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土博士”与“洋博士”的优劣得失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来源:王立新科学网博客

作者:王立新

我是在国内读完硕士(87年),留校当了两年青椒(87-89年,西工大计算机系),然后去美国读博士(南加州大学电机系)。93年香港科大教书之后,经常回来讲学交流,加之我负责系里从国内招收研究生,所以我对国内培养博士的情况是很了解的。下面的体会基于我三十多年来的经历与观察。一孔之见,欢迎拍砖。

“洋博士”的优势(也是“土博士”的劣势)
1、向众多世界一流学者学习。
在美国读博士需要修许多门课(至少30个学分),每门课的老师基本上都是相关研究领域世界一流的学者。通过每星期两次课、每次课一个半小时的频密接触(还可以在答疑时间找老师深度讨论),可以从这些世界一流学者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不仅仅学习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如何抓住问题的核心。由于所修课程涉及面广(比如我不仅仅修电机系的课,还要修计算机系和数学系的研究生课程),可以在众多领域接受一流的熏陶,这为自己的科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对自己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一流的导师。
导师的作用不是教你具体的知识,而是当你在十字路口一脸茫然的时候告诉你:沿这条路走。这其实对导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样的导师必须自己一直是一线的研究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具有敏锐的判断力,指出正确的研究方向。我这里所说的研究方向一定是原创性研究(十字路口不知向哪个方向走)。跟踪热门很简单,读几篇热门综述就能夸夸其谈进行指导。
3、潜心钻研学问的环境与氛围。
周围的同学老师都在讨论钻研具体的科学问题:这个问题如何建模、这个定理怎么证、这个算法能否更快、等等。没有人关心各种指标、各种评比、各种奖项,因为这些东西不存在。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解决一个重要问题或者提出一套全新的好方法,从而完成一篇“大论文”。经过这样“仙境”的熏陶(带走点儿“仙气”),你会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以后遇到恶略环境更有可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4、世界通用的高含金量博士文凭。
不仅可以在当地找到好的正式工作,直接进入中产阶层安居乐业的生活,而且回国也有许多优惠。国内不少新型高校对“洋博士”还是很欢迎的,国家也不断出台政策吸引“洋博士”回归。我知道的和我前前后后的同学及师兄师弟们,二三十位吧,没有一个人真正的全职回来。
“土博士”的优势(也是“洋博士”的劣势)
1、根正苗红,明天的主人。
博士是事业的起点,把这个“根”扎在哪里,对今后一辈子的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国内体制的核心是传承,讲究“根正苗红”,接班人一定是信得过的、自己的学生。“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通过报考国内大牛的博士,把“根”埋正,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成为明天的主人。“洋博士”失去了“根正苗红”的机会,以后回国发展困难重重,成为“永久的痛”。这是“土博士”最大的优势,也是“洋博士”的致命伤。
2、拿学位相对轻松容易。
国内博士论文虽然有“盲审”,但面对复杂的人情社会,最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论文的篇数。相比于质量指标(一篇“大论文”),数量指标(多篇“灌水论文”)要容易完成得多,有多种“套路”可寻以及专业的服务。在美国读博士压力要大得多,老师们火眼金睛,灌水论文根本通不过。而且,达不到要求美国导师可以随时解雇你(所以在美国把导师称作“老板”),而国内如果你拿不到学位导师可能比你更紧张(国内导师与真正的“老板”还有距离)。所以,从辛苦程度和心理压力方面来讲,“土博士”比“洋博士”要轻松许多。
3、可以绕开英语短板。
国内从小学的就是“应试英语”,害了许多人。到需要用英语学习知识、表达思想、进行交流时,才发现困难重重,但已经积重难返,成为“永久的痛”。不少人专业课很好,也很有科研天赋,就是英语不好,成为出国读博士的一大障碍。“土博士”为这些朋友提供了踏入科研大门的机会。英语只是一种表达媒介,同样的知识用中文表达和用英文表达是一样的。现在破SCI鼓励中文发表,为“土博士”开辟更大施展才华的空间。
读“洋博士”,还是读“土博士”?
1、如果你很肯定今后在国内发展,那么就读“土博士”,因为“根正苗红”对以后的事业发展太重要了。读“土博士”也不是说一定要做大牛的学生,要看到年轻导师的发展潜力:现在可能没有名,但以后可能很有名。而且,大牛团队庞大,“接班人”竞争激烈,你可能已经“迟到”了。年轻导师刚刚起步(潜力股),你可能是“大弟子”,等年轻导师成为大牛时(潜力股变现),你可以在许多机会面前利用“先发优势”捷足先登。
2、如果你想去国外发展,那么读“洋博士”肯定是最有效的途径。读“洋博士”不仅能成为一流的专业人才,而且可以在读博期间了解西方价值体系、转换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文化方面的基础。在国外找工作,“洋学士”和“洋博士”是最有用的硬通货。“洋硕士”基本上是骗钱的,对找工作用处不大。
3、如果你不确定今后是在国内还是去国外发展,那么就先读个“土博士”,给自己一些观察与思考的缓冲时间。如果你决定留在国内发展,那么读“土博士”显然是正确的选择。如果你决定去国外发展,那么可以再去读一个“洋博士”。不少牛人就是这么干的,比如咱们的著名博主谢力教授,就是“土洋通吃”的双料博士。还有我的师弟刘飞龙,在国内拿了博士之后又去南加大拿了个博士,现在在美国老牌大公司工作。
4、如果你就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以后在国内或者在国外都无所谓,那么就应该下决心去读“洋博士”。我在前面“洋博士”的优势中所说的1、2、3点(向众多世界一流学者学习;一流的导师;潜心钻研学问的环境与氛围),对于成长为优秀科学家具有巨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不是说“土博士”不能成为优秀科学家,而是说对于同样一个人,接受“洋博士”教育能够帮助你成为更加优秀的科学家。如果你是“土博士”去国外做博士后,那么还不如下决心去读个“洋博士”。博士后更多是给别人打工的成分,留给自己的就是几篇论文,而且让人觉得是在别人的框架之下完成的。读博士就很不同,你不仅可以获得“洋博士”学位证这个硬通货,而且可以长时间深入钻研一个问题,完成一篇“大论文”,建立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
在结束本博文之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读“土博士”还是读“洋博士”,都是在“个人素质”的基础之上获得一定的增加值。虽然,从学术方面来讲,“洋博士”的增加值要大于“土博士”的增加值,但最终学术水平的高低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素质”。如果两个人的“个人素质”差不多,那么“洋博士”的学术水平要高于“土博士”的学术水平;如果两个人的“个人素质”相差太大,那么读个“洋博士”也是没有用的,依然赶不上高素质的“土博士”。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