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南理工大学赵祖金教授:基于 AIE 基元构筑 I 型光敏剂用于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光动力治疗

老酒高分子 高分子科技 2022-05-03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光动力治疗(PDT)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癌症治疗方式,因其独特的高时空精度、可控性、非侵入性、低毒副作用等优势而在备受瞩目,并且已经在临床上应用于多种肿瘤和恶性疾病的治疗。然而,PDT具有高度的氧气依赖性,其疗效不仅受限于肿瘤的乏氧微环境,还因其作用过程中对氧气的进一步损耗从而形成自我限制性。为了克服PDT疗效与其氧气需求之间的固有矛盾,人们希望开发基于I型光反应途径的PDT以取代传统的以II型光反应途径为机制的PDT。所谓的I型和II型光反应途径指的是光敏剂与氧气的两种不同的、相互竞争的作用机制。在I型PDT中,光敏剂通过与底物(如还原性辅酶、氨基酸、维生素和含氮碱基等)、氧气之间的电子转移产生超氧化物阴离子(O2·-)、过氧化物(H2O2)和 羟基自由基(OH·)。而II型PDT则是通过光敏剂与氧气之间的能量转移产生单线态氧(1O2)。其中,OH·是这些活性氧中生物反应活性最高的一种,它几乎对所有的生物分子都具有破坏性,因此,能够产生OH·的I型PDT被认为具有更好的耐乏氧特性,能够在PDT的过程中更加有效地利用肿瘤微环境中有限的氧气。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赵祖金教授等基于具有AIE特性的氧化磷哚(PIO)衍生物开发了一种高效的纯有机I型光敏剂,将其用于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光动力治疗,并对其中的光物理、光化学以及细胞学机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



PIO衍生物不仅具有高稳定性、低生物毒性以及膜通透性等特点,PIO独特的电子结构还赋予了其自身高的亲电能力,这使得PIO的π电子体系具有吸引和稳定外部电子的能力,基于此,作者利用PIO结构的特点,在分子设计中引入三苯胺和吡啶基团,设计合成了两个具有AIE特性的同分异构体α-TPA-PIO和β-TPA-PIO。经研究证明,β-TPA-PIO在溶液中和细胞内都具有高效的I型活性氧生成能力。进一步的理论计算研究揭示了这两个分子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机制,β-TPA-PIO高效的系间窜跃效率和亲电子能力分别为其I型活性氧生成能力提供了光物理和光化学基础。细胞实验结果表明,α-TPA-PIO和β-TPA-PIO可选择性地对细胞中以内质网为主的中性脂质区域进行标记,并能在光照条件下有效地诱导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和自噬。动物实验证明了β-TPA-PIO能够成功地实现对小鼠皮下肿瘤的PDT治疗。



总结,该工作利用具有AIE特性的PIO衍生物,开发一种新型的纯有机I型光敏剂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全面剖析,为I型光敏剂的设计开发和性能优化提供了思路和实例展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活性氧诱导的内质网应激是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重要前提,因此这类光敏剂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Chemical 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庄泽燕,通讯作者为赵祖金教授


论文链接: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SC/D0SC00785D#!divAbstract

原文:Type I photosensitizers based on phosphindole oxide for photodynamic therapy: apoptosis and autophagy induced by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Chem. Sci. 2020, DOI: 10.1039/d0sc00785d.


相关进展

香港科大教授唐本忠院士、新加坡国大刘斌教授、华南理工赵祖金教授: 高效近红外荧光基团用于靶向光动力疗法和体内双光子荧光生物成像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赵祖金教授:新型聚集诱导延迟荧光(AIDF)材料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中心王东副教授《Chem. Soc. Rev.》: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超分子发光材料:构建与应用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AM》:可同时改变发光颜色、强度和形状的AIE之花

山东大学周潘旺研究员在聚集诱导发光AIE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Biomaterials》:利用刺激响应性和AIE特性纳米颗粒提高光动力治疗效率

华东理工大学朱为宏教授课题组:光控AIE染料体系新突破

江科大李为立教授、澳洲国立Mike Tebyetekerwa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AIE原理应用于智能荧光纳米纤维膜研究

复旦大学朱亮亮研究员课题组通过FRET和AIE效应实现分子反卡莎规则发光效率的提升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