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科大宣守虎教授、龚兴龙教授团队:剪切变硬胶复合材料在智能抗冲击领域的应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CellPress细胞科学 Author Cell Press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2020年12月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守虎教授、龚兴龙教授团队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上发表综述文章,题目为“Shear stiffening gels for intelligent anti-impact applications”。在这篇综述中,作者对近年来剪切变硬胶在制备方法、材料性能、力学机理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并详细介绍了剪切变硬胶及其复合材料在柔性冲击传感、能量耗散、阻尼控制以及人体防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最后展望了剪切变硬胶作为智能抗冲击材料的发展前景。

▲图1. 剪切变硬胶材料及其应用


剪切变硬胶材料


剪切变硬胶是一种低交联度的硼硅氧烷聚合物硅橡胶,通常由二甲基硅油或羟基硅油、与硼酸和过氧化苯甲酰在高温下合成。在自然状态下,剪切变硬胶表现为粘塑性状态,具有典型的冷流特性。而在高应变率冲击载荷下,由于体系中B-O键动态交联作用,材料的粘度、模量迅速增加,出现应变率相关的增强效应。此外,这种“柔软-坚硬”的转变模式具有完全可逆性。因此,基于材料的应变率相关特性,剪切变硬胶是一种理想的柔性防护基体材料。


柔性抗冲击剪切变硬胶复合材料设计


利用聚合物橡胶材料良好的物理与化学相容性,剪切变硬胶可以均匀分散在柔性基体材料中(例如Kevlar纤维、聚氨酯海绵等),可实现抗冲击性能与能量耗散水平的显著提升。同时,在剪切变硬胶中引入特定的磁性颗粒、导电颗粒、力致发光颗粒,赋予了材料多场耦合特性。通过探索电、磁、热信号与宏观力学参数的对应关系,可实现剪切变硬复合材料在冲击过程中的原位监测,实时捕捉材料缓冲吸能中的动态力学信号。


智能抗冲击剪切变硬胶复合材料应用


剪切变硬胶的基础理论得到不断加深,其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研究也得到逐步深化。在振动控制领域,剪切变硬胶作为阻尼器材料的内核,可以更加有效耗散结构在冲击荷载下的能量,并可以通过引入磁性颗粒实现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在人体防护领域,将导电剪切变硬胶引入到Kevlar纤维中,通过模拟高速弹道冲击测试,发现复合材料相比于纯Kevlar纤维具有更高的抗穿透能力。同时,材料稳定的电信号响应可实时反馈结构的受力情况与损伤等级。此外,在能源领域,剪切变硬胶材料可与纳米摩擦发电材料结合,设计出兼具自发电供能、可靠抗冲击性能的可穿戴智能柔性器件,可用于人体日常运动过程中关节的保护与运动状态的监测。


剪切变硬胶作为一种粘弹性智能材料,相比于传统的剪切增稠液体材料,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储存便捷性以及力学性能可逆性。利用其独特的应变率相关特性,剪切变硬胶及其复合材料在振动控制、人体防护、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作者期望这篇综述可以吸引更多的研究人员关注并参与剪切变硬胶材料的研究,设计性能更加优异,适用范围更广的新一代剪切变硬智能器件。


论文网址: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physical-science/fulltext/S2666-3864(20)30288-5


相关进展

西安交大周晋教授和安阳工学院何强副教授团队综述:硅橡胶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

中物院核物理与化学所孙光爱研究员与刘栋副研究员等:中子小角散射揭示聚集体在硅橡胶中如何影响结合胶网络结构及力学性能

河南大学张治军教授团队:表面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在橡胶复合材料中的“聚集-崩破”行为

《Sci. Adv.》:气/水界面组装的橡胶半导体纳米膜用于全橡胶集成电子产品

中科院青岛能源所王庆刚团队开发出超高分子量支化聚烯烃橡胶的高效合成新方法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