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杨万泰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
11月28日,2017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这次院士增选工作是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后进行的第二次增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界和全社会广泛关注。增选工作于2017年1月1日正式启动,根据《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要求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选举办法》等规定,在中国科学院党组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全面部署并认真组织完成了此次增选工作。
经过推荐、通信评审、公示、会议评审以及全体院士终选投票等程序,2017年共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61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1人,化学部9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3人,地学部10人,信息技术科学部6人,技术科学部12人。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4.1岁,最小年龄46岁,最大年龄67岁,60岁(含)以下的占91.8%。新当选院士中有3名女性。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学者杨万泰教授当选。
为优化院士队伍学科结构,今年,继续有多名新兴和交叉学科候选人当选,其中有5人通过特别推荐机制推荐;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通过此次增选,院士队伍的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
根据改进完善院士制度方案关于适当增加外籍院士名额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进一步加强了对外籍院士选举工作的组织和引导,并将外籍院士正式候选人名额从2015年的14名提高到20名。经过全体院士投票选举,2017年共产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6人。其中,安德烈·盖姆(Andre K. Geim)和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James Fraser Stoddart)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信息技术科学部(6人)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专业 | 工作单位 |
---|---|---|---|---|
1 | 毛军发 | 51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上海交通大学 |
2 | 王建宇 | 58 | 光电技术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3 | 吴朝晖 | 50 | 计算机应用 | 浙江大学 |
4 | 杨德仁 | 53 | 半导体材料 | 浙江大学 |
5 | 郑志明 | 63 | 信息科学/数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6 | 管晓宏 | 61 | 系统工程 | 西安交通大学 |
技术科学部(12人)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专业 | 工作单位 |
---|---|---|---|---|
1 | 田永君 | 54 | 超硬材料 | 燕山大学 |
2 | 刘昌胜 | 50 | 生物材料 | 华东理工大学 |
3 | 张清杰 | 58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武汉理工大学 |
4 | 杨 伟 | 54 | 飞行器设计与飞行控制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
5 | 杨孟飞 | 54 | 空间技术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6 | 芮筱亭 | 60 |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 | 南京理工大学 |
7 | 欧阳明高 | 58 | 汽车动力系统 | 清华大学 |
8 | 段文晖 | 50 | 计算材料科学 | 清华大学 |
9 | 郭万林 | 56 | 力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0 | 郭烈锦 | 53 | 能源动力工程多相流与氢能 | 西安交通大学 |
11 | 滕锦光 | 53 | 结构工程 | 香港理工大学 |
12 | 魏悦广 | 57 | 固体力学及跨尺度力学 | 北京大学 |
2017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
(共16人,按英文姓氏字母为序)
序号 | 姓名 | 国籍 | 专业 | 工作单位 |
---|---|---|---|---|
1 | 瓦列里·邦杜 Valery Bondur | 俄罗斯 | 空间对地观测 | 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俄罗斯科学院空间观测科学研究所 |
2 | 陈德亮 Deliang Chen | 瑞典 | 地球科学 | 瑞典哥德堡大学 |
3 | 耶日·杜辛斯基 Jerzy Duszynski | 波兰 | 生物学 | 波兰科学院 |
4 | 福田敏男 Toshio Fukuda | 日本 | 机械工程 | 北京理工大学 |
5 | 安德烈·盖姆 Andre K. Geim | 荷兰 英国 | 凝聚态物理 |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
6 |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 John Edward Hopcroft | 美国 | 计算机科学 | 美国康奈尔大学 |
7 | 黄永刚 Yonggang Huang | 美国 | 力学 | 美国西北大学 |
8 | 廖国男 Kuo-Nan Liou | 美国 | 大气科学 |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9 | 查德·米尔金 Chad A. Mirkin | 美国 | 化学 | 美国西北大学 |
10 | 文森特·珀尔 H. Vincent Poor | 美国 | 电子工程专业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
11 | 肖开提·萨利霍夫 Shavkat Salikhov | 乌兹别克斯坦 | 生物有机化学 |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生物有机化学研究所 |
12 | 沈志勋 Zhixun Shen | 美国 | 物理 | 美国斯坦福大学 |
13 | 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 James Fraser Stoddart | 英国 | 超分子化学与纳米技术 | 美国西北大学 |
14 | 王小凡 Xiao-Fan Wang | 美国 | 肿瘤分子生物学 | 美国杜克大学 |
15 | 谢晓亮 Xiaoliang Xie | 美国 | 分子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 | 美国哈佛大学 |
16 | 叶军 Jun Ye | 美国 | 物理(原子、分子、光物理) |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 |
杨万泰院士简介:
杨万泰,男,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导。1956年10月生人,1978.3 - 1982.9(77级)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化工专业,毕业论文涉及芳纶KEVLAR合成。1985年3月在北京化工学院高分子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主要从事阴离子活性聚合的研究;1993年8月至1996年8月在瑞典主要从事有机材 料表面光接枝改性的研究,1996年4月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1996年9月回国在北京化工大学从事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光聚合及可控性表面接枝聚合研究。
1993年6月被评选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1999年荣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1999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2000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被授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年作为负责人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目前已发表论文400余篇,IF大于7的36篇,他引近5千次;授权专利46项。
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委员会委员、中国染料协会色母料专委会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特种化工专委会主任、以及《Biomacromolecules》、《高分子学报》、《中国化学快报》和《膜科学与技术》等杂志编委。曾任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目前任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主任。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相关资讯
高分子科技
关注高分子科学技术 👉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