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赵宇亮院士:科技论文“三认三不认”原则该改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两会上,学术评价体系“三认三不认”的话题,引发不少委员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院士认为,“目前我国对科研成果‘三认三不认’:只认第一作者、只认第一作者单位、只认通讯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单位、不认非通讯作者。这是一个短视又狭隘的做法。”“道理很简单,如一艘载人飞船,一颗螺丝钉和一台发动机发挥的作用都很重要,因为螺丝钉掉了和发动机失灵的后果是一样的。”

    

赵宇亮院士所指的“三认三不认”,无疑切中了现实问题——这反映出来的,本质上仍是被诟病已久的科研评价体系“唯论文”现象的衍生问题。

    

客观而言,对于科研人才评价来说,论文排名及数量、发表期刊档次等,确实是个直观又易判断的标准。这种标准也曾发挥其积极作用,如让人才评价标准变得客观起来,不给暗箱操作以空间。

    

但后来随着高校行政化的强化,该标准在执行中越来越扭曲变形,严重伤害了科研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扼杀了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而“三认三不认”,就是其中的典型现象。

正如很多委员提到的,“三认三不认”存在各种弊端:首先,不利于达成科研学者尤其是学科“大牛”之间的合作。“第一作者”明显只有一个,如果自己一方无法享受成果,那可能就导致“应付、转而关注自己的事情”,如此一来,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就大打折扣。


“科技发展到今天,单一学科的研究已经很少,大部分学科都进入了交叉学科研究时代,核心就是合作与协作,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掌握所有学科的知识。”赵宇亮院士说。

    

其次,降低了创新的效率,在国际科研竞争中处于劣势。科研的竞争就是对未来的竞争,当今世界各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竞争呈现白热化,尤其是在新兴学科方面。国外的专家学者“有了想法就可以立刻去做,找最好的人无条件地充分合作”,相形之下,我们在协调“成果出来后谁署名第一”的问题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

    

更实际地说,一项科研成果,并不单是一个人的成绩,背后经常是一个团队甚至若干个科研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得论文者得天下、得第一署名才有用”的评价体系,显然对署名靠后的参与者不利。

    

我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在职称评定等活动中,论文数量、论文发表的期刊档次等,往往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而署名靠后对科研工作者而言,除了学术上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更重要的是在福利待遇上会面临直接损失。

    

这样一来,排名第一和排名第二在学术中付出的可能“差之毫厘”,但通过这篇论文所得到的成就却相去甚远,这是在鼓励科研团队合作,还是鼓励争名夺利呢?

    

所以说,“唯论文+唯第一作者”虽然看似标准清晰,公平可见,但对复杂的学术研究合作而言, “只认第一作者、只认第一作者单位、只认通讯作者”,这种简单量化的评价并不能发挥科研合作的优势,是时候被摒弃了。

“我们还是应该遵守国际惯例。”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蔡荣根研究员介绍,像《自然》《科学》等期刊,会在文章下方加一个note(说明),说明各位作者分别作了什么贡献。


“主要贡献和非主要贡献肯定有差别,内行一看就知道,这个工作谁做了主要贡献。”蔡荣根研究员说,“像发现引力波的文章有上千个作者,但要说给谁诺贝尔奖,内部还是清楚得很。”


因此,他强调小同行评价的重要性,“小同行评价是最客观的,同一领域的人知道你什么水平、你的工作有什么新鲜的思想、在国内外的价值。就像申请工作要看推荐人的意见一样。还有一个好处是,我用不了花多少时间就可以知道你在做什么事情,有什么价值。”


蔡荣根研究员表示,科学评价不光在中国是难题,在全世界都是难题,但还是有一些国际通行的方案和共性,比如不唯指标、看重同行评价、考虑各学科的特点等。


事实上,近年来,在这方面,国家层面也在制度上不断改进,如2018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同行评同行,内行评内行“,建立尊重人才的科学评价体系。

    

但就目前看,要打破“唯论文”、摒弃“三认三不认”,显然还需要持续发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加大论文质量、学科价值、同行评价等因素的权重,迈过“唯论文数量、唯论文署名”这个坎儿;从当前“重视论文发表”的局面转换到“重视论文本身”上去;建立专业化、精细化的评价体系,改变“一刀切”的标准,让每个研究者的贡献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体现……这些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来源:科技日报、新京报评论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关注高分子科学技术  👉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