧!

在朝廷圣旨支持下,2200具病人尸体被浇上煤油,付之一炬。

这可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集中火葬。

第二部,切断传播路径。

说白了,就是隔离,这是最古老但也最有效的方法了。

政府从长春调集1160名士兵,对哈尔滨疫区进行严格的封锁和交通管制,疫区被分成红黄蓝白四个区域,每个区的居民佩戴同色证章,只能在本区活动。

也是伍连德提出了“疑似”的概念。

凡“疑似者”,被伍连德安置在由120节火车车厢临时改建的隔离营里,专门设置了医护人员和巡警,严防交叉感染。

而且他规定疑似患者每天测量体温、检查症状,连续七天正常就可以解除隔离,这种办法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最早的现代防疫管理体系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

同时,为了避免疫情持续扩散,从1911年1月开始,东北境内铁路陆续停驶。

1月13日,清政府在山海关设立检验所,凡经过旅客,全部停留,观察五天。

1月15日,陆军部加派军队,阻止入关客货。

1月21日,又下令断绝京津交通。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封的不是一座城,而是整个东北。


最后一步,是保护易感人群。

伍连德判断,易感人群有疫区附近居民,特别是其中抵抗力低下的老幼居民,还有在一线与病患频繁接触的医护人员和警察。

于是,他要求医护与军警严格佩戴口罩,还亲自设计了一种双层纱布加吸水药棉的口罩,这种口罩被称为“伍氏口罩”,沿用至今。

那伍连德的“三板斧”效果怎么样呢?

简直可以用奇迹来形容。

在伍连德的治理下,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鼠疫就在东北被扑灭,最终的总死亡人数是6万人,相当于东北1400万人的0.4%左右。

要知道,欧洲鼠疫一爆发就是3年,死亡2500万人,对比之下,伍连德真的非常了不起!

经此一役,伍连德成为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奠基人。

之后,他又筹办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担任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也是1935年诺奖候选人之一——是屠呦呦之前离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最近的华人。


我们第二个讲述的英雄,是一个“过气”的老人要不是这次新型肺炎爆发,他可能早就被遗忘了,他就是钟南山。

1936年10月20日,钟南山出生在南京中山医院,是钟家两代单传的男孩。

他的父亲钟世藩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就是伍连德创建的那个医院),之后又取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是著名儿科专家,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为医学顾问,母亲廖月琴则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

出生在这样的医学世家,钟南山从小就立志学医。
青年时代的钟南山与父母、妹妹

20岁那年,他考上北大医学院,23岁还拿了个全运会冠军,顺带还破了纪录。

但工作后的钟南山事业上一度不能受到重用,被分配到了广州当时最破最小的医院——广州第四人民医院,又被征调去了没人愿意去的呼吸科,天天和病人的痰打交道。

不过,他还是潜下心来认真对待,观察每个病人痰的颜色和形状,对病人的痰液进行分解,竟然创造性地发现了每种症状对应不同的分泌物和不同的治疗方法,这样一搞就是六年。

直到1977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代表团来中国参观时,意外地发现了钟南山所在小组独创的治疗方法,评价很高。

至此,钟南山才逐渐在医学界崭露头角。

1979年,他成为中国向英国派遣的第一批留学生。

为了能真正参与到英国医院的学习和治疗中,钟南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两次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让英国同行们瞠目结舌。

第一次,医院的一台血液分析仪器坏了,钟南山自告奋勇去维修,竟然修好了!但还需要检测,钟南山就从自己血管里抽了800毫升血,直到仪仪器正常运转。

第二次,钟南山想研究一氧化碳对血红蛋白的影响,他又亲自上阵,一边让朋友吸烟制造带有一氧化碳的空气让他吸入,一边抽血检验。

这样的勇气,英国同行们是断断不会有的。

回国之后,钟南山的事业迎来拐点。52岁时他担任广州医学院院长,8年之后,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还被聘为联合国《全球哮喘防治战略》的中国代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

如果不是非典爆发,他可能会是一个正常退休的医务专家。

但是非典的到来,又一次改变了他的事业轨迹。

2002年11月,一种奇怪的肺病开始在广东佛山蔓延:持续高热、干咳,肺部经X光透视呈现“白肺”,使用各种抗生素毫不见效。

这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死亡率也比普通肺炎高很多,眼看病人一波波涌进医院,医生护士一批批被传染,但所有人都毫无办法。

钟南山所在的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也接受了这样的病人,多年的行医经验告诉钟南山,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特殊传染病!

在这个非常时刻,钟南山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

但怎么治疗,如何护理?所有人都还是摸索。

一开始,一些北京专家判断这是“衣原体”感染,并提出用抗生素治疗,被媒体大量报道。

只有67岁的钟南山坚决反对。因为他在临床试了很多次,抗生素对非典患者根本无效!

于是他顶住压力,多次公开疾呼:
病原不是衣原体,不能使用抗生素!

他通过翔实的研究得出结论:这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

钟南山后来对媒体解释:
这不是一般的学术争论,事关病人的生死,耽误时间,用错了药,就可能多死几百人。

他的坚持使广东省少走了很多弯路,后期统计时广东省非典病死率是全球最低的(3.8%),如果不是他的准确判断,恐怕非典的结局要改写。

当年4月,钟南山又一次和主旋律唱“反调”。

卫生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有人在会上宣称“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钟南山马上开口反对:
什么现在已经控制?根本就没有控制!
目前病原都还没搞清楚,你怎么控制它?

他的耿直引起舆论一片哗然,但实话却是抗击非典最急需的“药”。

事后他对媒体透漏:
当时全国疫情都在蔓延,我们所的医生都倒了20个了,实在不能扯淡。

非典时期,67岁的钟南山曾经连续工作整整38个小时,自己也生病累倒。

别人不敢接的烫手山芋他抢着接:“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

短短几天时间,广医附一院便接收了21位危重病人。

亲自检查每一个病人,制定治疗方案,甚至抓起人工气囊为病人输氧。

终于,在他的带领下,钟南山团队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两位双肺渗出病灶弥漫、生命垂危的非典型肺炎患者,用方法抢救治疗后出现了奇迹。

这套救治方法也成为我国SARS诊治指南的基础,大大提高了非典的治愈率,明显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

2003年7月,非典被彻底攻克。

广东省委、省政府公开发表评价: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抗击非典型肺炎事件中起到了主导性作用,钟南山功不可没!

非典之后,钟南山的名字渐渐在公众视野里淡去。

但他其实一直没闲着,业务研究之余还时不时出来唱“反调”。

比如质疑新药上市不规范,在医卫界会议上发问:
同一种药能有十几到几十个名字,往往是一个药品改个名,摇身一变,就成了新药,‘身价’立刻飙升。
这些批号是怎么拿到的?谁来把关?

再比如坚持对公共事件发声:
无论是有病还是没病,50岁以上人的肺都是黑色的!

八九年前,人们还不知道PM2.5为何物时,他就多次呼吁检测公布PM2.5数值,并提出“灰霾与肺癌有极大的关系。

他自己说:“我老有一种感觉,好像专门喜欢跟谁较劲,老觉得不管走到哪儿,自己都不太受欢迎。

但是“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

17年之后,钟南山重回大众视野,就在武汉方面只说新型肺炎“不排除有限人传人”时,他的发言就好似平地炸惊雷:
新型肺炎存在人传人。
医护人员有感染。
没事尽量不要去武汉。

在他开口之前,大部分人对疫情知之甚少,甚至盲目乐观。

很多重要信息,都是钟南山第一个告诉大众。

84岁的他一边不让公众去武汉,一边自己登上去武汉的高铁。

随后,他频繁出现在媒体,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该怎么办,严格秉承着一个科学家应有的做派:客观,诚实,有一说一。

而他说的每句话,大家都深信不疑。在民众眼里,钟南山就代表科学,代表权威。

虽然这次肺炎的疫情还没有结束,但钟南山无疑已经成为百姓此刻最信任的人。

就像老百姓的一颗定心丸,看到他,心里就踏实。


Bing总结:

这两个英雄人物看似活在不同的时空之中,但他们所代表的精神都是一样的——既有国士的担当,又有战士的勇猛。


能够力挽狂澜的人,从来都不是钻营权谋的投机分子,而是真正的有识之士。


同时,历史不能被遗忘,历史是用来警醒的。


这些“白色恐怖”岁月中的风云人物,也在时时的提醒我们,只有科学和实干才能救国。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
《欧洲中世纪大瘟疫》
《1910年鼠疫事件》 
知乎网:@神经内科余医生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李月亮


推荐阅读

疫情下|第一批扛不住的企业开始倒闭,中国企业的求生欲有多强?》

《病毒与人类相伴,千万年来从未改变》

《白左是怎么误国的?》


本周团品
1paulmann柏曼护眼灯

保护娃的视力,从选择照明光源做起!德国Paulmann专业灯具,50年品牌历史,造型时尚大气,品质值得信赖!还有五年超长质保哦!详情请看这里

2雅客优途儿童内衣套装简约舒适、无痕无感,高档50支兰精莫代尔面料的儿童内衣。随心裁设计,可轻松修剪长度,买两套还能立减12元哦!详情请看这里。



|这是DrBing公众号|


【知性逗比,欢迎关注】
【合作微信】广告:yhlberry ,开团bernibong

本周团品
1小学生绘本课堂

刚需教辅,家有小学生必入!资深名师打造,在家辅导语文不发愁!紧跟统编教材,一套搞定大语文!详情请看这里。

↙↙↙点击阅读原文进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