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大这本案例书,为基础设施企业国际化打开新思路!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十三五”期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新签合同额约1.27万亿美元,累计完成营业额约8259亿美元。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发展机遇,以“走出去”为战略基础,逐渐在风起云涌的国际市场站稳脚跟。但由于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全球疫情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基建企业国际化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挑战。



由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刘俊颖教授与中国电建国际公司前总经理宋东升主编的新书《基础设施企业国际化战略再造:理论与实践》上市,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原商务部副部长张向晨先生为本书作序。新书深入剖析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港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标杆企业最佳实践,展示宋东升、金晓剑、康虎彪、王绍锋等业界领军人物对行业发展及企业战略的深度思考,解密位列《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工程新闻纪录(ENR)》榜单前列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助力中国基建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跻身世界强手之林!

洞察时机

不确定性环境下更应注重战略反思与再造


中国基础设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推动基建引领、产业聚焦、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综合经济发展效应。然而当前欧美多国逆全球化思潮涌现、大国关系深刻调整,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基础设施企业从曾经国际业务优先转变为对国际业务如何转型的踌躇。因此,本书提出核心观点:企业应具备战略定力,实现自身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国际一流企业


张向晨先生在为本书作序时指出,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已积累了相当的技术、管理和制造优势,基建企业国际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已步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阶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企业应及时总结经验,前瞻未来,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助力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深耕行业

坚实的业界积累是实践与理论沟通的桥梁


刘俊颖教授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深耕国际工程行业,深入研究国际工程标杆企业最佳实践。2008年,刘俊颖教授应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CIOB)的刊物Icon邀约,调研并分析进入西方市场的中国工程公司,撰写文章“The Dragon Looks West”,是对工程公司国际化研究的前瞻研判。随后,《国际EPC 项目“步步惊心”,风险管理“保驾护航”》《“敢问路在何方”中国国际承包商的海外市场开发》两篇案例入选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2019年,刘俊颖教授与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区域编辑Peter Liesch教授合作,开发案例《PowerChina: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nd risk management》入选加拿大Ivey(毅伟)商学院案例库,并已在哈佛案例库检索。





为迅速响应行业需求,刘俊颖教授团队联合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等专家,对标英国Queen Marry学院在国际争议领域的行业报告,深入百余家中国国际工程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完成《一带一路工程项目争议解决机制调研报告》,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近期,课题“国际工程保函风险管理研究”成果助力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再产险首单“海外工程保函”再保险业务落地。


长期理论联系实践、案例开发与业界合作互动,刘俊颖教授对国际工程管理行业实践有着全面且深刻的洞察力,编写出版了《国际工程索赔与争端解决》《国际工程风险管理》《国际 EPC 项目风险管理》等紧贴业界热点问题的专业书籍。《基础设施企业国际化战略再造:理论与实践》这本新书更是与企业战略的制定者和管理者思想碰撞、行业常年沉淀的重要成果。


天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起源于1981年创立的基本建设管理工程专业。1993年,在我国国际工程管理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何伯森教授组织下,天津大学创建我国第一个“国际工程管理专业”,出版了国内第一套系统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丛书,与中国国际工程行业共同成长。1998年两个专业合并为工程管理专业,为我国工程建设事业培养了数万名人才。如今,工程管理专业作为首批“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国际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中薪火相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项目风险识别、度量与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海外重大基础设施运营维护供应链管理与风险控制》;2021年8本教材入选住建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领域学科“十四五”规划教材,形成“高等学校国际工程管理系列教材”。

案例对标

 为行业提供鲜活的、可复制的、可探讨的实践经验


本书以战略理论为基石,以中国工程行业最具标杆性的企业、最具引领性的真实案例为骨架,构建立足于中国经验解析的国际项目产业和企业发展逻辑。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港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项目开发、建设力量的典型代表。中国电建、中海油(海油工程的母公司)、通用技术集团(中机公司的母公司)、华为、招商局集团(招商港口的母公司)分别位居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的第107位、第92位、第430位、第44位、第163位。上述标杆企业在全球投资或建设了大量且具有代表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展示了这些企业特色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中国电建:国际业务集团化管控模式的创新与引领者

三峡集团:中国水电“走出去”引领者

海油工程:高质量发展下更高性价比的引领者

华为:万物互联的助推者

招商港口:世界一流的港口综合服务商

中机公司: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先行者

参与本书的专家,宋东升、金晓剑、康虎彪、王绍锋等业界领军人物更是中国国际工程辉煌成就的缔造者和中国国际工程发展战略的引领者。因此,通过全面、系统、深入分析六家代表性基础设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制定与实施的案例,并展开案例对标,有助于系统整理、提炼中国基础设施企业四十余载的“走出去”历程中沉淀的大量宝贵经验。

宋东升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独立咨询,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协会顾问,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仲裁员,曾任中国电建国际公司总经理和中国水电国际公司董事长。

金晓剑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兼职教授,能源工程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师,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

康虎彪 

通用技术集团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王绍锋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一级咨询,兼任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副会长。

学者观点

中国基础设施企业国际化大有可为


坚持深度本土化建设,打造品牌形象

面对国际业务中的环境、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复杂性,本土化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企业克服外来者劣势、提升竞争力。国际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应该系统性回答:如何进行本土化?如何获得东道国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如何平衡财务和企业社会责任绩效?


力争技术领先、打造产业链竞争优势

新技术的突破将带来成本的降低,叠加与国内企业“抱团出海”、国际第三方企业强强联合,可打造技术加产业链优势,有助于我国企业国际化整体认知地位的提高,促进中国标准国际话语权的增加。企业需要探索,如何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进行市场、行业选择?


探索投建营一体化,再造管控体系

投建营一体化有助于企业通过多元化、系统化的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但也对既有的管控体系提出挑战,企业需要反思,投资业务与承包业务的关系?现阶段国际化战略的适配性?单一或多总部治理?集团化管控或网络化管控?子公司业务定位?国际营销团队及机制设计?


新身份 新起点!CoMErs在各领域中绽放“经”彩

到基层去!这位“95后”经管毕业生把黄文秀当做榜样

喜报 | 经管学部王钟彬副教授的文章在POM(UTD-24)发表

开放办学,融通中外!天大经管第四届研究生暑期学校,助力多彩暑假!

信息来源 / 天津大学公众号

封面来源 / 许耀元

责任编辑 / 李   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