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接昨天 | 八上历史知识点详细版后半部,期中考试必看(可下载完整版)

历史君说

接昨天发送的详细版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汇总,本期带来后半部分,文末附两期合并后的电子版下载。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5课 北伐战争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中共三大: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3.黄埔军校: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二.北伐胜利进军

1.目标: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3.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叶挺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4.战果: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5.工农革命运动: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最终取得胜利。

6.北伐军能够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作战方针正确

(2)国共两党齐心协力

(3)官兵英勇奋战、共产党员先锋作用

(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配合和支持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叛变革命: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2.统一全国: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一.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秋收起义。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3.建立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1927年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为中国找到的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5.胜利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6.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7.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启示:照搬苏俄革命的经验,通过城市武装起义,以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三.工农武装割据

1.概况: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2.典型:在全国各地十几块革命根据地中,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

3.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长征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长征概况:

(1)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2)长征路径: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突破四道防线→突破湘江→渡过乌江→解放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

3.历史转折: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贵州遵义

(3)内容:

①结束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领导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意义: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长征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5.长征精神:大无谓的革命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精神,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1.爆发: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炮轰沈阳城。

2.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②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

③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④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3.结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二、一二·九运动

1.原因: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2.时间:1935年12月9日

3.过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手无寸过程铁的青年学生

4.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意义: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

1.时间:1936年12月12日

2.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3.经过: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结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停止内战、接受联共抗日等条件。

5.和平解决的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过程:日军以军事演习中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绝后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反击,七七事变爆发,这一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3.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4.结果: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5.爱国将领: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共产党部队改编: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2.形成标志: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三.淞沪会战

1.时间:1937年8 -11月

2.爆发:日军借口一名军官在上海虹桥机场被中国守军击毙,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3.抵抗事迹:姚子青率军守卫宝山、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

4.结果:上海失陷,毙伤日军4万多人

5.影响: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13日

2.罪行: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台儿庄战役:

1.时间:1938年春;地点:山东台儿庄;               

2.指挥者或部队:李宗仁(国民党);

3.意义: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保卫大武汉(武汉会战)

1.时间:1938年6月,日军进攻武汉。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

2.意义: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广州、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1.时间: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

2.意义:中国军队获得会战胜利,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3.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4.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豫湘桂战役:抗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 平型关大捷

1.时间:1937年9月;地点:山西平型关;

2.指挥者或部队:八路军一一五师  林彪;

3.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抗日根据地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敌后战场的作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三.百团大战:

1.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到敌人后方去,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威胁敌后。

②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2.目的: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

3.概况: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向日军发动大规模的攻击。

4.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正太铁路)

5.意义:这次战役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全民坚持抗战

1.日本对华政策:

(1)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

(2)对中共: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3)对占领区: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各方抗战态度:

(1)国民党: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

(2)中共:共产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

3.全民族坚持抗战

(1)国民党:张自忠上将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

(2)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反“扫荡”作战中血洒疆场

(3)各地青年学生、广大妇女、随工厂内迁的工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文艺界等通过不同形式参与抗战

二.中共七大

1.召开时间及地点:1945年4月   延安

2.内容: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抗战胜利前的国际国内形势

(1)国际: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宣战。

(2)国内:中国军队对日本发动全面反攻。

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1.胜利的原因:

①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决定性因素;

②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③ 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国内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②国际意义: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3课 内战爆发


一.重庆谈判:

1.目的:

(1)国民党: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2)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2.时间:1945年8月—10月。

3.结果: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4.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举行。再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5.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45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全面进攻: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到1946年10月,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

3.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1.粉碎全面进攻

(1)思想上: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2)作战方式:自卫战争;运动战

(3)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4)作战原则和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2.粉碎重点进攻

(1)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①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②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

(2)粉碎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华北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 时间:1947年

2.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

3.结果: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土地改革的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2.辽沈战役时间及结果:1948年9月 – 11月, 解放东北全境

3.淮海战役时间及结果:1948年11月 – 1949年1月,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4.平津战役时间及结果:1948年11月 – 1949年1月,华北全境基本解放(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5.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

(2)结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3)意义: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1)原因: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代表:张謇“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代表

3.“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内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外因)

4.萎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5.特点:总体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

(1)交通工具: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2)意义:方便了人民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又力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4.特征:不平衡、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的发展

1.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校

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创办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

3.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4.1902年,废除八股文

5.1905年,停止科举考试

6.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1.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等

2.绘画: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代表作品有《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

3.音乐: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田汉给《义勇军进行曲》作词,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

三.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报纸: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大公报》《新闻报》《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2.刊物:《东方杂志》、《新青年》、《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3.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新华书店

四.照相、电影

1.照相:20世纪初,照相传人中国

2.电影拍摄:中国自已拍摄的第-部无声电影是《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

3.著名音影:赵丹、周璇等电影明星,为人们留下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


#电子版领取方式#



第一步: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历史好教师微信公众号

第二步:后台回复1029,即可领取。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历史好教师

后台回复1029即可免费下载


免费下载!初中历史7-9年级重点知识框架图+易错点归纳+记忆歌诀!


/写在最后/

最近微信官方改变了公众号推送规则,不再按更新时间顺序推送了。

所以想要第一时间收到历史好教师的推送,你可以每次读完后点个在看,或者星标,这样历史好教师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

点个“在看”,只要你想看,我们都在。


来源 | 网络(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觉得有用别忘点击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