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子科大于军胜教授与纽约大学André D. Taylor教授合作:通过引进一种小分子结晶助剂增强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于军胜教授团队与现任职于纽约大学André D. Taylor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影响因子:21.695)上发表题为“A highly efficient polymer non-fullerene organic solar cell enhanced by introducing a small molecule as a crystallizing-agent”(通过引进一种小分子结晶助剂增强了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性能)的研究论文。英才实验学院首届毕业生、2017年度“成电杰出研究生”郑毅帆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于军胜和André D. Taylor为共同通讯作者,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排名第一的署名单位。


聚合物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器件结构(左上)、光伏性能(左下)和作用机理(右)


研究团队首次提出在光活性层薄膜中掺杂“结晶助剂”(Crystallizing-agent),精确地调控了薄膜形貌与结晶度,成功实现了能量转换效率为10.86%的非富勒烯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是当时文献报道的三元掺杂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最高纪录(Materials Today, 2018, 21, 79-87)。研究者首次引入方酸小分子作为“结晶助剂”,通过增强薄膜内部面外方向的分子链排序以提升薄膜的自组装与结晶性,大幅度地提高了有机半导体光电薄膜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同时,针对在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极具发展潜力的非富勒烯材料本身存在的物理、化学缺陷的瓶颈性难题,创新性地采用溶剂添加剂对方酸小分子提供精确的调控与定位,促使其与非富勒烯材料之间形成紧密、高效的共混结晶,实现了具有高电荷迁移率和高填充因子特性的三元掺杂非富勒烯太阳能光伏器件,短路电流密度为17.3 mA cm-2,开路电压为0.89V,填充因子为0.68,能量转换效率达到了10.51%(最高能量转换效率达10.86%)。该工作为实现有机半导体光电薄膜形貌的精确调控、宽光谱响应、高效率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开辟了一个新途径,对有机光伏领域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论文的器件设计、制作与性能优化等大部分工作在电子科技大学完成,部分的表征与测试工作在美国耶鲁大学、西北大学完成。该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资助排名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留学基金、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能源部、四川省科技厅国际合作课题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69702117304935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相关进展北京大学占肖卫教授与合作者发表综述: 芳酰亚胺类电子受体和稠环电子受体这两类最具代表性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苏州大学张茂杰教授课题组:简单制备的对活性层膜厚和器件面积变化不敏感的高效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南京工业大学张仕明教授团队:发表系列非富勒烯受体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占肖卫教授:让塑料太阳能电池因非富勒烯受体而迈向新纪元
化学所在非富勒烯全小分子太阳能电池效率方面取得突破进展
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给体光伏材料侧链工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关注高分子科学技术  👉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