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 | 铜仁学院教授博士开展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助力乡村振兴
8月31日,我校水产专业梁正其副教授和民族学人才创新团队梁正海教授一行,深入江口县德旺乡净河村梵净山地区土著鱼类繁殖基地和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张家村“稻蛙”综合种养基地,帮助指导百姓发展产业,调研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情况,解决百姓存在问题和困难,助力乡村振兴。
▲梵净山地区土著鱼类繁殖基地
在江口县德旺乡净河村的梵净山地区土著鱼类繁殖基地里,梁正其给大家介绍了山麻鱼(学名粗须白甲鱼)的人工繁育、苗种培育等相关情况。山麻鱼是铜仁梵净山一尾很受消费者青睐的土著鱼,但这条鱼野生资源紧缺,他带领团队通过开展了野外资源量调研、仿生态养殖驯化、人工繁育、苗种培育等相关工作。今年,他在山麻鱼人工繁育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完成了三批人工繁育,获取受精卵6万多粒,已成功孵出鱼苗3万余尾。
▲繁育的山麻鱼鱼苗
▲繁育的山麻鱼鱼苗
来到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张家村的铜仁梦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梁正其与回乡创业的公司负责人孟华进行了交流,了解近期“稻蛙”综合种养的基本情况。随后,大家一起深入“稻蛙”综合种养基地,实地查看水稻和黑斑蛙的长势,现场解决“稻蛙”种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教授博士在“稻蛙”综合种养基地进行指导
“今年是第一年,刚刚起步,预计每亩田的收益在6万元左右。等以后全部上路了,预计亩产可以达到10万元。”“我们采用中药拌饲料喂养黑斑蛙,蛙的排泄物是水稻作物的营养,这不仅可以改善土壤,而且不会影响水质。”孟华介绍说。
▲“稻蛙”综合种养基地
▲“稻蛙”综合种养基地的水稻和黑斑蛙
在“稻蛙”综合种养过程中,梁正其从示范基地选址、建设,蛙的繁育、苗种培育、疾病防控等方面,给孟华进行全程现场指导,让他产业不断得到发展壮大。从今年3月开始起步,短短6个月时间,已建立示范基地200亩,辐射养殖1000亩。未来3年内,规划发展“稻蛙”综合种养面积5000亩。目前来看,在第一批试验基地里,“稻蛙”的长势喜人,收获在望。
▲“稻蛙”综合种养基地的水稻和黑斑蛙
▲黑斑蛙
“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关键是发展合适产业,另一个关键是留住人。产业进到村里来了,就是要带动村民百姓就业和增收,就是要留住人。只有这样,村里才会变得勃勃生机,才谈得上乡村振兴。我一定会要用我所学,寻求探索更多更好的方式带动百姓发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梁正其说。
▲“稻蛙”综合种养基地
在此次调研中,梁正海教授则深入了解了产业发展的理念,了解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的有关联系,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结合民族文化特色来推动产业发展、提升产品价值等。他表示,发展产业,服务乡村振兴,可以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相结合起来,在发展产业和助力乡村振兴当中,带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更大的社会效益,服务社会的发展。
● 我为群众办实事 | 铜仁学院百名教授博士将奔赴基层助力乡村振兴
● 我为群众办实事 | 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团队深入石阡县猫寨村助力乡村振兴
● 我为群众办实事 | 铜仁学院教授博士团队深入沿河开展“乡村振兴”调研活动
● 铜仁学院:百名教授博士下基层 高校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
作者:张东方
编辑:张朝飞
审核:叶 丹
整理: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