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苑·毕业“声” | 牛伟强:从学工到学业,追寻心所向的方向

法联 2022-03-19


编者按

匆匆又夏,毕业已悄然而至,曾经懵懂而兴奋踏进燕园的青年法律人们即将转身奔赴下一段奋斗旅程。回首燕园生活,点点滴滴都是珍贵的成长记忆,法联开设“法苑·毕业‘声’”2020届优秀毕业生感言专题栏目,以展现法学院同学们精彩的北大回忆。燕园故事,纸短情长,愿此去前程似锦,再相逢不负韶华!


法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牛伟强




大学里,大家往往喜欢把大学生活分为学业、学工和社团。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么在燕园的六年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工和学业上,并且努力平衡两者的关系。至今而言,算是有了些许感悟。


刚进大学的那个秋天,园子是热烈的。校园在热烈地欢迎新生,新生也积极地参加各种学工组织和社团。作为新生的一员,我加入了院团委,并且在这里工作了四年。这里的经历,不但让我在纯粹的环境中体验到了学生工作的内容,让我能近距离向优秀的师兄师姐学习,让我有机会直接向老师们请教种种问题,更让我结识了值得一辈子交心的朋友。这大概也是学工组织对于学生的意义了——它不仅仅提供了接触更多事物的平台,更给予了我们一个有归属感的家。四年的“一二·九”、大大小小的团校活动、16年接待李克强总理返校活动等等,都将成为毕生难忘的回忆。同时,四年的班长经历让我熟识2014级本科3班的41位同学,让我看到原来有那么那么多优秀的、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一年的校团委经历让我结识了学院以外的朋友,让我学到更专业、更实务的技能。这些都是受益一生的。


学工经历的的确确能给我们的大学生活增色不少,但学业才是一名大学生最基本的支点。随着本科生涯渐进尾声,我对这一点的认识也愈为清晰与深刻。功利地讲,好的成绩意味着奖学金,意味着有研究生可读,也意味着在任课老师眼中不再只是“一个学生”而是“那个学生”。更重要的是,好的成绩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对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而这才是学生的本职,是社会对北大学生最基本的期待。甚是有幸,研究生阶段可以选择张双根老师作为导师。老师对于学问的深究,师门每周一次的读书会,让我开始完善薄弱的民商法基础,学着思考和研究学术问题。研一上半年大概是这六年中过的最充实的一段时光,那个时候只需要考虑完成老师交代的课程问题和课程论文,这种纯粹的生活总让我回想起小时候钻研数学题的兴奋感。得益于这段时间的努力,我有幸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可以说,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一定程度了弥补了本科阶段的不足,也让自己对专业有了信心。尽管将来没有机会在北大继续读书,但是专业教育中学到的探索和研究精神是要伴随一生的。用胡适先生的话说,“要保持求知识的欲望”。


除此之外,这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的朋友。在他们身上,我总能学到不懂的技能、看到更深邃的思想和更有趣的灵魂。不仅如此,他们曾陪我度过人生至暗的时刻。如果没有他们,那时的我或许颓废、或许堕落。北大虽然只能陪伴我们四年、六年或者七年,但是北大让她的学生、我们的朋友陪伴接下来的四十年、六十年或者更久。他们是值得珍藏于心的财富。


当然,大学生活并不只有学业、学工和社团,还有比赛、创业、科研和爱情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学生活,也无谓成功与否,单纯的以某几个指标去判定一个人大学的成功与否,是没有意义的。“优秀毕业生”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但是相比于很多本科同学、研究生同学,自己依旧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然而,尽管大学生活无谓好坏,但是,一定要过让自己不悔的生活。最不悔的生活,就是明白自己要什么,并且努力追求它。如果尚不明白自己要什么,那就在做好学业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尝试吧!




图文 | 牛伟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