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庄鸿文:见证生命的厚度·《往事回望——侯长林散文选集》读札



《往事回望——侯长林散文选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21年)约600页,70万字,一篇一篇读下来,仿佛见证了一个人的一生。有在山中行路之感,这条路翻山越岭,时而曲折难越,需低头疾行;时而舒缓逶迤,可以驻足停留,心怀驰想。仿佛是时间的回声,既是短暂的某个事件的瞬间映像,亦是一段漫长生涯的回望,人生与历史的诸多片段,都可以在书中找到注解。读罢《往事回望》,才发现,那些已成历史的过往原来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


2012年,西南大学博士授予典礼。

 

《往事回望》的底色是深厚的人文情怀。侯长林是学中文出身,对文学的热爱贯穿其整个一生,他曾说:“我受益于文学的很多,除了表达能力,还有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与此前文学的学习、写作的锻炼有着密切的关联……我最初是想当作家,后来做了其他的,但是以前学的文学的东西并没有丢。”《往事回望》正是侯先生对生活的文学表达,是对易逝生命的记录,是对人们短暂记忆的历史留存,与侯先生的人生互为映射,构成他独一无二的生命史。

 

侯先生的文字朴素之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浓丽的渲染,没有喧哗与骚动,唯有静水深流般的深厚情感,以及如静默群山一样的辽阔。侯先生在其一篇文章中借帕斯卡尔的话,谈到自己对人生的认识,他说:“我们是普通的芸芸众生,很难成为‘高贵的苇草’,但只要生着活着就应当争取做‘一棵高贵的苇草’。‘争取做’虽然与‘成为’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是,‘争取做’是人生的向往和人生的过程,而‘成为’则是人生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读完这部集子中的文章,也就了解了侯先生在“争取”做这一过程中所做的努力。

 

2015年6月10日,院士工作站揭牌暨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与铜仁学院合作签约仪式。

 

就个人的阅读认识而言,这些文章里我最感兴趣的,却是“域外记忆”和“学术日记”中的一些文章。一般来说,领导“会”多,也常免不了出外开会、学习、参观访问等。很多时候,人们把其视作平常事去做,是工作的一部分。“学术日记”是侯先生对自己工作片段的记录。当在思考这些文章的价值的时候,我想起文学刊物《天涯》的“民间语文”栏目,栏目含括日记、书简、报告、契约、网络文本、调查报告、吊唁挽词等,其目的在于“关注民生,关注底层”,这些“边缘纪录”彰显了大众的话语权力,呈现了大众的生存状态,这是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专业写作”“精英写作”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写作”存在的可能?或者说其他的生活形态通过什么呈现出来?侯先生非专业从事写作之人,他热爱写作,但更多地是在其专业领域内的写作,那些我们称之为“论文”的写作由其专业内的人对其作评价,那我们该如何评价他在《往事回望》中的文字呢?譬如“域外记忆”“学术日记”这些个人性的日记。在《中央党校学习》一文中,共收录了侯先生在中央党校参加全国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专题研讨班学习期间所写的8篇日记,记录了学习过程,遇到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思考。在听了韩庆祥教授的讲课后,侯先生很认同“思想的力量最强大”这一观点,他这样写道:“大学的治理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才是带领学校不断前行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力量,才是大学的内在逻辑起点。谁放弃了大学先进理念的追求,就放弃了大学的发展。”在另外一些学术日记中,侯先生还记录了“遵义医专评审”“国家教学名师评选”“重点学科答辩”“项目争取”等工作的记述。我想,这些日记不就是一位教育管理者的个人历程吗?这是一所地方高校管理者的记述,从中可见到侯先生供职的学校发展历程;这是一个中国高等教育亲历者的记述,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侧影。这就是《往事回望》中这些文章的价值。

 

在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访问

 

“域外记忆”中的文章同样脱胎于日记,是侯先生出访英国、美国、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等国家时所写的日记。除关于异域文化见闻的描述,与“学术日记”一样,不难看到通过文字体现出的写作者强烈的反思精神。在参观英国亨利管理学院后,他写道:“我把这所学校的教学概括为两大特点:一是有针对性,二是有人情味。应该说,这两点都是应该引起我们这些院校长认真思考的。”在了解到白金汉大学针对毕业生的一系列措施后,说道:“在我们中国的大学,一般只重视教学不重视学生就业,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大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得很好的就业,不重视学生就业的大学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注定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牛津大学的希尔顿大剧场是每年举行毕业典礼的地方,校长要亲自给每一位毕业生颁发证书、送去祝福。为此,侯先生说:“我好想重新举行我的学校的毕业典礼,也一个一个地给我的亲爱的同学们颁发毕业证书,并一一地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他们。”诸如此类的反思性文字在“域外记忆”中随处可见。

 

吉隆坡建设大学与铜仁职院合作协议

 

读罢这些文章,我意识到对教育的思考已经成为侯先生生活中的常态,教育已经内化为其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阅读侯先生的“教育日记”——这些极为个人化、不饰文采的日记,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回头再去读侯先生的纯学术性文章,便形成了一个互文性的阅读,这些“教育日记”成为那些理论文章的另一种注解。

 

一个人的生命到底有多长呢?还没有抵达生命的终点之前,我们谁都没有办法去确定,但是我们却可以把握自我生命的厚度。《往事回望》有着600页的厚度,其中也说明了一个人生命可能达到的厚度。

 

对侯先生来说,他足下的这块土地已经深深地融入其生命之中,他的生命始于此,兜兜转转:“表面看来好像是由一个圆点出发,又回到了那个圆点,其实不然,那已经内在地具有了另一种生命的意义。”《家乡的烟云》中的这句话不妨视作侯先生对其一生经历的一种描绘。在该文中,他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幼年时期火麻坨寨的生活经历,文字的质朴与其情感的朴实相互成就,并融灌在“岁月匆匆”,乃至《往事回望》所有的篇章中。

 

侯先生是长于思考的人,其文章有感性,但更胜在理性,这就带来《往事回望》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即叙述极为清晰。有些文章里有叙、有议,也有抒情,如处理得不好会让文章失去重心,面容模糊。而读侯先生的文章,无一不显示出作者思路的清晰和思维的缜密。能用晓畅的语言将感受与情绪讲述清楚,而且能让读者有所收获,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2015年3月,即将辞去的旧楼。

 

“人生感悟”中的《解说人性》《死亡》《真与善》《做一棵高贵的苇草》等文,从一个点出发去阐述已之认识,涉及到很多概念的解释与例子的举证,是典型的说理文。《真与善》中,作者首先抛出一个疑问:《君主论》这样一本书,为什么会毁誉参半?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以为主要的分水岭就在对真与善的认识上。”并展开论述,从为何人们对马基亚维利爱恨交加说起,说到其原因在于“在他的观点中,真与善发生了冲突”。然后大量举证阐述说明真与善的不同类型的区分,最后在结语中说:“尽管批判马基亚维利的浪潮可能还会出现,但是为真理而献身的人必将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扬!因为真理的光芒是任何人都挡不住的,也是任何善的迷雾都遮挡不了的,它将穿越时空从现在响彻到未来!”阅读这样的说理文章,就如同面对一位辩论高手,他侃侃而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令你心悦诚服,带给读者以阅读《家乡的烟云》等散文时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即使写下了不少的散文作品,但我仍不想将侯先生定位为“作家”。这样反而会降低《往事回望》中文章的价值。作为一位有着40余年教育经历的高校管理者,侯先生用他的非学术性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写作的样本——一个非专业作家记录自我生命的可能,以及以自我生命见证中国发展某一侧面的可能。





了解更多信息

↙↓↘

侯长林


1962年12月出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法学博士、西南大学教育学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省管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研究文化和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进行文学创作。先后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等学术刊物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发表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160余篇,有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和《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论点摘编。出版《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哲学新视域》等著作19部,并有多部著作被翻译成英文出版,主持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等9项。获政府科研奖10余项,其中教育部全国教育规划成果三等奖和全国学校共青团科研一等奖各1项,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和三等奖各1项,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和三等奖各1项,获贵州省高校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独著的散文小说集《即将辞去的旧楼》获贵州省第四届“乌江文学奖”。





庄鸿文


教授,厦门大学文学硕士,铜仁学院写作研究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地方文化、通识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两项省部级课题,曾获铜仁地区政府文艺奖三等奖、铜仁市哲社奖三等奖、铜仁市梵净山年度文学奖等。





● 倒影中的铜院,真漂亮!

● 你看!这就是充满朝气的铜院呀

● 来!铜仁学院这群留学生带你“云游”老挝、泰国、柬埔寨、印尼...

● 铜仁学院2017届毕业生冉莹:沿着“生命线”逆行守护


来源:天眼新闻


编辑:徐  春

责编:赵  梅

主编:张朝飞

审核:叶  丹

运营:新媒体中心

主管:党委宣传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