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如何学习 - 成为更好的终身学习者
本文结构
本文共计:6800字10图
预计阅读时间:20min10s
6000字长文预警,建议拉到底部,先看总结 原创不易,欢迎「点赞,在看,转发」支持❤ 温馨提示:一定不要错过红字~
酥鱼我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当了十六年的学生,工作又选择了程序员这个发展日新月异、需要持续学习的行业。
如何提升学习效率,减少学习带来的挫折感和痛苦,一直是我所苦苦追寻而不得的。
每每看到别人能用更短的时间,学到更多、更深刻、更系统的知识,我都留下了羡慕的泪水。
因此我也曾向很多学霸、前辈们请教学习的法门,多多少少能有些学习方法上的收获,但这些方法都因人而异,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始终觉得自己对于「如何学习」这个问题,理不出一个最完美的、有逻辑性的答案。
直到我接触到了Coursera上的一门免费课程Learning how to Learn[1],这门课从神经学、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大脑认知的底层原理,和学习的本质,从而提供了一系列提升学习效率、减轻学习痛苦与挫败感的技巧。
这门课视频内容大概10小时,值得花时间去上,但是如果你想节省时间,可以直接看看本文。
如果你刚好学过这门课,可以跟着本文一起「复盘」一遍(学过的你一定知道复盘的重要性。
另外有一本书《学习之道》[2],是这门课的书面材料,书的作者也是课程主讲老师,内容和视频是相对应的,因此也可以直接啃书。
废话讲了一堆,下面跟着我一起开始正文吧~
人脑的两种思维模式
提到学习,离不开大脑的思维,有了思维才能去理解、才能拥有记忆。
人的大脑一共有两种思维模式:
Focused Mode 专注模式 | Diffuse Mode 发散模式 |
---|---|
集中精力解决单一问题 | 放松的思考模式 |
熟练掌握的内容 | 新事物学习,获取灵感 |
顺序思考 | 整体思考 |
熟练掌握的内容 | 新事物学习,获取灵感 |
以弹珠游戏类比大脑的思维:
「专注模式」下,大脑遇到已知问题,能快速定位到已掌握的知识,利用训练好的知识回路,专一且迅速的解决问题(弹珠定向发射),此时思维的粒度很细(弹珠盘上的桩很密集),当遇到新问题时,由于过于关注细节,大脑无法进行更广的思维跳跃,无法将更多的知识回路连接(由于桩很密集,弹珠弹射区域很小)。
「发散模式」下,大脑处于放松状态,不考虑细节(弹珠盘上的桩很少),思维灵活跳跃,能从整体层面解决问题,更有助于发挥创造力(弹珠随意发射,在较大的区域弹射)。
这两种思维区别很大,而且不能同时应用,所以我们需要将两种思维模式结合使用,灵活转换
。
举个例子🌰:
Salvador Dali,20世纪著名超现实主义画家。他有一个有趣的方法,来帮他创造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坐在椅子上,放松大脑,模糊的思考着之前专注的事情,手上拿着一串钥匙晃悠,当他睡着时,钥匙会掉落在地上,把他吵醒,这样他就能把脑子里刚刚「发散模式」下的联想和点子集中起来,带着它们回到「专注模式」去记录灵感并进行创作。
「专注模式更适合解决细节问题,发散模式更适合寻找灵感和整体解决方案」。
如何拥有更牢固的记忆
学习,其实就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就是两步,「理解 + 记忆」。
理解,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比如听老师讲课,看书,看视频,看资料,请教前辈等等,方式很多,这一步一般不需要很多时间。
先来谈谈记忆,这门课把人类记忆划分为两种:
Working Memory 工作记忆 | Long-term Memory 长期记忆 |
---|---|
短期记忆 | 长期记忆 |
负责处理即时的有意识的想法 例如专注学习新知识时 如果不加以复习和记忆,会被其他信息挤掉 | 负责存储已掌握的知识 需要时常复习,才能提升未来能记忆到的几率 |
类似于计算机内存,或者一块小黑板 | 类似于硬盘,或者一个存储仓库 |
例如你尝试在脑海中用多个概念串联起来, 去解决一个当下遇到的问题 | 例如你回忆99乘法表去计算9×9的结果 |
存储于大脑的前额皮质,与大脑的其他部位可以联系 | 占据大脑大片区域 |
容量较小,因人而异,大约可以存储四个组块的信息 | 容量巨大 |
处于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区域,与大脑的其他区域可以连接 | 不同类别的长期记忆,处于大脑的不同位置 |
「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将已经理解的知识从工作记忆,转化到长期记忆」。而这个过程,需要的是「练习」。
那么怎样在相同练习次数下,获取更牢固的记忆
呢?
「间隔重复」:刻意的进行反复练习,每次练习中间要有间隔,不断增大两次练习之间的时间间隔。(同样次数的练习,分散在几天中做的效果 比集中在一个晚上做更好) 利用比喻、类比、想象,将知识 和 人类「感官联系」,如视觉、听觉、触觉、情感,更有利于记忆。例如:把想要记住的东西,转换成一些难忘的画面、大声朗读单词文章等等 「充足睡眠+睡前复盘」:睡眠对于学习至关重要,入睡时脑细胞会缩小 使得专注学习时产生的代谢毒物可以被清除,且大脑会在睡眠期间自动清理不重要的记忆,并在潜意识中排演睡前学习的内容。因此睡前花几分钟回顾学习内容,有助于记忆。 「冷静」。在你感到紧张/生气/害怕时,这些情绪会占用你的工作记忆。因此开始专注前,要排除各种情绪的干扰。
学习的本质:Chunk 组块
「Chunk 组块」:是指大脑可以轻松使用的小而紧凑的「信息碎片」(可以理解成多个神经元组成的回路或思维回路
「Chunking 组块化」:根据意义和逻辑将信息碎片拼接起来,得到Chunk的思维过程
概念有点抽象,举一个拼图
的例子🌰:
一堆拼图碎片是凌乱无意义的,每块拼图碎片的棱角和图像就是它和其他碎片相互连接的信息和逻辑,理清了所有碎片的逻辑关联,拼成整体后,才能得到一个具有清晰逻辑的整体图片
再以小星星⭐举例:
S,T,A,R四个字母单独看,都是单纯的无意义字母,组合成Star
后,就是一个有意义的词,你就能联想到五角星的图片形象,也能联想到星空,这就是一个「chunk」的例子,这个「chunk」虽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在你的大脑中,真实存在着相互连接的神经元,其中包含了对四个字母、五角星和星空形象的记忆。
最后一个栗子🌰:
我们人类出生后最初的学习,就是认识妈妈,一个母亲不断的在孩子面前说“妈妈”这个词,孩子就能学会叫妈妈,并且能把“妈妈”这个词的发音,和母亲的笑容、母亲的形象联系起来,从而不会把别人错认成妈妈。这个学习过程会形成下图👇这样的神经回路,也就是「Chunk」。
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内容介绍「Chunk」呢?
因为,「专注学习、重复训练的过程,就是建立chunk的过程」,当chunk建立后,神经回路里的任何一点,都能引导你串联整个记忆回路。
人类复杂的神经活动、记忆的存储、牛顿从“苹果落地”到“万有引力”,都建立了并依赖于大脑中众多的「Chunks」。
「Chunk」就像是人脑中「最小可利用的思维回路」,解决复杂问题、掌握复杂知识时,需要利用到众多的相互关联的Chunk,最终形成了你整个大脑的思维网络。
再回到之前讲的学习的本质,就是「理解+记忆」,记忆这一步的技巧前面已经讲了,理解这一步要做的,就是把现有的外界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在大脑中形成Chunk,为你所用。
那么怎样建立牢固可靠的Chunk
呢?
「1. 开启专注模式」
集中注意力,切断一切外界干扰,不能让有限的工作记忆被其他事情占用。
例如呆在一个安静的环境,打开手机电脑的勿扰模式,将手边无关的东西都拿开,打开番茄钟计时,然后开始专注。
「2. 自下而上学习 - chunking」
先从「基本概念」开始理解,在理解的前提下,将新知识与已掌握的知识相关联,建立chunk。
理解后不断的用「自测」的方式,检验chunk是否真正形成。自测的形式很多,可以合上书回忆所有内容,也可以practice(实践),脱离书本,自己利用Chunk去实际独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过程知道「怎么使用chunk」
「3. 自上而下学习 - context」
gaining context,获取背景知识,从更广的更高的角度去理解chunk如何融入整体的知识架构,通过这一点去了解「何时何处使用chunk」,掌握了how to之后,思考why to ,when to,从而在遇到问题的各种场景中信手拈来。
例如🌰看一本书之前,先看看图片、章节大纲,看完一本书后,画流程图、思维导图,就能更清楚整体的结构,有利于chunk的建立和巩固。
最高效的学习方法:间隔重复
Science杂志曾发布一篇论文,让一群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在相同时间内,学习一篇科技文本,最终的结论是这样的:相较于 重复阅读、边学边画思维导图等方式,通过「recall」方式学习的学生,学的最多、也最牢固。
这里的「recall」,我把它总结成间隔重复练习法
,也就是不断重复下面的3个步骤:
学习 脱离书本回忆(「自测」) 留出时间间隔(随着练习的次数增多,逐渐增大时间间隔)
看完这篇文章,你可以忘记所有内容,但是一定要记得这个 经过实验验证有效的 学习方法。
一些学习的误区
看书喜欢画线、画高光
:很容易给自己造成”画了就是会了“的错觉,不是不可以画重点,但是记得要通过「自测」的方式检验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掌握。能看懂,就是会了
:能看得懂不代表能独立解决,不要觉得你理解的知识,就是你的知识。一定要自己亲自「去实践,去自测」。要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过度学习
:在掌握一个知识后继续反复学习和训练的行为,在需要练出肌肉记忆、自动反应的情况下是必要的(比如体育竞技、演讲),在其他状况下,过度学习是「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思维定势
:固定的思维形式、牢固的记忆和chunk可能会阻碍你发现更好的灵感,因此在学习新事物时,要「把过去的思维模式先放下」。(有几个关于死亡的句子对这个观点具有启发性:1. There's the old saying that science progresses one funeral at a time,国外有句老话说,科学会随着每个葬礼的进行而进步;2.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曾说,死亡是我们生命中最酷的发明,死亡是生命轮换的代理人,它淘汰旧的以给新生事物发展空间。3. 死亡意味着根深蒂固的旧思想的流逝)
一些学习的技巧
记笔记
:看书时,减少划线和画高光以避免错觉,可以在知识点旁边写下你「自己的理解」,这样更利于加深印象,巩固记忆(酥鱼我仍然记得,我高中的时候做练习册,都喜欢把练习册写的黑压压的,即使是我掌握了的知识,也会在旁边写上清晰的解题思路。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我看过的书随便翻一翻就能看到笔记。我相信比起看完了还是一片雪白的书,这种方式更容易加深记忆换个环境
:间隔重复练习的时候,「切换不同的环境」,可以帮助我们脱离记忆对固定场景的依赖,避免单环境下的知识误区,更全面的理解所学知识的各个方面transfer知识迁移
:联系「不同领域」的相似chunk,也有助于加深记忆interleaving交替学习
:在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可以「交叉」着不同类别的问题、方法、知识一起学习,有利于让大脑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更利于记忆。(用过百词斩的应该知道,他们的逻辑就是背一轮单词,再来一轮,不同的单词交替着出现,比一个单词一直背的效果好很多)另外可以了解一下「Anki软件」,利用交替学习等原理实现了帮助记忆的算法,形式类似于百词斩,只是把单词换成了你想记忆的知识点。奖励性学习
:在学习或者完成适量的目标后「激励自己」,可以让负责人体动力的多巴胺发挥生理作用刻意训练
:「专注于学习困难的部分」,是容易和别人拉开差距、超越平均水平的好方法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对于一些困难的任务,需要很多时间和付出才能得到结果,如果只关注结果,会让人产生痛苦,导致拖延。只关注过程恰恰其实是大脑最喜欢的,在deadline之前的时间内,平静地尽最大的努力,关注每个番茄钟的30分钟周期,是否专注成功。在睡前坚持写周计划和日计划
:研究显示入睡时潜意识会进入类似于 Diffuse Mode 的状态来“消化”和“排练”要完成的项目,从而使你在白天能更好地去完成他们。写计划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如果你不这么做,这些待办事项就会停留在你的 Working Memory 中,占据宝贵的精神空间。通过将它们转移到纸上,你能够更好地专注于做事情本身。确定好停止学习的时间
:计划并严格遵守于 停止学习、专注、工作的时间是很重要的。这么做有助于形成日程规律,形成惯性,还给你更多时间去休息、发展身心健康把最困难最厌恶的事情放在早上第一件事做
运动
有助于神经元的活跃,有助于学习和记忆创建生动的视觉比喻和类推
,将知识形象化,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内容本身,将新事物与旧的神经回路联系了起来,使得大脑能思考得更快、更发散,也能帮助你突破定势 比如 18 世纪的化学家开始想象和可视化分子级别的运动时,他们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与其他人一起合作
,在专注模式下,大脑倾向于坚持已经建立的推理步骤。与其他人一起合作可以填补你思维上的空缺,建立起更强的自我纠正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与你一同合作的人们就好像是对你而言的外部发散思维。对身边的人解释所学的内容也有助于自身的学习。考试策略
:前文中多次提到「自测」,测试本身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体验,
如何准备一场考试
这里介绍 Richard Felder 博士 提出的「备考清单」。
是否认真地理解了内容? 是否与同学讨论过课后问题? 是否尝试列出课后问题的解题大纲? 是否积极参加小组讨论? 咨询过老师吗? 是否弄清楚了所有课后问题的答案? 对于不清楚的问题,是否在课堂上提出疑问? 是否尝试快速列出一些问题的解题大纲? 是否认真通读了辅导书 是否参与考前复习? 测试前有一个合理的睡眠时间吗?
对于上述问题,在理想的备考状态下,肯定的回答越多越好。
一些考试时的策略
:
「先难后易」:如果我们先大概看一眼题目,从困难的问题出发,将它们“加载”到大脑中,然后跳回去做简单的问题,从而使大脑进入 Diffuse Mode 发散模式,这样就很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难题的思路(当然,应该控制在你能力范围内,如果短时间内找不到思路,应该直接跳过)
「保持兴奋」:当你处于紧张状态时,大脑会分泌化学物质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但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这些反应。恐惧和兴奋其实是两种很相似的反应。当你坐在考场里,心跳加速,满头是汗,如果你「不去想“这场考试让我恐惧”而是“这场考试让我兴奋”」,这会对你的考试非常有 帮助。
「深呼吸」:考试时感到心慌是自然反应。你可以通过深呼吸来部分或者全部抵消这一反应。当然,不要等到考试的时候才去做。考前两周、考试开始前的最后时间里做深呼吸,有助于平复心情。
「不要被大脑欺骗」:我们的大脑经常会欺骗自己,是自己认为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在考试过程中要时刻小心,可以多眨眨眼或是晃晃头,用这种方式来提醒自己稍微往 Diffuse Mode 发散模式 倾斜一点看看有没有出错,然后再用 Focused Mode 专注模式 进行确认。
拖延症 & 习惯
「拖延症的原理」:
拖延症是个普遍的现象,在所有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体现,这是因为,「拖延是大脑做出的自然反应」。
当你遇到不想做的事情时,会感受到不快,这种刺激(Cue)激活了大脑中与疼痛相关的区域,大脑就会迅速作出反应去寻找停止这种负面刺激的方式,即转移注意力到另一件令你愉快的事情上,从而让你在短期内感到舒服一些。
「拖延症的影响:」
拖延的负面影响不限于当前被拖延的事情。例如你觉得某一门课或者某一类知识很难,拖延症使你不断地拖迟学习它,当这种拖延行为成为习惯后,即使是想到学习这件事,都会令你痛苦。
因此拖延的负面影响是有累积效应的,越拖延,不适的感觉越强。
对抗拖延症的几个技巧
:
有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真正去做不喜欢的事情后,这种精神上的抵触和不适很快就会消失。了解这个原理,在遇到不想做的事情时,暗示自己「先开头去做,很快就能克服」,就可以减轻负面刺激带来的不快感 「番茄工作法」:利用计时器或者番茄钟,「计时25分钟」,这25分钟内排除一切干扰集中精力专注,专注结束后,「计时5分钟」,给自己一些奖励:放松一下/起来溜达一圈/上网冲冲浪/吃点零食/聊会天。30分钟一次循环,这样的时间效率会相当高,计时器的作用,就是Cue,提醒你切换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25分钟的专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不难。但是如果你发现自己很难持续专注25分钟,那可以循序渐进,先从10分钟开始训练自己的专注耐力) 利用 习惯
对抗拖延症,是对抗身体的本能,需要消耗精力和意志力,而「习惯就是我们的节能机制」。
一旦形成习惯,只需要一点点的Cue(信号),后面的行为就会「像呼吸一样自然」,消耗很少的精力和毅力
就像你刚开始学车,倒车入库会让你手足无措、手心流汗、提心吊胆,但是当你成为了老司机,看后视镜、转动方向盘就会一气呵成,流畅自然。
那么如何养成好习惯
呢:
Cue信号:触发惯性行为的外界刺激。比如待办清单上的第一项,办公桌前的便利贴。Cue 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时间、地点、感受、反应,从这四个方面,「为自己的好习惯,找一个显眼的信号」。 Routine惯性行为:大脑受到信号刺激后,习惯性做出的反应。「反复多次的练习」,就可以养成。 Reward奖励:任何习惯得以延续,都是因为它可以回报我们,它会立即给我们带来愉悦感。拖延极易养成习惯,就是因为拖延能带给我们迅速即时的愉悦感。因此为了克服拖延症,「奖励好习惯」很重要。 Belief信念:习惯的力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你在内心深处往往认为它们是无法被改变的。
总结
灵活运用 两种思维模式
:专注模式更适合解决细节问题,发散模式更适合寻找灵感和整体解决方案牢固记忆
的4个技巧:间隔重复、感官联系、充足睡眠+睡前复盘、保持冷静学习的本质是 建立组块
Chunks,建立过程有三个步骤:开启专注模式、自下而上学习、自上而下学习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间隔重复
练习法(可以用Anki应用辅助)拖延症
没那么可怕,只要开始入手做,痛苦就会减轻;可以利用番茄钟
、良好的习惯
,来帮助你减轻拖延症提高效率4个学习误区、14个学习技巧、关于考试的几个技巧也值得掌握~
参考资料
[1]Learning how to Learn: https://www.coursera.org/learn/ruhe-xuexi
[2]《学习之道》: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95988/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