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稻蛙!铜仁学院教授梁正其将论文写在黔东大地
他扎根铜仁山区,倾心技术服务,把项目做在田间地头,将论文写在黔东大地,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用自身所学,造福一方百姓。他就是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教师梁正其。
▲梁正其带领学生为企业黑斑蛙蛙苗培育技术指导。
推动乡村振兴,关键是要发展产业。
作为水产养殖学专业的老师,水产养殖正是梁正其的拿手好戏,也是发展产业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为了将自己的技术投入到火热的生产中,梁正其总是充分利用自己周末、暑期的休息时间,利用自己所学专业,到沿河、石阡、德江、万山、松桃、印江、思南等地开展稻田养鳅、稻田养鱼、稻田养虾、稻田养鳖等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培训,为百姓发展稻渔养殖产业送去了技术支持,让百姓实现脱贫找到了可行“门道”。
其实在很多时候,梁正其的一次培训并不会得到百姓的认可,大家总觉得行不通。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主动入户发放技术手册,多次登门细心讲解,提供实地案例给百姓参考,详细分析其中道理。而对于那些稻田开挖不规范、遮阳棚子搭建不够好、防逃设施安装不到位的老百姓,他便直接到田里进行示范,手把手地教学。通过几年穿梭于田间地头,与百姓长时间零距离沟通交流,最后,百姓们都主动与他对接实施稻渔综合种养,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梁正其为百姓进行稻蛙综合种养技术田间培训。
“自从梁教授给我带来稻田养鱼以后,我就没再出去打工了,不仅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还可以照顾老小。现在的田里,不仅有鱼吃,还有鱼卖。自己再租了点地,一年可以挣几万块呢。”德江县平原镇南坪村的村民俞海琴说。
据了解,“稻+蛙”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是一种环保无污染的生态种养农业模式。稻田养殖黑斑蛙(青蛙),黑斑蛙吃掉危害水稻的害虫、同时还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通过田间种稻,浅水养蛙,蛙粪肥田,稻蛙共生,不施肥、不打农药,突破了传统稻田生态系统只局限于水稻种植的单一模式,既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2021年3月梁正其将稻蛙生态种养产业引进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他的指导下,仅2021年,他就带领当地建立了稻蛙生态种养基地100亩,产值突破400万元。
▲梁正其现场示范黑斑蛙蛙苗投放技术。
为了将该产业在印江推广示范,2022年以来,他更是穿梭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张家村、木黄镇七百渡村、合水镇等地,在印江等各基地合计蹲点苦战已达50天,指导田间工程建设、蛙苗繁育与培育、现场养殖过程管理指导以及技术培训等,在印江已建立稻蛙生态种养示范基地500亩,推广1000亩,同时,还辐射到思南、德江、玉屏等地,目前在铜仁推广示范总计达2000亩,已全部正常投放黑斑蛙蛙苗,带动当地百姓就业每天高达近300人……
努力就有成绩,付出就有收获。从当初走上基层服务的那一刻起,梁正其始终不懈努力,倾心做好技术服务。这些年来,因为他的突出表现,2015年被评为铜仁市“百佳驻村干部”,2018年被评为铜仁市“优秀教师”,2020年被评为铜仁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被评为“贵州省第七届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等。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份认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始终不断激励着他奋勇前行。
▲梁正其现场为养殖户使用中药防控疾病药物使用。
铜仁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始终彰显“扎根山区·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智库优势,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贡献智慧力量,积极服务地方发展。梁正其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铜仁学院人的担当与作为。
“作为地方高校的水产专业教师,必须深入基层,主动担起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责任,真正将项目做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梁正其如是说道。
作者:申逸恺(梵净云天)
编辑:刘 晓
责编:赵 梅
主编:张朝飞
审核:叶 丹
运营:新媒体中心
主管: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