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图乐阅 | 撕开现实的伤疤
这是图书馆推出的一个专栏,每个周末会有“大牌”分享他们的感悟和作品。专栏有一个有内涵的名字——安图乐阅!取“安土乐业”之意,希望大家到图书馆来发现阅读的乐趣。如果你有想让大家了解的“大牌”,欢迎后台投稿赏饭~
△听~
凑巧路过书摊看到义务教务语文教科书,就是那篇:“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让我想起来这个很多文章都被收录在教科书里的名字。
A·H·科罗博娃评价冯骥才,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其他作者不同,冯骥才的重点不是在描写大量的镇压和灾难。他展示了以单个“小人物”的命运为例的民族悲剧。这一点是他创作的一个特点。
关于“冯骥才”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
他的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以我的感受,大人物的经历不管多么悲惨,也不能和小百姓相比。大人物的冤屈总容易解决,小百姓们如果没碰对了人,碰巧了机会,也许很难得到命运的晴天,......我想,至今天下还有多少人含冤未平,无论是活着的还是已经死去的?”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擅长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其代表作是《一百个人的十年》。
冯骥才以二十世纪历史最沉重的笔墨,记载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凡是这两大劫难的亲身经历者,都在努力忘却它,又无法忘却它。文学家与史学家有各自不同的记载方式:史学家偏重于灾难的史实;文学家偏重于受难者的心灵。冯骥才试图用一百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显现那场旷古奇难的劫难真相。 一百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显现那场劫难的真相。 作家冯骥才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披阅十载,将一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忆载入史册。
反思一段中国绕不过去的历史,冯骥才为这些经历者留下了记忆,他们曾伤痛的过去只化了一个个名字和一段故故事;也许只有做到不忘却历史,才可以不再重复。
阅读这部书是需要充满正义和良知的立场。冯骥才有意创造这种阅读角度,在篇目安排上,把几篇富于冲击力的放在前边,以使全书具有震撼力。有意将不同文本基调和不同的叙述节奏,相互穿插开来,间隔开来,保持亢奋,不感到沉闷,使得阅读空间更加广阔。
残酷的人生与社会教给我的是:永远再不单纯,永远再不要做违心的事。宁肯为真心付出沉重的代价,也不要为违心付出悲惨的代价。
——《一百个人的十年》
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
——《俗世奇人》
时间对生命用减法,对生命创造的却用加法。
——《灵魂的巢》
肉体的苦一不疼就忘了,心里的苦你忘不掉也弄不走它。因为很多苦你并不知道咋回事,更说不清楚。如果有一天你能把它清楚地说出来时,就不再觉得苦了。痛苦就因为你没能力说清楚它。
——《一百个人的十年》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挽一帘幽梦,许一世倾城。写一字决别,言一梦长眠。我倾尽一生,囚你无期。
择一人深爱,等一人终老。痴一人情深,留一世繁华。断一根琴弦,歌一曲离别。我背弃一切,共度朝夕。——《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
人命运的好坏不能看一时,可得走着瞧。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无论是鲁迅还是柏杨先生对国民虐根性的批评,都不能平心静气待之。是他们所言荒谬,还揭疤揭的太狠?不狠不痛,焉能触动。
——《丑陋的中国人》
没有思想就没有痛苦,所以我一直是快乐的,意气风发。
——《一百个人的十年》
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
——《俗世奇人》
你可别小看了“习惯”!世界万事万物中,它无所不在。别看它不是必须恪守的法定规条,惹上它照旧叫你麻烦和倒霉。不过你也别埋怨给它死死捆着,有时你也会不知不觉地遵从它的规范。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应该相信,文化也是一种血液,文学也是一种阳光。
索书号如下~.
.
.
.
更多精彩,请登录馆藏查询
一搜一箩筐~
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单独的个体
沟通让我们更好地连接在一起
来留言
来结识朋友
恩,就是这样
毕竟
深爱同一本书的人
方方面面都会默契
参与方式
在文底部直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