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浮游生物摄入微塑料
据BBC报道,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浮游生物摄入微塑料,揭示了微塑料这种全球关注的污染物是如何影响海洋生物。这一小段视频显示了废弃的塑料确实可以进入海洋生物体内,从而沿着食物链传递。
据估计,每年约有1亿5千万吨的塑料“消失不见”。但这种不见就如同日本科幻小说家星新一在《喂,出来》中所描述的那样,被扔进黑洞里的垃圾最终会再次反击人类。
很久之前,海洋就是巨型垃圾倾倒场,数以万计吨的塑料被淹没在此,但如今人类已经感受到了反击。早在2014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发表报告指出,塑料垃圾每年为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30亿美元。而在2015年,微塑料污染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并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
一.什么是微塑料
所谓微塑料就是微小的塑料,其主要三种来源。一是残留在环境中的塑料在水流、风力等自然作用力下,塑料风化、脆化、裂缝形成更小的颗粒。二是化妆品,个人清洁品中添加的微球,这些塑料微球会随着洗脸水一起进入环境中,迁移至更远的地方。而固载在这些塑料微球上的有毒化学物质则会随着微球一同迁移,甚至危害生物。三是洗衣机废水,比如说,纤维类的衣物在洗衣机的作用下,会脱离下很多细小颗粒,而这些塑料颗粒则随着洗衣废水进入环境中。实验样品表明每件衣物在每次洗涤过程中能产生1900个纤维片。
塑料的难降解,导致其在环境中的存在时间更长。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微塑料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尤其是人类居住附近的海岸,北半球更多,甚至孤岛深海也难逃微塑料魔爪。联合国估计,每平方英里海域就有4万6千个微塑料。而在全球所有海洋,有总达51兆亿的微塑料颗粒(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我们整个银河系探测到的星星数也不过是其五百分之一)。如果这些数据你没有概念,那就回忆下你上次看到的沙滩、海面,甚至小区附近的臭水沟里,处处都散布着塑料垃圾。
微塑料的危害在于其粒径微小。动植物可以直接摄入微塑料,粒径更为微小的纳米塑料甚至可以进入生物组织细胞内。
二.首次视频揭示微塑料严峻现状
微塑料很容易被生物误食,但正如拍摄这段视频的理查德·柯比(Richard Kirby)博士说所的那样“人们可能觉得只有较大体积的动物,比如说鲸鱼、海豹和鸟类才会吞食塑料。”但事实是,即使只有1,2厘米的箭虫也会摄入微塑料,而且会造成严重影响。“当我看到这番景象的时候,我觉得有必要向公众展示这段视频,这可以从视觉上直观得说明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你可以从视频中看到有个小塑料纤维片在箭虫体内形成了一个环,阻碍了进食,也阻碍了运动。”
这并不是柯比第一次目睹微塑料对浮游生物的影响,但却是第一次拍摄到。
他认为他拍摄到的景象绝不是个例,还有其它千千万万的浮游生物也在饱受微塑料之苦。根据他从英国水域采集到样品来看,浮游生物摄入了微塑料是普遍现象。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还发动了一项名为“清洁海洋”的活动。但活动发起人,组织领导者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称“现在解决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已经为时太晚,我们袖手旁观太长时间了,必须开始行动!”
三.行动从箭虫开始
箭虫,顾名思义,像箭一样的一种虫子,全球有100多种,英国地区的箭虫体长约为1-2厘米。它们虽然小,但在海洋食物网中扮演者重要的生态角色,它们会捕食其它浮游生物,还是鱼类、乌贼等动物的食物。
西北野生动物信托的高级海洋保护保育官艾米莉·巴克斯特(Emily Baxter)称“该视频所揭示的现象让人非常担忧。”她还称“即使我们现在停止使用塑料制品,问题也不会因此停止,而是持续下去。如今塑料不仅仅是危害高等动物,它已经蔓延到食物链底端,而且很可能沿着食物链一级级扩大问题。问题是不会消失的。”
四.从魔瓶里跑出来的妖怪
柯比这样形容“妖怪从魔瓶里被放出来了”。微塑料的危害不再仅仅是科学家的争执猜测,不再是白纸黑字,而是真实的视频图像。这让那些想装作看不见的人也不能再熟视无睹。
在顶级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的海洋塑料污染领域专家马克·布朗(Mark Browne)博士称“海洋塑料污染正危害全球生态系统,而该视频也有力地支持了这一事实。”很多科学家都呼吁将塑料从无危害垃圾列表上除名。
但布朗继续指出”可关键问题仍然悬而未决:既然微塑料损害生态系统,那么为什么政府不利用科学力量来选择另一种更为安全的产品呢?这需要生态学家和工程学家携手合作,确定新产品不会对生态造成影响。实际上,在生态工程装置和低毒生物相容医疗设备上已有合作先例了。”
五.携手合作
生态学家与工程师要携手合作,我们个人也不能推卸责任,拒绝使用含有微球的化妆品,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多多使用可再生制品。毕竟“雪崩时,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
来源: 网易科技报道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chemshow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