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椒”熬到副教授就轻松了?你的导师其实也愁到秃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募格学术 Author 胡萝卜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 胡萝卜


前一段时间,本人随导师回国内参加会议,导师很nice,会议结束后他自己先回学校,让我再去其他高校“访问”三天。


之前,教研室毕业的师兄正好在某211当了副教授,看我涉世未深地样子,就带我接触了他在高校里的一些青椒朋友。他们虽然都早已得到了稳定的教职,有的甚至已经有了帽子。然而却都没有过得像我想象中那样潇洒,压力和焦虑伴随每个阶段。听了他们的故事,也激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于是决定写下来和大家分享讨论。

先说师兄A,7年前毕业回国。一方面当时的竞争也还不算太激烈,另一方面师兄也比较努力,入职便是副教授硕导。由于是当地土著,来自生活上的压力要小很多。师兄在经济上没有太大的压力,对学生也就比较厚道,最开始没有课题经费就用自己的工资给学生发补助,后来课题组情况好了之后在钱上自然更加大方,教研室一片和谐。

但是,即使这样一个用easy副本开局的人现在依然被许多事情缠身,终日焦虑劳顿。孩子年龄增长开销越来越大,当年硕博都在国外没什么人脉职称评定上不是那么顺风顺水,要不停地想办法申请项目保护教研室不断粮等等。和我吃午饭的功夫电话好几个回合,全都是学校的琐事。他说,他现在每天科研都只能当副业,夜深人静回到家了,才能敲几行代码。白天在学校总是在不停地签字画押,东跑西跑。他也知道这样地生活并不快乐,但是也没有什么办法。

师兄同事B, 硕士毕业工作了几年又读博,师从学院里的大教授,早我师兄几年毕业,当时顺利留校,现在也是副教授,还跟着原来的老板。和师兄不同,这位仁兄有一颗大树庇荫。然而凡事都是双刃剑,既然当初借助这层关系成功留校,自然也就要不断为这颗大树浇水施肥。
和师兄一样,B也是抱怨杂事太多。现在做的一切,基本都是在为课题组的大教授评院士燃烧自己。虽然是不再面对失业的风险但是自己还是被生活压得很累,每年的绩效考核都还存在总不能硬着头皮置之不理。每天上午不能确定下午的安排,随时都会有事情出现需要处理。
他目前的愿望就是退休之前能有几年时间做点自己真正想做的研究,再给儿子多攒点钱娶媳妇。这位仁兄四十岁才结婚生子,房子买在郊区,平时租住在学校附近,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其乐融融。看上去很多在校博士想要的东西他都有了,但是生活,其实都是一个样子,每天还是不断地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困扰。

师兄朋友优青C,这位老哥算是比较幸运的了。十年前博士毕业,当年的导师如今已经为某985副校长,自己也一路披荆斩棘当上教授。今年还冲了一下杰青,可惜没有成功。在我这几天遇见的人里,这位老哥算是混得最好的了,很多人可能熬一辈子也拿不到的东西,他毕业十年就实现了。
然而,光鲜的背后一般都经历了很多磨难,这位仁兄当时一毕业就去了地方211,一去就是七八年。在那边拿下了优青和教授之后最近两年才调回当年的母校。回来之后就安享太平盛世了吗?还是那句话,麻烦是解决不完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不同的困扰。
教研室方面,他刚刚过来,一共就三个学生。杰青45岁的红线放在那里,想要搏一搏,就要抓紧时间积累成果。见面的前几天,他还在规劝自己的硕士选择直博。
就像很多被杰青套住的人一样,投入了太多沉没成本之后没有几个人能有挥一挥衣袖转身离开的洒脱,就算自己真的想得开学院层面的压力也不会允许。这位仁兄最近几年都没接什么横向课题改善生活,自己绑在杰青这辆马车上狂奔,他的老板也同样在院士评选上不断陪跑。除了他们自身的故事,也听他们讲了一些学院里其他人的故事。
比如,学校里有一位年年冲院士的长江,外人眼里风光无限,但是保守慢性病困扰,终日疼痛。他总是说,要是有什么机会能把他的病除了,院士他都愿意放弃。至于他的病,说来还是常年累月积劳成疾。白天四处跑,晚上九点多回来开组会。看上去像个超人一样,但是归根到底大家都是凡胎肉体,该来的都躲不掉。
还有一些老教授,毕业的时候高校就业还是蓝海,运气好就留校一直做到教授。看上去他们是命运的宠儿,其实现在也不好过,相当一部分人每年过不了考核。师兄就曾遇见过比自己大十几岁的老师,来商量把师兄的经费名义上给他分过去一点帮他过考核。我们时常听到一些抱怨,说是当年那些没什么水平的人提前把位置占了,现在却在那里作威作福。现在看来,历史的清算可能会迟到,但是永远不会缺席。
临别之前,和师兄讨论当下的高校生存现状。简单概括的话,那就是各个阶段都有各个阶段的压力,无论青椒还是大佬,谁都逃不出这牢笼。至于国内高校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国外高校是否又一定比国内舒服,这些我们见识不够也不想罔议。

文章的最后,也只想对未来谈点的看法。
第一,未来高校的业绩要求还会不断上涨,当前的考核标准很大程度上是照顾一部分“老教授”。所以在他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这个要求可能还会更高。但是当前的985高校的要求已经快要接近国际二流高校的要求了,再提高的话对大家是否还有吸引力,这个就看未来怎么变化了。要求提高的同时,高校的铁饭碗也在被打破,往后只有大概五分之一的教师可以得到长聘岗位,其他的教师都要没三五年更新一次合同。然而,既然高校里有如此多的压力,为什么大家还前赴后继呢。
第二,我国的工业界发展还不成熟,尚且不能分流高等教育人口。高校青椒的负担应该没法通过高校自身的调整而得以化解,可能最佳的出路是靠企业竞争力提高倒逼高校下放身段。在一些发达国家,工业界的科研实力在很多方面并不逊色于高校,从业人员的薪水也更胜高校一筹。而当前,企业能给博士提供的就业机会还是相对较少,甚至可以说只是最近五年我国才出现了一些有竞争力的科技公司。
因此我认为,解救万千青椒可能还要靠本土企业的自立自强,或者说是供需关系的变化来化解当前的就业困局。这就像美国黑人虽然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解放运动,但归根结底还是没能完全解开种族枷锁。来自上层的怜悯与施舍并不能改变这畸形的高校文化。
相反,如果有一天,国家经济的发展可以支撑探索性科研,企业的里出现大量的科研乐土,博士生的就业选择不再如此单一,肉食者的集体主义不再有人响应。
可能真到这一天,大家才能真正各取所需。选择去高校的不再有其他的杂念,去企业的也并不觉得“低人一等”。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关注高分子科学技术  👉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