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学院“稻蛙博士”的生态农业梦
走进德江县合兴镇稻蛙种养示范基地,100亩稻田被天网隔成一个个小方块,运苗、抛秧、移栽……随着各个环节依序进行后,一株株翠绿的秧苗被植入水田,工人们正抢抓好天气,忙着秧苗移栽。
“一定要保持水质干净,水温控制在15°到23°,注意配合饲料补充维生素……”不远处,一个身穿休闲短袖T恤、戴着圆厚眼镜,脸上皮肤被晒得和地里的泥土一个颜色的大高个儿,正在基地里给几个工人讲解蛙苗孵化注意事项。
这个大高个儿叫刘朋远,他是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博士,也是铜仁学院下派到合兴镇的驻村干部。借助铜仁学院技术力量支撑,在合兴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铜仁时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12月在大兴社区和板坪村两个地方流转了100亩土地,规划发展稻蛙种养示范基地。附近的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稻蛙博士”。
情系三农 屡败屡战不言弃
刘朋远博士一直心怀农业,去年5月,听说学院要选派驻村干部,就立马主动请缨奔赴乡村振兴一线,驻村一年时间里,一直没有放弃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实现产业兴旺”上寻求着力点和平衡点,在“稻+鱼”“稻+蛙”“稻+虾”多种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中,看准了“稻田害虫为蛙提供优良食料,蛙的排泄物和残饵为水稻提供有机养分”的生物共生共益方式,虽然在基地标准化建设、蛙苗孵化上遇到不少困境和阻碍,但丝毫不影响他致力于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的信心和决心。
人才先行 乡村振兴注活水
刘朋远博士兴奋地告诉笔者,“我们的底气在于铜仁学院联合四川技术团队所掌握的稻蛙养殖及病虫害防治的核心技术,同时也打通了川渝、广东等地6家经销商、黔货出山等销售市场和电商平台,接下来,学院的科研方向主要是黑斑蛙不同放养密度对稻田肥力的影响,核心在于既要解决养蛙产量经济效益最大化,又要保持土壤肥力相对稳定,从而让合兴镇的老百姓更容易接受稻蛙这样的现代农业”。
据悉,“铜仁学院稻田养蛙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和“贵州省博士协会博士科创园大学生双创示范基地”已同步落户合兴镇,意味着“稻+蛙”项目将作为高校推动乡村振兴的主打产业,铜仁学院将大力培养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科研实用型人才,研发高水平科技成果,打通科技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的最后一公里。
高校助力 生态农业新模式
沿着产业道路,刘朋远站在山坡上,笃定地看向眼前的稻蛙基地,回想着从基地建设、蛙苗孵化、再到亲眼目睹已经投放的600万尾蛙苗一天天变化,露出了舒展的笑意。下一步,在铜仁学院的鼎力支持下,合兴镇党委政府将采用“高校+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示范模式,引进铜仁时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规划建设饲料加工厂、防护药研发、有机稻深加工等全产业链,进一步挖掘合兴镇生态文化、农耕文化资源,实现土地流转有租金、入股分红有红金、进园务工有薪金,走好新时代的农旅融合、共同富裕之路。
作者:冯越(德江微组工)
编辑:陈明润
责编:赵 梅
主编:张朝飞
审核:叶 丹
运营:新媒体中心
主管: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