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湖南人物!我们选TA!
人物评选开始啦
12月12日9时至12月25日16时
他们,就差你一票!
医者仁心 大爱无疆
杨宏发
原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治医师
人物事迹
杨宏发,男,汉族,198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是湖南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抗疫先进个人”“2020年度湖南好人”“黄冈市荣誉市民”等荣誉称号。2022年8月21日,杨宏发突发心源性猝死,年仅37岁。杨宏发同志从医九载,将毕生心血与精力奉献给了教育和医学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信念坚定,在急难险重中彰显对党忠诚
2020年1月,面对爆发的新冠疫情,他第一个报名援鄂医疗队,大年初一逆行出征,他是队中第一位进入隔离区的医生,也是第一个申请加入ICU团队的医生,参与黄冈地区第一台ECMO的植入。他始终冲锋在前,坚守在最危险的岗位上,是党和人民“最忠诚的卫士”。
他潜心育人,在一线坚守中践行师者初心
他想方设法把理论知识与具体病例结合,增强学习效果;他总是教导学生要耐心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他把抗“疫”战场变成育人现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疫情、消除恐慌,增强学生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他厚德精医,在默默奉献中诠释医者仁心
他视病人如亲人,用生命温暖生命,竭尽全力救死扶伤,用短暂的一生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是当之无愧的医师楷模、青年榜样。
他奋斗不息,在追逐梦想中不断突破自我
他以昼夜不歇的脚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将奋斗精神融于工作和点滴日常,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提高自己,在漫漫征途中辛劳付出,奋勇前进。
杨宏发同志作为人民教师的典范、人民医生的楷模,是时代所需,人民所盼。省委副书记朱国贤同志亲自批示,要求“缅怀榜样、传承精神”。
长按扫码二维码,为杨医生投票吧!
刻苦钻研 明德惟馨
南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人物事迹
丁德馨,男,汉族,1958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南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5年来,丁德馨克服了强直性脊柱炎、脑中风病痛,致力铀矿采冶科研和教学工作,建立了中国唯一完整的铀矿采冶学科体系,成就一个学科一个行业,被誉为“核工业粮食”的安全护卫者、中国铀矿采冶学科的拓荒牛。
百折不挠,师生心中的“铁人”
丁德馨有着百折不挠的品格。1975年,丁德馨到渔场插队锻炼,在一次打鱼作业中不慎把腰弄伤。当时医生对他说:“10年后你很可能会瘫痪。”医生下了论断,自己却不能认命。丁德馨翻阅医学书籍,自制健身器材,每天坚持运动。10年里,病痛始终伴随,但他没有瘫痪。带着病体下矿井,实地勘探,丁德馨从来没有因为身体原因退缩过。
2015年,在博士论文答辩期间,丁德馨突患脑中风。当天上午9点,他已经感觉到浑身冒汗,身子无力。但直到下午,还在对每一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最后的修改指导。晚上就被送往医院ICU治疗。
为了尽快康复,丁德馨每天绕操场行走一圈,一圈只有400米,他却要走40多分钟,一圈下来,汗如雨下。半年后,丁德馨终于返回讲台和实验室。当时,南华大学所有师生为丁老师这种执着顽强的精神所感染。他成了同事、学生心中的铁人。
初心使命,成就一个学科一个行业
20世纪90年代,南华大学的前身——衡阳工学院教师丁德馨心里只有一个信念:“老一辈历经千辛万苦建立的中国核工业,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得有人守住这个点。”
当时,为了尽快掌握地浸采铀技术,丁德馨到澳大利亚学习。两年后,表现优异的丁德馨收到了澳大利亚某大学的挽留,他谢绝回国。作为学科带头人,带着病痛,克服种种困难,2005年,南华大学采矿工程(铀矿采冶)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权。2007年,创建了全国唯一的铀矿冶生物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009年,矿业工程(铀矿采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成功。2010年获准设立矿业工程(铀矿采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从1998年至今,丁德馨共培养了120余名研究生,为核工业培养了4388名专业人才。经过他25年艰辛努力,为我国核工业建成了唯一培养铀矿采冶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学科体系。
明德惟馨,捍卫中国“核工业粮食”安全
我国铀矿储量大,但品位低,且多为中小型矿床。如何实现低品位铀矿资源的高效绿色开发,确保“核工业粮食”安全,丁德馨围绕着国家重大需求攻坚克难。
花岗岩型和火山岩型铀矿,大约占到我国铀矿储量的60%。要实现这些铀矿资源的高效开发,必须解决其中铀矿物的解离问题。他带领科研团队,对花岗岩型和火山岩型铀矿对连续微波和脉冲微波的响应特性等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他带领团队发明了新的供电模式以及新的脉冲磁控管驱动电源,攻克了花岗岩型和火山岩型铀矿微波强制解离关键技术,研发了“花岗岩型铀矿连续微波强制解离-堆浸新工艺”和“火山岩型铀矿脉冲微波强制解离-常规搅拌浸出新工艺”,并验证了这些工艺技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35年来,他牵头先后攻克了“铀矿堆浸高效喷淋系统”“大通量离子交换装置”“铀矿采冶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等关键技术,多次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湖南省技术发明奖、湖南省科技进步等奖项达116个。
丁德馨逆境有意志,顺境讲品德,明德惟馨,逆流中更显担当与品格。
长按扫码二维码,为丁教授投票吧!
自强不息 孝老爱亲
南华大学学生
人物事迹
邹晴,女,汉族,2001年10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南华大学船山学院在校学生。
邹晴出生于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小学四年级时,外婆和父亲因癌症相继去世,母亲也因小儿麻痹症一直瘫痪。从那时起,邹晴就独立照顾着生活不能自理的妈妈。每天出门前必须先把母亲安顿好,生怕母亲饿着、冻着。2016年,为了早点参加工作以便更好地照顾母亲,中考成绩超出重点高中录取线的邹晴,在填档案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上中专卫校,因为这样可以就近读书,可以带着妈妈读书,可以学医术医治护理妈妈,还可以早点就业赚钱养家......从那时起,邹晴在哪里,妈妈就跟她到哪里。为了实现自己更多的人生追求,2019年邹晴选择参加高考,顺利被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招录。大学3年期间,“带着妈妈上大学”的感人事迹让邹晴获得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个励志懂事的小女孩,尽管生活异常艰难,但她始终如一守护着自己的妈妈,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扛起了整个家。
2001年,邹晴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她家属于典型的困难户,母亲是先天性脑偏瘫,依赖小板凳助力移动,吃饭靠喂;父亲脚有残疾,没文化没技术,就近打杂赚钱养家。6岁时就学会了煮饭。上学期间,她每天早上先喂妈妈吃饭再跑步去上学。她读书非常用功,期期得奖,老师们夸她是难得的“寒门好学子”。屋漏偏逢连夜雨。2011年,邹晴的外婆和父亲因患病相继去世。面对亲人的接连离世、高额的医药费让这个深陷悲痛的贫苦家庭雪上加霜,其母已无活下去的勇气。她坚强地从痛苦中站起来,想尽办法鼓励妈妈、温暖妈妈,逗妈妈开心。由于母亲肌肉出现萎缩,生活不能自理。还是初中生的邹晴每天清早起床帮母亲穿好衣服、洗漱、做好早餐。出门之前,会扶着母亲上完厕所,下午放学后,马上赶回家,煮饭、洗脚、擦身,料理家务,弄好了之后再去学习功课,再这样艰难的条件下,2016年,勤奋好学的邹晴仍以优异的中考成绩被当地最好的高中录取。但为了早点参加工作,更好地照顾母亲,她选择读中专。
做出这个决定前,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天一夜。也是从那时候起,考虑到母亲没人照顾,刚满15岁的邹晴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带着妈妈去上学。“妈妈在哪,家就在哪。再苦再累,我也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就这样,邹晴带着母亲,租住在学校附近,开始了“陪读”生活。2019年9月,已经毕业到卫生院工作的邹晴通过努力的复习,单招考录湖南省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就读护理专业,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在湖南环境生物技术学院读书期间,邹晴事迹在学校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关注,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她学习。2022年,她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南华大学船山学院,继续带着妈妈求学。
10年来,在她的悉心照料下,母亲没吃过一顿冷饭,没生过一次褥疮,她表示今后不管自己在哪里,都会将妈妈带在身边精心照顾好,时刻做好妈妈的贴心小棉袄。邹晴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专题报道,邹晴被评为2019年度湖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2020年,她又先后获得孝老爱亲类湖南好人以及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第六届湖南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突然成为公众人物,她倍感压力,她表示,自己会努力化压力为动力,为广大青年朋友树立孝老爱亲、崇德守信、积极向上的榜样,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长按扫码二维码,为邹同学投票吧!
投票时间
12月12日9时——12月25日16时
每天12时、18时先后两次更新票数
投票方式
网络投票期限内,可下载新湖南客户端和犇视频客户端,在搜索框搜索“感动湖南”,进入人物评选专题页面,了解感动候选人事迹、为候选人投票。
评选页面链接:
http://zh.voc.com.cn/wx/index.php?topic=78
长按扫码二维码,为他们投票吧!
↓ ↓ ↓
投票规则
每人每日可在新湖南、犇视频分别投三票,即一日最多可投六票!
为医者,鞠躬尽瘁
为师者,言传身教
为子者,孝顺自强
他们以自身的赤忱之心
温暖和感动着世界
让我们一起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同时为他们投上宝贵的一票吧!
END
▼往期推荐▼
党委宣传部
文章来源:新湖南
文案:韦雅婷 罗佳丽
图片:曹正平 汪佳乐
编辑:韦雅婷 罗佳丽
审核:夏文辉
↓ ↓ ↓点击关注↓ ↓ ↓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 ↓
南华大学官方微信(微信号:uscnews)
欢迎投稿 邮箱:xsjetw@163.com
为杨医生、丁教授、邹同学
分享,点赞,点亮在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