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景忠:活的职业教育,应该从学做事开始——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4)

2017-06-03 刘景忠 河南教育职成教

192484日,陶行知先生在《申报·教育与人生》(第24期)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一个用钱少的活学校》。


这篇文章是陶行知先生(与东南大学乡村教育教授赵叔愚先生同去)参观、考察了“燕子矶国民学校”后所写的一篇“记叙文”。文章夹叙夹议,有详有略,主题明确,观点鲜明。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就是出自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给我很多启示。

启示一:

教学生学会做事,是学校的分内之事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是无可争议的,这也是学校之所以成为学堂、学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学习绝不是学生的唯一任务,学做人、学做事,也是学生在学校里应该进修的“课程”。在学校教育产生之前,教学生学做人、学做事主要由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来承担。学校教育产生之后,自然应该分担相当一部分这方面的任务。理由很简单,因为学生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


我出生于1956年,生也晚矣,没能赶上陶行知时代。但我记得读小学时,学校里的许多事情都是要我们自己去做。连上体育课之前的挖沙坑(跳远用的,上课前需要把沙子松一松)、划跑道,教师都让我们学着做。那时候,学校里的勤杂工很少,我们能看得见的也就是门房的一位大爷。王大爷不仅是门卫,还兼着学校收发邮件以及上下课摇铃的工作。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我读小学时留下的深刻印象。

启示二:

教学生做事,首先教师要会做事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大多数学生都是有向师性的。教师会做事,就可以带动学生一起做事。正如陶行知先生笔下的“燕子矶国民学校”的丁校长,“他起初的时候整天拿在手里的就是钉锤和扫帚。所以那时有人讲他是位钉锤校长,扫帚校长。但是久而久之,教员也跟他拿钉锤扫帚了,学生也跟他拿钉锤扫帚了。教员变做钉锤扫帚的教员,学生也变做钉锤扫帚的学生了。”


回想我参加工作以后的若干年里,学校里是没有暖气的。每逢冬季,从校长到普通教师,办公室里都是要生炉子的。生炉子就要劈柴、运煤、倒炉渣、打烟筒,所有这些事情大家都是自己动手。有时学生主动来帮忙,我们也都婉言谢绝。所有的教师都认为,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不应该叫学生动手帮忙。现在的教师不用生炉子了,但像取快递、打开水、打扫办公室卫生、买饭等,也常常由学生代劳。

启示三:

学生学会做事,先是改变自己的生活

学习环境

在丁校长的带领下,“燕子矶国民学校”的师生一起动手,“合力改造学校,改造环境”。经过努力,他们把学校“打扫得干干净净”。


现在的中职学校也有卫生制度、评比制度,但实际执行下来,学生打扫卫生不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变得舒适一些,而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比。记得我所在的学校曾经一度实行周二全校卫生大检查的制度。每到周二下午,各个班级的学生都在教室里、宿舍里忙着打扫卫生——因为接下来的就是卫生检查和评比。评比的分数常常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数,可见竞争之激烈。然而周二一过,一切又都恢复原貌:女生宿舍总体上讲要好于男生宿舍,男生宿舍的卫生状况大多不能尽如人意,甚至个别男生宿舍更是一片狼藉,简直没有插脚的空。


现在的中职学校从表面上看,大多也能做到校园整洁卫生,教室窗明几亮,但据我观察,这还不是学生“肯做事,会做事”的结果,而是学校的管理部门在发挥作用。有一次,我在一所文化艺术类学校听了一节“美甲”课。坐在教室里,放眼望去,地面整洁,学生化妆桌上的东西摆放整齐。可就在学生们开始练习美甲的时候,我不经意间打开了学生化妆桌的橱柜,结果让我意想不到:橱柜里满是污垢,还放着废纸屑、方便面空盒子和空饮料瓶、牛奶盒等。由此可见,现在一些学校的卫生状况还是“驴屎蛋子——表面光”。

启示四:

学生学会做事,要能够改变周边环境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陶行知非常看重学校和周边环境(即社会)的关系。他批评这样一种现象:“学校自学校,社会自社会,不要说联络,连了解也说不到。”与这样的学校相比,燕子矶国民学校是怎样做的呢?


丁校长带领师生把“校内干好了,进而求环境的改良。燕子矶即在近旁,他就带领学生栽树,从门口栽到燕子矶顶上,造林场栽树,十活一二。丁君栽树,栽一棵活一棵,也是他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燕子矶坡上因有人时不时地倒垃圾,丁校长就带领学生们把所有的垃圾扫除一空。村民仍是时常把垃圾倒在此处。但村民一面倒,他就一面扫。村民倒一回,他就扫一回。后来邻居渐渐地出来责备那些倒垃圾的人,燕子矶头从此清洁了。”


读到这里,我的确非常感动。感动于丁校长的躬行,感动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合国情、顺民意、接地气,感动于燕子矶国民学校真正践行了陶思,即把社会和学校融为一体。


反观现在的中职学校,恨不得把围墙建得高上加高,好像只有那样,才能把学生与社会隔绝起来;教师教育学生常用的语言就是“不要和社会上的人随便交往”;学生叫外卖,学校会惊呼“很不卫生”;社区居民要想进学校,一点可能性都没有;学校周围社区与学校内部完全是两个世界;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反而要跑到远处的敬老院、福利院等去献爱心……这种自绝于社会的做法不是和陶思背道而驰的吗?


诚然,陶行知时代的社会和当今社会不可相提并论。但我们必须想清楚的是:学生和社会是须臾不可分离的;无论社会变成什么样,学生终究是要离开学校的;与其担心社会把学生带坏,不如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教育学生如何改造社会上;敞开学校大门,让学生走向社会,让社会融入学校。学生生活的环境,应该是真实的社会环境;学生呼吸的空气,应该是真实的社会空气;学校周边发生的大小事情,都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资源。这样做的结果或许会给我们增加很多麻烦和负担,但我们得到的是真教育、活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就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就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就是死书本。”


我们是愿意平安无事地做着死教育、办着死学校、教着死书本,还是愿意充满挑战地做着活教育、办着活学校、教着活书本呢?我想,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


“燕子矶国民学校”今安在?上网搜索,找到了一所“燕子矶中心小学”,但这所学校与“燕子矶国民学校”竟然没有一丝关联。颇为怅然。(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


 ►本文发表于《河南教育》(职成教)2017年第5期

点击以下链接查阅往期精彩文章:

刘景忠:是“学校”还是“教校”?——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是“学生自治”,还是“学生帮治”?——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2)

刘景忠:陶行知是怎样“视导”学校的——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3)


  《河南教育》(职成教)杂志是河南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工作的指导性刊物,河南省社会科学二十佳期刊。本刊高度关注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努力为广大职成教工作者、研究者搭建交流平台。

敬请关注,欢迎订阅。

联系人:荆少华  

征订热线:0371-65506761 

投稿邮箱: 

征稿

《治班有方》栏目话题征稿

近期,一则关于“最牛班主任书单”的文章在教育圈内热传,文章编者根据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特征和需求,分门别类地列出了数百个书目,以供广大教师参考。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读书或许是很多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和生活方式。在您读过的书籍中,哪一本书对您产生过较大的心灵触动和实际指导?您最愿意把哪一本书推荐给广大中职班主任?请写下您的推荐理由和读书心得。

来稿要求:

 1.题目自拟,1000字左右,请在稿件题目下方注明作者单位、姓名、通讯地址、邮编及联系电话。

2.本栏目投稿邮箱:hnjy204@163.com

    咨询电话:0371-65900905

3.截稿日期:2017年7月10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