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 “操纵引用”被曝光——爱思唯尔调查数百名审稿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Nature自然科研 Author Nature自然科研
原文作者:Dalmeet Singh Chawla
爱思唯尔对涉嫌滥用同行评议来增加个人论文引用量的审稿人展开了调查。
最近,荷兰出版商爱思唯尔(Elsevier)对数百名审稿人开展了调查——怀疑他们故意操纵同行评议流程,以增加自己文章的被引量。
这些审稿人涉嫌怂恿被审稿件的作者引用自己的研究,以换取正面的审稿意见——这种不当行为也被称为“强制引用”(coercive citation)。
爱思唯尔的调查还发现,部分审稿人在他们自己署名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有问题的发表行为。揭露这种行为的爱思唯尔分析师告诉《自然》,他们“发现了清晰的同行评议操纵证据”,以及多次发表相同研究的证据。爱思唯尔称调查工作将致使其中一些研究被撤回。
但爱思唯尔也表示,没必要将所有受到强制引用影响的研究都撤回,因为作者不对问题负有全部责任,而且引用操纵并不会影响研究质量。
数据侦探
这种可疑行为最早是由爱思唯尔的分析专家Jeroen Baas和Catriona Fennell揭露出来的。两人位于阿姆斯特丹,通过分析近5.5万名爱思唯尔期刊审稿人的同行评议行为,尝试确定这些审稿人的文章被他们所审文章引用的频率。这项研究还未经过同行评议,不过已于9月6日发布在社会科学研究数据库SSRN 上。
此次调查源于爱思唯尔旗下期刊《国际土壤科学》(Geoderma)发生的一次事件。2017年,Artemi Cerdà被指擅用职权增加自己以及他担任编辑的期刊的被引量,事后他从该期刊的编委会辞职。(Cerdà是西班牙巴伦西亚大学的一名土壤科学家,拒不承认有关引用操纵的指控;Cerdà担任编辑的欧洲地球科学联盟的出版部门与爱思唯尔分别对其展开了调查,均得出结论:引用操纵指控属实)。爱思唯尔后来对编辑指南、编辑合同以及审稿人指南做出了修改,明令禁止此类行为。
Fennell和Baas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审稿人自己的研究不会被他们所审的论文引用。研究样本中约98.5%的审稿人只被他们评审的不到10%的论文引用。
尽管如此,在研究调查的近5.5万名审稿人中,不到1%的审稿人的论文似乎会在自己所评审的文章中反复被引用。
由于审稿人和作者通常来自同一个领域,有些引用上的重叠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如果审稿人的论文不断被他们评审的文章引用就值得怀疑,并存在强制引用的可能。虽然这种做法在圈内早有耳闻,但其程度一直不甚明确。部分原因在于同行评议背后的数据一般是不公开的。
爱思唯尔目前正在咨询期刊编辑,询问他们这些可疑的引用是否具有相关性。Fennell表示,爱思唯尔已经完成了对可疑程度最大的事件的调查,对于那些程度较轻的,调查仍在继续。
选择有限
美国俄克拉荷马医学研究基金会的生物信息学家、《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的副编辑Jonathan Wren说:“是时候做些什么了。”今年早些时候,《生物信息学》剔除了一名审稿人,因为调查显示这名研究人员(Wren拒绝透露姓名)对其所审的每篇稿件都要求额外增加35条引用,其中90%都是他们共同署名的文章[1]。
Wren目前正在设计一种算法,使之可以自动发现论文中的异常模式,包括对特定作者的过度引用。他说:“如果我们在论文发表后再去整治,那么要怎么处理这些多加进去的引用文献呢?”
爱思唯尔正在考虑撤回涉事研究中的单个文献,这将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做法。Fennell认为另一个选择是在事后发布更正。她说:“我们还在寻找最好的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 Wren, J. D., Valencia, A. & Kelso, J. Bioinformatics https://doi.org/10.1093/bioinformatics/btz071 (2019).
原文以 Elsevier investigates hundreds of peer reviewers for manipulating citations为标题发布在 2019年 9月 10日《自然》新闻上。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639-9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19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关注高分子科学技术 👉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