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LM@Au之外,通过简单改变添加HAuCl4的时间,还可以获得金纳米颗粒核-氧化镓壳(Au@Ga Oxide)和空心氧化镓纳米颗粒 (Hollow Ga Oxide)等核壳结构。为了得到Au@Ga Oxide,首先让制备的LM@Au中的Ga氧化物层生长12小时,然后向悬浮液中额外添加100 µL的HAuCl4(100 µM,HAuCl4的最终浓度为200 µM)。经过额外的12小时反应后,内部富含铟的核心与HAuCl4发生反应,从而形成Au@Ga氧化物纳米结构(图4a)。Hollow Ga Oxide则是通过直接向LM@Au悬浮液中额外添加100 µL的HAuCl4(100 µM,HAuCl4的最终浓度为200 µM),并使其反应24小时而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HAuCl4逐渐消耗LM核心中的镓和铟,形成单个的金纳米颗粒并形成Hollow Ga Oxide(图4d)。
图五:LM@Au的光热表现
在制备的各种核-壳纳米结构中,LM@Au展现出卓越的光热效应(图5a)。在持续10分钟的808纳米激光照射下(功率密度为1.0 W cm-2),他们观察到金纳米颗粒、液态金属纳米颗粒、Au+LMNPs(直接混合金纳米颗粒和液态金属纳米颗粒)和经过磷酸二氢钠处理的LM@Au(磷酸二氢钠在电化学反应后不同时间点添加:10秒、3分钟和12小时)悬浮液的温度升高。有趣的是,与Au+LMNPs相比,LM@Au的温度更高,这表明当金纳米颗粒附着在液态金属纳米颗粒表面时,存在增强的协同效应。经过电化学反应后3分钟处理的LM@Au悬浮液(LM@Au3min)在比较其他组时具有最佳的光热效应。作者将这归因于LM表面均匀分布的大小相似的金纳米颗粒,从而增强了光吸收效率。 为了计算LM@Au3min的光热转化效率(η),他们将300 µL的悬浮液置于808纳米激光下600秒后进行了温度测量。随后,他们移除激光并继续监测温度400秒(图5b)。值得注意的是,LM@Au3min表现出卓越的高光热转化效率,为65.9%,约为同浓度液态金属纳米颗粒(34.3%)的两倍。有趣的是,LM@Au3min在不同波长(808和980纳米)但功率密度相同的激光照射下,具有相似的温度变化(图5c),表明激光波长对温度升高几乎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