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刘富研究员课题组在Janus聚偏氟乙烯微孔膜方面取得进展
具有非对称浸润性能的Janus微孔膜可用于油水分离、膜蒸馏、集雾,单向液体输送和鼓泡等领域。目前的制备方法有漂浮法、静电纺丝、表面涂覆、表面接枝等,但这些方法制备过程相对繁琐,难以实现大面积制备,且所得薄膜的上下表面浸润性相差不大。
为了实现一步法制得上下表面浸润性完全相反的Janus膜,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刘富研究员团队提出化学相转化,并通过控制相转化过程中亲水链的单向迁移路径,使其由铸膜液内部单向迁移到膜上表面进行富集,进而通过水热交联固定,从而获得PVDF膜的超亲水上表面,而下表面为超疏水,上下表面接触角差可达140°,制备的Janus聚偏氟乙烯微孔膜具有优异的油水分离性能。
聚合微孔膜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决定其表面的亲疏水性。为了解决Janus膜制备过程复杂的问题,刘富研究员团队以原位聚合的方式在聚偏氟乙烯(PVDF)铸膜液中引入亲水性组分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的共聚物(PVP-VTES),通过控制亲水组分相转化过程中的inside-out迁移路径,并在膜底层引入隔水涂层,促进亲水组分发生单向迁移,即只在膜的上表面发生迁移富集,而膜的下表面迁移富集受限制,从而使得上表面超亲水,下表面超疏水,接触角差达到140°,通过后续的热交联处理使亲水链进行交联固定。
图1. Janus 膜的制备过程,(a)相转化过程的单向迁移,(b)亲水链的水热交联,(c)Janus膜。
待膜完全固化后,将无纺布剥离,呈现出具有微纳结构的下表面,另外由于在相转化过程中亲水改性剂迁往下表面受到抑制,所以剥离后的下表面呈现出超疏水的特性,接触角可达140°。由此通过一步法制得上下表面浸润性相反的Janus膜(Δθ≈140°),浸润性差异大于文献报道的数据。
图2. 具有微纳结构的下表面电镜图。
通过控制无纺布中油的含量可以得到不同疏水性能的下表面。无纺布中含油量越高,则对相转化过程中亲水改性剂往下表面的迁移的限制程度越高,得到的下表面的接触角则越大,同时迁往上表面的亲水改性剂越多。因此亲水面对水下油滴的粘附性越低(接触角可达147°),疏水面对油下水滴的粘附性越低(接触角可达170°)。该膜与具有对称浸润特性的疏水膜(M1)和亲水膜(M2)相比表现出可转换的油水分离特性,并且由于上下表面亲疏水的协同效应,可以产生较高的油水分离效率,对水包油和油包水的分离效率均可达97.5%。相转化制备方法成熟简单,为Janus聚合物膜的大面积制备提供了解决方案。
图3. (a)和(b)分别为疏水膜M1、Janus膜M4和亲水膜M5的水下油滴和油下水滴的接触角,(c)和(d)分别为对水包油和油包水的分离的通量和效率。
以上相关成果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DOI: 10.1021/acsami.8b08278)。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博士生李田田,通讯作者为刘富研究员。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8b08278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宁波材料所刘富研究员课题组在聚合物微孔膜刚性界面构造及油水分离方面取得进展
中科院理化所王树涛研究员团队:新型油水分离材料—亲水/亲油磁性Janus微球
哈工大邵路教授和成中军副研究员合作在水单通道Janus膜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中科院理化所王树涛研究员课题组:新型界面聚合方法制备水凝胶/油凝胶Janus聚合物驱动器
武汉大学李振教授课题组:当双面神(Janus)偶遇非线性
关注高分子科学技术 👉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