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加拿大女王大学刘国军教授团队:图案化电纺丝织物在绢印和多领域的应用

高分子科技 高分子科技 2021-04-22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绢印(Screen Printing),又称孔版印刷、网版印刷、丝网印刷等,是一种古老但仍然广泛应用的印刷技术。传统的绢印,分为制版和印刷两部。制版过程是在以丝或尼龙织成网屏(screen)的四方框架上,以手工绘画或感光方法,用光敏乳胶(emulsion)把印纹以外的网目完全封闭,而形成镂空的孔版。印刷时,印墨(ink)受刮刀(squeegee)的刮压,就会通过印纹部分的纲目而到达被印物上。



图一:绢印步骤示意图(上),绢印刮压过程(中),常见绢印印刷品(下)


绢印原理简明成本低廉,制版容易,印刷速度较快,且设备和印刷物可大可小,但是印刷品的分辨率不高。曾被广泛用于印刷电影海报、商品包装等,至今仍然在个性体恤衫制作、艺术版画等领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除了这些视觉领域,由于绢印的许多优秀特点,近些年来科研和工业界一直尝试将其改良,提高其分辨率,以便用于更多生产领域,诸如印刷电路板(PCB)。根据绢印的原理,其能达到的最大的分辨率不可超过所用丝网的目数(mesh number),同时也受到感光模板、光敏乳胶、印墨和被印物的限制。


为了改进绢印技术,加拿大女王大学刘国军教授团队提出的设计思路,包括其中两个环节的改进:


  • 1. 选用亲水性的超精细电纺丝织物(~200 纳米)作为“丝网”,丝与丝交叠形成的空隙平均约5微米,远小于目前商用丝网的孔径。

  • 2. 用含有光交联和疏水成分的纳米尺寸的高分子胶束(~20 纳米)代替“感光乳液”。


图二:刘国军教授团队使用电纺丝织物和纳米胶束改良绢印技术示意图。


首先,将含有环氧基团的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和交联剂作为前驱物,用电纺丝的手段纺成织物 (mat)(图二 1)。这样的织物在热交联后表面富含羟基,非常亲水。同时,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和含肉桂酸成分的聚丙烯酸(PCEA)共聚物,在溶液中自组装成纳米胶束。


然后,将纳米胶束附着于织物丝表面,形成单分子刷状层(图二 3),并在激光打印的光交联模板(mask)遮挡下使用UV光交联(图二 4)。模板上无色的区域被UV光透过,将PCEA交联,PDMS就被固定在织物表面,形成超疏水的区域。而模板上黑色图案的区域,UV无法通过,被遮盖的区域未被交联。上面的疏水共聚物将被溶剂洗去(图二 5),最终变成亲水的图案。这样经过处理过的电纺丝织物就形成制版完成的“丝网”。


最后,只需将水性印墨置于“丝网”上,便可见亲水/疏水的区域形成的图案(图二 5,图三)。而此图案最终被印制在纸张上(图二 6)。


图三:具有的两面神(Janus)结构的电纺丝织物制成的超精细“丝网”,其正面形成亲水/疏水图案,背面亲水作为墨水的供体。


所得到结果显而易见。在激光打印机打印出的光交联模板(图四 a)向“丝网”制版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清晰度损失。所制出的“丝网”版精确还原了模板的细节,包括打印机在10号字体“i”字母顶部的打印缺陷也原样重现(图四 b)。而重现此处缺陷,所需的分辨率小于30微米。而从下至上的字体分别为10、7.5、5、4号字,也都在“丝网”精确重现。将文字印刷到普通打印纸后(图四 c),所印图案虽有细节损失,但依然清晰可见。所损失的细节主要来自于未优化的印墨和纸张的粗糙度。与此作为对比的,传统绢印技术印制的图案(图四d)在10号字体处尚可辨认,小于5号的字体也几乎无法辨认。


图四:所用的光交联模板(a,e),本工作中制作的高清晰“丝网”制版(b,f),本工作中在纸面印制的图案(c),使用传统绢印印制的图案(d)


除了印刷可视图案,他们也尝试了使用该技术印刷水性导电墨水。所采用的墨水是10纳米左右的银纳米粒子,在打印纸上印出设计出的电路图案(图五b)。另一方面,电纺丝织物本身也可以作为柔性电路板的载体。在制版后,直接将商用的炭黑基水性导电墨水(Bare Electric Paint)稀释后,装载到电纺丝“丝网”上,可组装出驱动LED发光的电路(图五 c)。他们团队认为这样的技术和设计思路,或可运用到目前热门的柔性电路、可穿戴设备中,因为这样的“丝网”本身也是可穿戴的无纺织物。


图五: 电纺丝“丝网”用于导电油墨的印刷(a,b),柔性电路(c),和微流体诊断(d,e)


除此之外,他们也在电纺丝织物上,制成具有微流体性能的图案。他们用pH指示剂和银镜反应(图五d e)证明了这样的性能。并指出该项技术除了用于改良绢印技术,也具有在微流体、诊断等领域的开发潜力。


这一研究,利用光交联技术和疏水纳米胶束,在超精细的电纺丝织物上形成高分辨的图案。这样的织物具有多方面的应用前景:可用于提高绢印技术的分辨率、可印刷导电墨水、可制作柔性电路和微流体器件。相关工作发表于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DOI: 10.1039/C7TC05197B)。其部分前期工作发表于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DOI: 10.1039/C4TA00714J)。


论文链接:

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7/tc/c7tc05197b#!divAbstract

http://pubs.rsc.org/is/content/articlelanding/2014/ta/c4ta00714j#!divAbstract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关注高分子科学技术 👉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