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在智能抗菌功能化表面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2017-03-13 王佰亮 高分子科技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调查表明,生物材料相关的感染占院内获得性感染的50%以上,平均感染率在5%左右,感染后死亡率高达10%。感染的发生机制如下:细菌在生物材料表面黏附,繁殖形成菌落,细菌分泌胞外基质形成生物膜,生物膜释放浮游菌体和毒素,最终导致感染的发生。其中细菌黏附是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因为一旦细菌发生从可逆黏附到不可逆黏附的转变,将很难被清除。针对细菌黏附、细菌尸体和细菌生物膜难以清除的关键问题,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王佰亮副研究员、南开辉研究员和陈浩教授的研发团队依据温敏型聚合物的相转变特性构建了一类可以可逆杀菌-释放细菌的智能抗菌表面。


图1. 温敏型P(DMAEMA+-co-NIPAAm)聚合物刷的可逆杀菌-自清洁示意图


图2. 大肠杆菌和材料接触培养24h清洗前后的死/活染色荧光图(P3-7: DMAEMA+和NIPAAm摩尔比为3:7)


图3. 温敏型P(VCL-co-DMAEMA+-co-MPC)聚合物刷的可逆杀菌-自清洁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采用表面引发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反应技术,研究者首先构建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2-(二甲基氨基)-甲基丙烯酸乙酯) ) (P(DMAEMA+-co-NIPAAm) )二元共聚物,在37℃表面呈现一定的疏水性,细菌黏附并和季铵盐组分作用被杀死,降低温度到4℃后表面发生从疏水到亲水的相转变,使黏附的细菌被清除,通过四次黏附-释放循环实验证实了该聚合物刷的温度刺激响应的杀菌-释放细菌尸体可调控性。该研究巧妙地将温敏性组分和杀菌组分复合于材料表面,基于相转变实现了细菌的可控“吸附”和“释放”,解决了目前大部分抗菌表面不能有效清除细菌尸体的关键问题,通过简单的温度调控实现材料的自清洁和杀菌功能的恢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16, 8: 27207−27217)。在此基础上增加亲水性组分,如图3所示,研究者构建了N-乙烯基己内酰胺-(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酰胆碱)-(2-(二甲基氨基)-甲基丙烯酸乙酯) (P(VCL-co-DMAEMA+ -co-MPC) )三元共聚物,基于MPC的亲水性显著提高了表面的抗细菌黏附能力。通过对涂层组分的调控,增强了表面的在自清洁能力,使温敏性释放功能具有更高的可重复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iomaterials Science, 2016, 4: 1731-1741,封面报道,并被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评选为“2016年度中国眼科十大创新成就”)。


图4. 以胶束为纳米药物载体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构建细菌响应性智能抗菌表面


生物材料发生细菌感染后周围的微环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pH值降低、细菌释放的毒力因子和多种酶等。依据细菌微环境的变化构建的抗菌响应型表面更具优势,近年来在国际上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如图4所示,研究者成功构建了细菌感染微环境响应性的智能抗菌表面,首先合成了甲氧基聚乙二醇-聚(ε-己内酯)-壳聚糖的嵌段共聚物(MPEG-PCL-CS),制成胶束的过程中负载疏水性抗生素,然后和聚丙烯酸(PAA)进行层层自组装,制备的纳米药物负载体系表现出明显的pH值响应性和细菌响应性药物释放。该研究的针对细菌感染的微环境特点,构建了对细菌感染自卫机制的载药体系,因此提高了药物传递的“靶向性”,在提高抗菌效率和抑制细菌耐药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2017, 5: 1498-1506)。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chemshow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