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平原上的周家庄农工商合作社被称为“全国最后一个人民公社”,其声望虽不及“亿元村”华西村,却更多地保留了人民公社时期特有的制度和文化遗产,比如工分制,比如分口粮。
早在1951年,当时的周家庄村就由三个互助组合并形成了河北省晋县(今晋州市)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曹同义农业生产合作社。此后该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入社农户亦不断增加,并于1954年正式成立周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超过85%的当地农户入社,并建立了继饶阳五公村之后的河北省第二个拖拉机站。
周家庄合作社如此详尽的劳动定额的制定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制度安排:一是根据作物品种、土地条件和生产工具等因素的变化而对劳动定额进行不断调整,以使其能够真实合理地反映不同劳动内容所包含的劳动投入量;二是劳动定额的制定和调整本着民主参与的精神进行,社员对于定额如果有意见都可以提出来进行讨论,以使公布施行的定额标准能够得到社员的普遍认可。
劳动定额是根本
如果说合理的劳动定额是保证了集体生产中分工的公平性,那么分值的高低则关系到对社员激励作用的大小。改革开放以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已经大大降低,仅占全部劳动力人口的大约十分之一。当地正在从事麦收的村民向笔者反映,他们每年有两万多元分红,而且都是纯收入,农业生产所需的投入已经在分配之前进行了扣除。
收割麦子
集体劳动
麦收之后紧接着就是分配口粮,由每个生产队自行组织人手进行。笔者有幸观察到了一个生产队的分配过程。待分配的口粮被拉到村中的水泥马路上,由队长和会计等人根据各家人口状况算出其应分口粮数量,装袋过秤之后在袋子上写着户主的名字,待其到来确认无误之后就各自领回家了。成年劳动力所分口粮最多,儿童则相对较少。口粮并不是免费发放的福利,而是要出钱购买,价格会低于市场价,在年终分红时直接从个人收入中扣除。各家各户所分口粮可以自行处理,由于许多人家都有人员外出,口粮吃不完,就可以到市场上自由出售。
分口粮
近些年来,合作社的农业生产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由于具有规模优势,合作社与县里面的种子公司签订协议,将传统小麦改为种子田,价格明显高于普通小麦;同时大力发展果园,现在几乎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果园,主要种植梨和葡萄。近几年,合作社还开发建设了占地数百亩的集生产、销售和旅游于一体的生态观光果园,已经成为石家庄市小有名气的乡村旅游地。
生态观光果园
远近闻名公社村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