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能不能把仿生机器鱼也赋予所谓的灵魂呢?

2017-11-24 一席 高分子科技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谢广明,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


那什么群体最好?他们给了一个结论:如果这个群体中每个个体都自私,这个群体可能很快就演化没了。反过来,每个人都很无私,结果也不好。最好的,更容易演化下去、生存下去的是什么群体呢?是一个既有一些自私也有一些合作的群体。

 

那么真正的生物、真正的鱼群是这样一种特点,机器鱼可不可以也达到这种层面的仿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5595l8xwb&width=500&height=375&auto=0


智能仿生机器鱼

谢广明


大家好,我叫谢广明,来自北京大学。今天我讲的题目叫《智能仿生机器鱼》。

 

大家会问机器鱼是什么鬼?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大家经常接触的都是机器人。咱们看到的很多大片,《我的机器人女友》《变形金刚》之类的,往往觉得机器人应该是人形的。这个也不怪大家。因为机器人是个外来词,当时从外国来的时候没翻译好,翻译成机器人了,大家都把重点落在人上。其实它应该是个机器。

 

机器人的种类很多,比如《战狼2》里面的无人机,它就属于空中机器人。百度发布无人驾驶汽车,它是陆地机器人。还有水这种环境,所以我们就要发展水下机器人。我们这个机器鱼就是像鱼一样的面向水下应用的一种机器。

 

大家会问你为什么要研究像鱼一样的机器人呢?其实我们想一想,咱们地球是个水球,70%被水覆盖。这个水世界的主宰是谁呢?其实是鱼类,是鱼最适应水环境。生物学家研究指出,鱼至少在4亿年前就出现了。经过不断的淘汰,到现在我们人类命名的鱼也超过了3万多种,而且还不断有新的物种被发现。


 

这些鱼形态各异,它们有的适合在浅滩;有的可以深到几万米;有的机动灵活,游起来非常潇洒;还有的可以长途奔袭游上万公里。所以正是鱼有这些优点,引起了我们科技工作者的注意。我们希望去模仿,以它们为师,去研究、制造将来像鱼这样的机器。

 

相比鱼,机器鱼的历史就短了很多。从第一条机器鱼诞生到现在,也就二三十年的光景。虽然时间短,但是我们这个技术发展得非常快。现在国内外同行发布的文章、专利等一些东西,加起来也不下几十种了。


 

很多特点鲜明的鱼或者咱们能想到的鱼,基本都被作为仿造对象。比如这是世界上第一条仿生机器鱼,它1994年诞生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这个鱼大概有一米二长,游速最快可以达到每秒两米。


 

中国的机器鱼诞生也很快,大约在2000年前后,是北航和中科院自动化所联合研发的微小型仿生机器鱼。这个鱼要比美国那条鱼要小一些,身长大概有半米左右,游速也能够达到每秒半米左右。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家体会一下,美国人研究机器鱼,它以金枪鱼为仿生对象。咱们中国呢,是中华鲤鱼。这也反映出各国人民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鱼的不同的偏好。

 

研究这种仿生机器鱼有什么好处呢?其实在研究仿生的机器鱼之前,人们已经研发了很多水下的机器人,或者叫水下潜航器,水下航行器。名字有都很多,但它基本上都是以一种螺旋桨的方式来推进。人们在用这些机器人去做一些实际事情的时候,就感觉不尽人意。

 

什么问题呢?我们归结为三点。第一,螺旋桨推进的效率太低了,它可能顶多就是40%到60%这个程度,而鱼基本上都要超过80%。利用效率高的话能量就节省,可以干更多事情。

 

第二,螺旋桨推进转起弯来很费劲。它是一个很大的转弯半径,很不灵活,机动性很差。而真正的鱼类几乎可以原地转弯,上下乱窜,非常灵活。

 

第三,在军事背景上,螺旋桨旋转很容易被水下声纳扫到、探测到,那你就被敌人发现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潜水艇到了工作地方之后,它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关掉,保持静默。鱼没有螺旋桨就没有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这些科技工作者就希望能够把生物界的优点学过来,让我们的水下机器人也具备这些优势。其实不一定是把鱼作为仿生对象,还有很多其他的都可以这么做。


大家觉得这是个什么机器?


 

我们叫机器海豚。它在水里不仅能够像海豚一样游,而且还能跃出水面。海豚和鱼还不太一样。咱们鱼基本是左右摆动,而海豚是上下拍动的,我们叫背腹式运动。这个海豚做得非常棒,能够跃出水面是相当不容易的。

 

下面这个可能容易看出一点,这是机器水母。它以水母为仿生对象,模拟水母在水中运动的过程。


 

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大家看到这个肯定知道这是个机器鱼。没错,这是日本某大学的一个研究成果。虽然大家看着很像,这鱼做得很棒了,但是从我们研究的角度来讲,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成果。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研究鱼,不是说要把它的外表做得很像,是要追求它的功能。这个鱼虽然外表很像,但它实际的内部结构设计得很不合理,一游起来效果很差,所以这种仿生就失去了意义。

 

就像咱们参观蜡像馆,很多名人的蜡像很逼真,但他们没有其他用途,只能用来满足你和你的偶像合个影,其他什么干不了。我们要做机器人,是真的希望把它能够在水中运动和其他一些功能学过来,所以这种研究我们不认为是好的研究。

 

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把北京大学做的机器鱼请上来。鱼在哪里?在这里,可能有点刺眼没看到。这个就是我们以中华锦鲤为仿生对象做的机器鱼。



其实不是一开始就能做成这个样子。我们一开始也是刻意先追求它运动起来像鱼,而不是说外观像鱼。通过一代一代地去改进提高,这是最新的一代。

 


我们这个鱼,真的是挑了一条外观非常漂亮的锦鲤,把它低温速冻给冻硬了,赶紧拿三维扫描把它外观的数据测下来,构成这个数据模型。之后再用3D打印的技术,把它们整个打印出来,这样就做了一个仿生的壳体。

 

但是我们首先要保证它游起来像鱼,而不能只是追求外壳像鱼。那么咱们就看一看这个鱼怎么游的吧。

 

一开始我们在实验室的小水池,顶多两三米大,根本游不开,一些性能测不了。刚好我们比较幸运,北大有个未名湖,我们就把这个鱼扔到未名湖里游一游。现在大家一般都会养个宠物,实验室没这条件。养了宠物要去遛的,没关系,我们去遛鱼。所以去未名湖遛鱼是我们实验室的一个保留节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59jcy9ok&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有一首歌叫作《未名湖是个海洋》,可能是一些北大人创作的一个校园歌曲,我们其实也希望我们的鱼能够游到真正的海洋。很快,我们的愿望就实现了。

 

2012年,我们这个鱼游到了北极。又过了两年,我们的鱼成功实现了南极的首航。当然了,有点小遗憾。这鱼虽然是游了,不是我亲自带着去的。因为这是国家科考的行动,是委托科考队员把鱼带过去。所以说是我的机器鱼代我去征服了世界的两极

 


下面我们就稍微地讲一点科学知识。就是说这个鱼看上去挺好的,它怎么游起来的呢? 我们稍微讲讲原理和实现的方式。既然我们是以鱼为导师,我们就先看鱼是怎么游的。

 

这是典型的一条鲤鱼。大家可以看,上面有多的鳍肢,特别是尾鳍。咱们不搞复杂的,就以它的直游为例子来讲。这个鲤鱼要去直游的话,它是通过摆动身体后面这部分以及驱动尾鳍去实现的。它摆动之后就跟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向前的推力,鱼就游起来了,就这么简单。


 

说起来简单,那怎么拿物理的东西、拿机械的东西去实现呢?

 

首先要从硬件上去构造这样的东西,要模拟鱼的摆动,所以第一步我们要做这个硬件去实现。我们用三个电机加一些机械的连接件,让它能够链式地摆动。左边这个图就是我们的结构示意图。右边是我们真的拿机械框架和电机把这个鱼给做出来了。


 

内部做好了之后,再配上控制电路,配上电池,然后再设计好外壳,做好防水,把它封在一起,鱼就做完了。但是鱼做完了不等于就能游,你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要做。做什么呢?因为有很多个电机,电机到底怎么摆它才能游起来呢?

 

这个还要做很精细的控制算法的设计,我们这方面也是做了一些相关的算法的研究。像我们展示的这个视频,就是在模拟的过程中,我们用数字模拟的方式去复现一下,看能不能设计一个算法实现这种摆动甚至转弯。



当仿真可以了,我们再把这个算法加到真的机器鱼上,鱼就游起来了。但是细心的观众肯定会想到,这样一个鱼这么摆动,肯定产生的力也只能在水平面上。换句话说,这鱼只能在水平面游来游去,但实际的鱼不是,实际的鱼可以潜到海底,潜到水底。那怎么办呢?

 

其实我们也是这样想的,我们希望找到一款新的仿生对象,做一款能够上升下潜的鱼,因为这样才能更多地去做实际应用。这就到了我们的第二个研究,这个研究叫仿箱鲀机器鱼


中华锦鲤大家很熟了,这个箱鲀又是什么鬼呢?我们看看视频,先感性地认识一下箱鲀。箱鲀实际上分布非常广泛,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都有,它是在珊瑚礁这种很复杂的环境里生活。

 


珊瑚礁的特点是什么?枝枝叉叉很多,水流有时候很乱很急。但这鱼很潇洒,它通过胸鳍与尾鳍的配合,可以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自由地游来游去,不会碰到自己、伤到自己,机动性非常好

 

其次,咱们观察这个鱼的特点。这个鱼真的是鱼中的极品,它骨骼清奇。不像锦鲤是流线型的,箱鲀的骨骼是内凹的,不是鼓着的。这很奇怪,但是这种奇怪的外形就被人注意到了。

 

奔驰公司就参考它这个外形设计了一款概念车,期望这个车能够更稳定地行进。箱鲀在英文里就叫boxfish,盒子鱼,因为它看着就是一个盒子。它的骨头是硬的,把这个身体撑在那块儿形成一个盒子。那像盒子的内凹的这种独一无二的构型有什么好处呢?


 

这是2015年从我们学术领域最顶级的期刊Nature上拷贝下来的一张图片。专门的科学家研究结果指出,通过流体建模进行数值仿真、进行流体实验,箱鲀这样一种奇特的外观确实有助于它在复杂的水环境下更稳定。它有自稳的性质,等于水流来了之后能稳定住自己,那这个鱼真是太棒了。


 

第三,它是个盒子。我们将来可以在里面装很多人为的一些传感器,或者执行操作的东西,那就可以更便于应用。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最佳的仿生对象,我们应该仿它。这就是我们仿的结果。直游什么的我们就不看了,我们看一看它三维中的后退、前滚翻、后滚翻、原地旋转、横滚。虽然还没有真鱼那么灵活,但起码一些基本的行为,三维空间的那种灵活性被实现了。



大家想不想看实物?咱们有请机器箱鲀上场。


 

这个箱鲀有点重,毕竟它的体量稍微大一点。我们第一步是保证它是内凹的,但这只是第一步。我们发现要想让这个机器箱鲀也在复杂的三维空间去灵活运动,光能自己动不行,因为箱鲀自己也是这个问题。

 

它要知道前面有障碍物,它要躲开。怎么躲开?它要能够感知。如果有水流湍急,它要调整自己的姿态。怎么调整?它要感知到这个流体的变化。那怎么办呢?其实我们不光学它的运动方式,还要学它怎么感知到环境的方式,特别是怎么感知水流,因为对机器人来讲,感知是很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

 

比如咱们传统的加个摄像头,这是做视觉的研究。还可以加声纳,是听觉的研究。但是鱼类有一个特殊的器官,叫侧线系统。就在侧面以及它的面部分布着一些组织器官,这些组织器官专门对水流产生感觉。

 

有这个感觉之后,它作用很大,不光是能感觉水流的变化,甚至能够感觉到障碍物,感觉到敌人,感觉到食物。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器官。因为大家想,鱼生活在自然界,天黑了世界就看不见了。也可能会有很多干扰,那听觉也用不了。但是它还有侧线,这是个独门秘笈。

 

我们就想,如果机器鱼也有这个技术那多好,所以我们也在机器鱼的侧面和前面加载了一些压传阵列,去复现这个功能。现在我们复现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能够通过压传道把鱼跟水流相对的方向、鱼相对的流速测出来。


 

如果我们在前面再摆一条机器鱼,它的摆动会产生一些涡,后面的鱼就能感受到它和前面这条鱼的相对的前后距离、左右距离,这样的话我们也能够做到这种仿真感知的能力。

 

还有一个研究是通信问题。因为要让机器人做事情需要跟它交流,有时候是两个机器人一块做事情,它们之间也要交流。陆地上交流很好办,现在无线网络很发达,机器人也可以通过这种无线网络在陆地上很好地交流。但是到水下就不行了。

 

水下通信一直是限制水下机器应用的一个很大的瓶颈,所以人们也开始尝试一些传统的比如光通信、声纳通信,但是效果都不是很理想。那既然我们是师法自然,就再看看自然界的鱼怎么通信,它怎么跟它的伙伴交流呢?

 

我们发现有一种鱼,它能够自己改变身体的状态,形成一个电场。这个电场虽然很微弱,但是通过这个电场,它就可以跟伙伴进行交流。我们能不能也让机器鱼有这个功能呢?所以我们也给机器鱼设计了产生电场的电路。



我们设计了发射电极、接收电极,把它们加在鱼的身上,就实现了两条鱼在水中的通信,这是我们刚刚发表的一个结果。


 

这个图片就展示了我们这几条机器鱼,也是通过不断地改进才到了今天这个状况。一开始我们对外形不够重视,但是发现其实要让它游得好的话,外形很关键。


 

右下角这个图还没有实现。我们想将来做一个大点的,一米到两米长的,这样我们可以加入更多的负载,去做更多的实际应用。那机器鱼到底都有什么可应用的呢?其实这个回答是很显然的。

 

现在人类过得很舒服,陆地上资源基本上耗光了,所以大家开始转向水下,比如最近很热的可燃冰。那个首席,也是我们北大的老师,他也找到我,说我们去探测可燃冰的时候,就需要这种小型的水下机器人去帮做一些操作,现有的那种大型水下机器人太笨拙了,不好用。

 

我们下面再举几个典型的例子。第一个,水下资源勘探或者水下科学考察。最近有个新闻热点,两个资深潜水员去一个水库进行水下考古,结果不幸遇难了。当时失踪之后就一直找不到,所以他们也联系到我们,让我们这个机器鱼也下去帮着找。

 

这就是一个问题。你派人下去,水火无情,可能就有危险。以后我们不用人下去,派机器鱼下去就行了,我们带着相应的设备,把相应的信号采上来就可以了。


 

再比如,大家都喜欢吃各种各样的海鲜,吃是很好吃,但得之不易。像海参,它就是潜水员穿着很简陋的潜水服,拿着个网兜,潜到几十米的又冷又黑的水下迅速捡一些上来。不光是当时难受,这些人之后会得职业病,终身受罪。所以国家自然基金委刚刚举办完成了首届水下抓取比赛项目,也是希望我们派机器人下去,来代替这些人,解放这些人。


 

还有个应用不得不提,就是军事方面的。这个图片是说美国人在测试这种军事应用的水下机器鱼。因为鱼的隐蔽性高,以后设计一个机器侦查鱼,悄悄游到岸边,我们还在欣赏它呢,不知道它是来窃取我们情报的。所以这个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如果将来这个技术成熟了,以后整个大洋里,除了有真的各种各样的鱼、海洋生物,也会有我们的机器鱼、机器海豚、机器水母等仿生机器人。



到此为止,我就把机器鱼的相关研究介绍完毕。这个鱼也放下去吧,太重了,拿不动了 。下面我再展开一个新的话题,这个话题跟鱼还是很紧密。咱们先看图片,这个图片是一个国际水下摄影大赛的获奖照片。它实际上就是拍到了几百条甚至几千条鱼,它们自发地形成一个圆圈在那儿缓缓地游动。


 

再看这个,可能是上万条鱼紧密地游到一起,形成一个很紧密的团簇。这些鱼怎么了,发疯了还是闲得没事了?不是,它的目的很明确,它们就是要生存。它们做这些行为不是为了好玩,是为了延续这个种群。

 


为什么?因为每条鱼很小,跟天敌对抗肯定对抗不过人家。可是如果紧密团在一起,可能就震慑住天敌了。再比如,集体去寻找食物,肯定比单个找到食物的概率高。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不光是单个鱼可以做我们的老师,整个鱼群也可以给我们启发,也可以做我们的老师。这就促使我由原来的“个体仿生”进化到“群体仿生”。也就是说我们从单个鱼怎么游得好,感知得好,通信得好,还可以让一群鱼游得好。既然这是一位老师,我们看看这老师有什么优秀的品质。

 

鱼群的特点来总结一下:第一,这种形成鱼群的鱼,首先它的个体肯定很弱小,智商很低,能力很有限。第二,这一群鱼在一起游,其实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者或者领导,它们就是自发地就这么游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设你有超能力,这群鱼在游着,你突然让其中一条鱼瞬时消失,你会发现这个鱼群根本不知道这条鱼没了,还是那么逍遥地游来游去。

 

第三个特点,这些鱼群小的几十条,大的可能几千条上万条。但是每条鱼它不用很累,不用知道其他鱼的状况。因为假如你是一条鱼,咱们一群鱼团簇着,像现在一样。如果把其他的信息都告诉给你,你其实也处理不了,你也晕了。实际的鱼也是这样,它不需要知道整个全局怎么样,它只关心我周围这几个邻居怎么在游,做一个简单的交互就可以了。

 

这么简单的特点,能力这么低,但结果是什么呢?它的整体能力非常强大。通过这种整体的方式,这个种群就延续下来了。

 

其实这就是现在很热的人工智能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叫群体智能。所谓群体智能就是说个体智能很低,但是它们通过相互协作,从整体层面上能迸发出很强的能力。这种智能也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研究。

 

下面介绍一个简单的群体如何协同如何互动的模型。其实这个模型是一个计算机图形学家提出来的,他提的目的是为了画电脑动画省事。因为有时候电脑动画要表现一群鸟或者一群鱼在游动,如果大家都一样,看着就会很假,不协调也不自然。

 

如果每个都画,不仅累死,也画不下来。所以他编了一个程序。他让一些个体在空间中移动,在平面中移动,每个三角代表一个个体。规则很简单:第一,我就看我周围的邻居,如果离它们太近了,那我就远离一点;第二,如果太远了,就近一点。

 

第三条也很简单,我就看它们大概什么方向,把我的方向取它们的平均方向。他一做之后,发现效果很好,咱们根本分辨不出来是真的鸟在飞还是动画。



生物学家知道这个事后,把这个模型稍微进行了改进,改成一个三维空间的模型。然后调整群体之间不同参数的取值,通过计算机仿真,确实就仿出了我们在自然界中观察到的一些鱼群游动的典型模态。像圆环、直行、杂乱的游动等都展现出来了。非常有意思。

 


而我们呢,我们有鱼,我们直接拿鱼来做实验不就得了吗?所以这是我们的结果。



因为现在做这种三条鱼的实验难度还是非常大的,我们还在进一步地把鱼数增加。但是我们能够拿这个机器鱼初步地去验证这种结果,这个鱼确实可以像自然界的鱼一样形成机器鱼效应。

 

实质上,以前的研究如果深想一下是有点问题的。因为它只是说我去观察这个现象,根据这个现象我提炼了这三个规则,或者提炼了其他稍微繁复一点的规则。但是这个鱼它就是一个生命,它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它是一个生物。

 

作为生物来讲,你怎么知道它就是这么想的,它就是按照这个规则去做的呢?特别是根据达尔文进化论,个体都是自私的,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为自己着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你如果有食物,你不吃,别人就吃了,你让给别人了,那你就存活不下去了。

 

但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它解释不了现在的研究,解释不了一个现象:虽然都是自私的,但是实际上生物界有很多利他的合作的现象出现。

 

这跟进化论稍微有点矛盾,所以后来吸引了很多生物学家、科学家研究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最后他们发现,很多生物都是群体地生活。

 

那什么群体最好?他们给了一个结论:如果这个群体中每个个体都自私,这个群体可能很快就演化没了。反过来,如果这个群体每个人都很无私,结果发现也不好。最好的,更容易演化下去、生存下去的是什么群体呢?是一个既有一些自私也有一些合作的群体。而且时段尺度上在变化,这个时段可能我自私一点,你利他一点,下一个时段可能我又利他一点,你又自私一点。

 

那么真正的生物、真正的鱼群是这样一种特点,机器鱼可不可以也达到这种层面的仿生?

 

我们不是傻乎乎地说鱼,给你定个规则,你去游吧,能不能更深刻地把机器鱼也赋予所谓的灵魂?我们正在研究这个课题。首先做的一个事情就是给这个机器鱼编队。

 

所谓机器鱼编队,就是我让一些鱼事先设定一个构型,比如一条直线 或者一个圆形,让它们一开始位置随机,然后大家相互配合,形成这个圆形。在没做这个研究之前,我们从理论的角度讲已经设计了控制律,可以从数学上严格证明只要这些机器鱼执行我的控制律,肯定能够实现这个编队的。

 

现在这个鱼不像原来一样了,我把这个鱼赋予自私的属性。它执行这个编队任务的时候,不是按照我事先规定的程序做,而是有一点私心。本来这次编队它要走5米,但它只走3米,可以偷偷懒。

 

结果仿真效果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的情况下它们仍然能够形成一个编队。但同时我们计算所有鱼在一起的总路程,对应于能量节省了很多,它真的有优势。所以这个我们正在进行研究。

 

前面属于基础研究,我们还把这些研究用在了一些实际的应用任务中,比如协作推箱子,协作去侦察。然后我们就搞了一个水球比赛,通过竞赛的形式促进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吸引一些青少年参与我们的项目。因为这个项目非常有趣,我希望更多的人去参与这个研究。



 

最后又回到这个图片。大家刚才一开始看我们在未名湖遛鱼,大家没有留心一个现象,不光是鱼的性能测试了,我们还发现很多真鱼跟着我们的机器鱼走。这很有意思,将来我不仅可以控制机器鱼,我还可以控制真鱼。


 

控制真鱼有什么用?首先大家都知道这个魔术,给鱼编队了。这肯定是魔术,据说有人是在鱼下面贴磁铁。这个方式鱼肯定很难受,那我们如果用机器鱼来做这个魔术就很简单了。前面机器鱼带着,后面鱼游着,这个编队就形成了。


 

当然这种只是一个小儿科,我们更希望达到这样一个境界:从“师法自然”过渡到“道法自然”。现在我们的研究以自然为师,学了一些东西,从个体仿生到群体仿生,目的是为了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资源为我们所用。那我们在用这个资源的时候能不能境界更高一点?既然它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能不能更尊重它一点?

 

所谓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呢?本身自然除了存在这些客观的物质之外,它还有背后演化的客观规律。我们去利用自然的时候,希望能够更接近自然的规律去影响它、利用它。

 

比如现在咱们抓鱼,一网下去,管它什么鱼呢,捞完再说。以后我们可以不再这么捕了,我派机器金枪鱼下去,专门把金枪鱼引到一个地方,我们就抓这些鱼,那多好。

 

咱们一席的主题是人文、科技和白日梦,我个人也有一个小梦想。很多人可能看过海洋馆的动物表演,海豚跳起来,甚至顶着一个人游。我们是开心了,但是你想没想过,这些动物开不开心?


 

有些研究者发现,这些动物由于经常表演得了忧郁症,甚至自杀了。我们凭什么把我们的快乐建在人家的痛苦之上?所以我的小梦想就是,将来我们去研发很多这种机器动物代替它们,把它们放归自然。现在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但我会尽力。

 

谢谢。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高分子科技

关注高分子科学技术  👉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