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开大学陈军院士课题组和张凯研究员课题组合作Angew: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揭示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传质机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WileyChem Author WileyChem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电化学储能器件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众多电化学储能器件中,固态锂电池因采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有机电解液和隔膜,可有效提升能量密度,并消除安全隐患,是未来高能量密度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Quasi-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QPE)作为一类独特的固态电解质,具有高离子导率(10−4 ~ 10−3 S·cm−1)、不易燃、和柔韧性好等优势,不仅能解决液态电解质的泄漏风险,还能缓解全固态电解质中固固界面接触不充分、界面阻抗大等问题。


然而,QPE是一个由锂盐、聚合物基体和增塑剂(有机溶剂)组成的复杂体系,导致其离子传导机制难以研究。此外,QPE中溶剂分子的存在形式、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Li+的溶剂化结构等问题也一直不够清晰,这主要是受时空、反应和各种分析表征手段不能在线检测等限制。因此,如何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和理论计算相互结合,来深入揭示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中离子传导机制、组分相互作用和溶剂化结构等关键科学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和面临挑战,南开大学陈军院士课题组和张凯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开发了一种红外–拉曼–核磁(IR–Raman–NMR)联用表征方法,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阐明了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基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传质机理。实践研究与理论计算相互结合的结果表明,溶剂分子在QPE与液体电解质中的存在状态具有较大差异。QPE中部分溶剂分子在PVDF-HFP聚合物基体与锂盐之间形成物理屏障,另一部分溶剂分子用于完全溶解盐,形成较高Li+浓度,使得其溶剂化结构和离子传导机制与局部高浓液态电解质相近。通过研究充放电时锂离子溶剂化/去溶剂化过程的活化能(Ea),进一步佐证了QPE中Li+溶剂构型的正确性。该工作为QPE的离子传导机制提供了新认识,有助于促进固态电池的设计与应用,为高安全电池的研究提供支持。


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南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贺鑫


论文信息:

A new insight into the ionic conduction mechanism of quasi-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through multispectral characterizations

Xin He, Youxuan Ni, Yunpeng Hou, Yong Lu, Song Jin, Haixia Li, Zhenhua Yan, Kai Zhang* and Jun Chen*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107648


相关进展

南开大学程方益教授、陈军院士等Angew:基于d-π共轭作用调控金属配位聚合物电催化氧还原活性

南开大学陈军教授课题组以廉价原料制备“可呼吸”钠-二氧化碳电池

耶鲁大学钟明江团队《Giant》:实现室温下聚合物基固态电解质中锂离子的高效传输

上科大刘巍教授课题组在全固态锂电池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研究中取得突破

Materials Today最新综述:离子导电聚合物作为锂金属电池人工固态电解质界面膜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