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墨斋文选|浅谈冰逸作品之一:《峨眉飞瀑》与《波相考古学》

INK studio 墨斋 2021-09-26

名山


“山水”是关于隐居的。深入的隐居发生在人的背后,我们只能看到人的一张面孔。这面孔,就是人之山水。当达摩面壁时,他在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沉默,静思,然后悄然地,或绝然地变质。隐居不需要躲藏在叫天涯的地方,而是要消失在世界的面前,也让世界在自己眼前消失,从而让修行的个体脱离一系列跟安全感相关的制度和系统。


——冰逸,第一章“山水”,出自《山水论》


《峨眉飞瀑》系列作品空间图, 2018 | INK studio 墨斋画廊,北京,中国


为了创作最新的大地艺术作品《峨眉飞瀑》,冰逸于2018年夏天将工作室搬到了四川省的佛教圣地——峨眉山。经过对多个地点地质、温度、湿度、降雨和对流方面的研究,最终选择了两个地点。一处干涸的瀑布,用来研究水的运动;和一条山道,来研究当地的地形地势。在第一处进行创作时,她用大约100米的白色帆布覆盖在干涸的瀑布上,用酒精稀释的墨水记录了水沿着天然、垂直的地质结构而下的痕迹。


《峨眉飞瀑》系列制作过程图

《峨眉飞瀑》系列制作过程图


在第二处的创作地点,冰逸先用订制的巨幅宣纸铺满了山道,在之后的几日里,以墨、水和一种独特的材料进行多次涂刷和渲染。受重力、风向、蒸发、湿度、气压、冷凝、雨水、阳光和地形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天然的物质相互作用。冰逸通过这种方式,在大地艺术作品中展现了艺术家与特殊自然地形(或分水岭)以及天气系统之间的真切共鸣。以此创作出的作品看似“抽象”,但与现代非具象艺术史或非写实艺术史并未有太大的关系。相反,它们是一种标志,体现了流动、扩散、吸收和蒸发等通常难以察觉的瞬变物质过程。密度、饱和、压力和温度等物质强度特性差异引起了瞬变物质过程,这既推动形成了天气等外在世界和感知、也塑造了我们内化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峨眉飞瀑》系列制作过程图

《峨眉飞瀑》系列制作过程图


在过去的十年里,冰逸完成了五个重要的大地艺术项目:从2009年到2011年,她前往黄山创作她的第一个大地水墨绘画作品《大水法》,该作品后来在芝加哥大学斯马特艺术博物馆展出;2012年,她在富春山完成了《风的形状》;从2010年到2013年,连续四个夏天,在龙虎山区完成了《万物》,在三清山,完成了《地心之旅》。《峨眉飞瀑》是冰逸的第五幅大地水墨绘画作品,它由六个巨大的卷轴组成,每个卷轴宽2.8米,长10米。


Emei Waterfall: Birth of Geology ,《峨眉飞瀑:地质波相》, 2018 | Ink on paper 纸本水墨 | 1000 x 278 cm


Emei Waterfall: Birth of Geology (Detail),《峨眉飞瀑:地质波相》局部,2018 | Ink on paper 纸本水墨 | 1000 x 278 cm


转化:波相考古学


2015年到2018年,我在绘制《波相考古学》系列的时候,意识到:山水必将波及万物。它是世间一切的律动的化身。若果今天我们还局限在画山和水,画树和石头,那是对世界的整一认知的背离。

——冰逸,第七章“笔法”,出自《山水论》


《波相考古学》系列作品空间图, 2018 | INK studio 墨斋画廊,北京,中国


对于艺术家冰逸来说,墨是一种特殊的纯有机媒介,是一种“暗光”。我们周围视野中的物体通过吸收光或反射光的不同频率,与其形成强烈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我们通过普通的光看到周围的世界。然而,一些物质由于能够传导光的大部分频率,与光的相互作用却很弱,空气就是一个比较典型且随处可见的例子。比如在晴天,我们看不到周围的空气。但在大雾或烟雾弥漫的天气,悬浮在空气中的水滴或浊粒吸收并反射光,才使我们看到了空气。同理,在有风的天气,我们能够容易的观察到空气的运动。雨、雪、落叶或狂风中的树木可与光产生强烈作用,在透明的空气中体现运动。墨,或确切地说,碳,作为一种几乎绝对吸收光的物质,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作用于另外一种对我们生存至关重要、无所不在的半透明万能溶剂——水。


Quantum: Infinity (Detail),《量子波相:无限》局部, 2018 | Ink on paper 纸本水墨 | 368.5 x 148.5 cm


Life: Sunflower in Snow (Detail),《生命波相:下雪的那天》局部, 2018 | Ink on paper 纸本水墨 | 124.5 x 296 cm


通过墨这一“暗光”,冰逸解读了水的核心作用,它不仅是自然形态和有机生命体的产生,必不可少的液体介质,在哲学和文学上也是一种概念性隐喻,即象征着促使混沌环境产生有序模式和形态的瞬间而无形的物理过程。在中国早期哲学,特别是道家的过程本体论中,这些流动和变化的生命过程产生了所有的“外在”物质和“内在”现象。中国人把这个有着“外在”和“内在”存在的世界叫做“万物”。


《波相考古学》系列作品空间图, 2018 | INK studio 墨斋画廊,北京,中国


在《波相考古学》系列作品中,冰逸用墨的暗光来探索构成我们对于“存在”的全新科学认知,以及这一动态系统中非线性或循环时间的概念。根据这一新认知,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具有不断(动态)变化和(非线性)反馈(正反馈和负反馈)的特征,而所有有序的存在都是这种流入所维持的系统。这种系统是典型的嵌套网络,即系统内的系统,或者冰逸所说的“梦中梦”。每一个嵌套系统都在一个艺术家称为“波像”的循环圈中运行。各个“波像”根据其独特的时间特征或频率运行,从而产生自己的“声音”。按照这种观念,我们身体内的基因“回路”网络对自催化、代谢化学循环圈进行调控,从而维持细胞网络,而细胞网络又构成了我们身体系统中的嵌套生理系统。我们对这些系统的“声音”或标志性时间循环的感觉体现在心跳和呼吸上。甚至我们的思想、感觉、情感、记忆和想象都是神经网络在不同频率的循环圈中发生的偶然现象。根据这种观点,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并不是分离的,而是整个相互联系、嵌套存在的“万物”,循环形成的“声音”共鸣或杂音。


冰逸认为,艺术家的作用是将自己,即身体和神经系统的波动、循环圈或“声音”,与世界上无数嵌套和包含存在的“声音”产生“共鸣”。在这种中国美学理论称之为“气韵”或“能量共鸣”的状态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消失了,艺术家可以直接感知世界。在这种共鸣中,冰逸用她的文学想象去感知和理解“声音”和“波”的世界,正如她的作品标题中描述的:《量子波相:光芒之皮》、《地质波相:物种起源》、《生物波相:莲池》、《生死波相:石榴之河》;《心念波相:季节消失的地方》;《空的波相:万物生长》。作为耶鲁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专业博士,她对考古领域非常熟悉。因此,她将这一发现过程比作考古。在冰逸看来,考古超越了人类概念中的历史时间和文明,涵盖了非人类自然世界的宏观和微观的空间以及时间。她的考古观还涵盖了微生物和量子粒子、恒星体和黑洞。


Biology: Lotus Pond (Detail),《生物波相:莲池》局部, 2018 | Ink on paper 纸本水墨 | 296 x 124.5 cm


Quantum: Skin of Light (Detail),《量子波相:光芒之皮》局部, 2018 | Ink on paper 纸本水墨 | 296 x 124.5 cm




关于墨斋


墨斋位于北京草场地,其使命是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项目,展现中国实验水墨对国际当代艺术的独特贡献。墨斋展览均由深度艺评、学术交流、中英双语出版和多媒体内容作为支持。墨斋每年举办三到四个展览,合作艺术家包括冰逸、戴光郁,何云昌、李津、李华生、王冬龄、杨诘苍、郑重宾,涵盖绘画、书法、雕塑、装置、行为、摄影、影像等多种媒介。自2012创立至今,墨斋多次被邀参与纽约军械库艺术展、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海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等国际艺术活动,其代理作品已被大都会美术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香港M+博物馆等公共机构收藏。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